书城文化蛟川闻知录
22591600000014

第14章 人情礼俗一斑(2)

在父母老病的最后岁月里,子女尽着赡养义务,亲侍汤药,尽可能满足父母的各项要求。侍奉老人饮食起居多为女儿或媳妇,因为女子较细心,男子或有不便或出门工作。

对老人来说,非常希望子女们能带下一代常回家探望,慰藉晚年寂寥。近20年,由于多数子女工作繁忙,没精力照顾老人,只得将老人托付给社会。所以老人临终关怀亦渐趋社会化,街道、社区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单位代子女负起照顾、护理老人的责任,给老人的桑榆岁月以温暖。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还创建了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个别子女为减少“麻烦”,干脆出些钱将老人“扔”给老年福利机构。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则请专人到家护理老人。2007年全区逐步推行居家养老,由街道和社区医疗机构全职医生负责医疗照护。

老年男子在家里过世的,过去称为“寿终正寝”(正寝,指正屋或正厅)。依照古礼,男子临终前要将其移到正屋南窗(南牖)下或厅堂中,换过席子(叫“易箦”),头向东,等待呼吸停止。还有一道“属纩”手续,即将“纩”(很轻的絮丝)“属”(放置)在口鼻边,以测试还有没有气息。后世用较轻的纱巾盖脸,也有测试之意。女子临终不移床厅堂(此“礼”早已打破),叫做“寿终内寝”。如今,真正意义上“寿终正寝”、“寿终内寝”已很少了。

如果是非正常死亡(如溺水、车祸),叫“死于非命”。依旧礼不能停尸于正厅,只能在偏屋或室外搭棚停尸。

临终时,病人和其家人都希望亲人在身边。有的病人已进入弥留状态,为等待子女亲人回来见上最后一面,强撑着一口气,直到亲人回来见上一面才断气,不然“死难瞑目”。

当父母病危,家人会急召在外子女回来。古代交通不便,送信困难,近代以来用电报或电话就可以报信。

信教人家则按照教规办。如耶稣教徒,在教友病重时会自发无条件地作种种照顾,临终时更聚集床前为其向“主”祈祷,祝其升上天堂。有这样的说法,教徒去世,亲友不应该哭,因为死者去“天堂”,亲友应为其高兴庆幸才是。

久病痛苦不堪,逝世是一种解脱。民间叫婚丧为“红白喜事”,也含超脱之意。

如果死者因年老体衰,自然死亡,死前也无病痛折磨,叫“无疾而终”。临终时亲人都在榻旁,而死者又没有大小便失禁现象,称为“收成好”。一般人都希望出现这种“善终”。

断气(停止呼吸)后,家人抱住死者哭喊,捶床顿足,据说那时死者还有可能听到。据假死复活者说,那时虽已停止呼吸,但能听到亲人们哭喊,只是没法回应,最后就渺渺茫茫,毫无知觉。现代科学发现,人死后听觉是最后消失的。因此,送终者不能在死者周围乱讲不该讲的话,以免死者永别这个世界时仍带着无尽伤心。

收殓——停尸

人死后首先要给死者擦拭身子,换上“寿衣(衫)”,一般以棉织品为宜,免得火葬时难以焚化且污染较重。还要注意给死者摆好姿势,如合上眼皮,将两手交叉放在腹上或平放体侧,梳理头发,男的或刮一刮胡子。有的还将两足用带子绑住,或用案架将双足固定。否则时间一长,关节僵硬,便不好办。清代以前还要撬开死者牙关,将米或钱(有钱人家用珠玉)放到嘴里,说是“来世有饭吃”或“有钱用”。

穿殓衣前古代有“招魂”仪式,召唤死者“魂兮归来”。招魂者在门外摆动寿衣。朝北方(代表幽冥世界方向)呼唤死者名字,说:“某某人回来啊!”另有一个人接口应道:“来喽!”反复三遍,应对者接过寿衣,给死者穿在身上。以为这样死者之魂才能回到魄内,不会当“孤魂野鬼”。招魂仪式原含有生者对死者说不尽的痛挽之意。

过去替死者着寿衣时,家人要卸去头饰,主人或主妇则披发号哭。男子要露臂号哭,并且顿脚跳跃,女的也要边哭边跳,表示悲痛至极。这种“擗踊再三”(擗是拍胸,踊是跳足,接连三次)的“礼仪”,在古代是非做不可的程序。

换衣后,在遗体上覆盖白布,过去则是裹锦衾或盖殓被(俗称“重被”)。设有灵堂的就移尸灵堂,榻前供香烛。古礼在死者东侧放置酒食,象征供给“鬼神”饮食,并由亲人守夜。也有请佛婆念经守夜,或雇人值夜。值夜者可以打牌消遣。现在如殁在医院里,一般就移到太平间(停尸房),有的就直接由殡仪单位接送去殡仪馆暂置,在镇海城区的就送到关怀院设置灵堂。暂放在太平间的晚上也多由亲人守夜。夏天周围还得放置冰块防腐。停尸处严禁猫狗进入,据说是怕“诈尸”。在旧社会中讲的人“言之凿凿”,但却没有一个人亲眼看到过。守夜既是最后陪伴死者,也是考虑万一死者或许能恢复知觉,更为防止猫狗骚扰和老鼠啃啮遗体。

报丧——吊唁

报丧对象首先是死者亲友、上级。现在多用电话通知,民国前专门请报丧人,倒挟着油纸伞去报丧(俗称“报讣音”)。有些因亲友多,来不及一一通知,就在报纸上刊登讣告。讣告专指报告丧讯。现代,老干部去世由老干部局在报上刊登讣告,算是一种“待遇”。哪一级干部死后享受哪一种规格待遇(包括讣告、送花圈级别、追悼会规格、谁宣读悼词等)的礼仪,都留有等级制影子。

大殓或火化前,灵堂上灯火不灭。早晚点香添茶上供,亲人(主要为妇女)每天哭灵,抚床或拍桌,号哭诉说。诉说死者生前美德和对自己的关心,检讨自己如何如何照顾不周,不懂体贴以及今后度日艰难等等。号诉极处,催人肠断,常因哭灵至嗓哑泪尽甚至泣血。宁波地区妇女哭灵时还有一种调子:。妻子哭丈夫时常包含着“你为啥介狠心哪——丢下阿拉走了!要我今后咋做人啊……”等内容。

接到丧讯的亲友、上级,根据亲疏,亲自或派人至丧家吊唁。吊,是祭奠死者,唁,是慰问家属。吊唁时送衣被(重被)、挽联、挽幛(用整幅布帛做成,上面书写或粘贴挽联)、赙钱(亦叫吊钱)等赙礼。送来的赙礼陈列现场,重被则叠放椅背上。现在一般兴送花圈或鲜花。花圈档次则根据送者跟死者的关系,以及上级单位级别而定。花圈放置位置也依照级别、亲疏来安排。迷信人家还送冥币和锡箔,并在灵前焚化。近20年来冥钞币种很多,“美元”、“港币”、“欧元”都有,还印上“冥国银行”字样,冥币单位有达“亿元”的。烧化这些冥币,是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了到“阴世”生活舒适方便。

当亲友、上级来吊唁时,家属要表示感谢。古代这种礼仪繁琐得很,如一听到吊唁者临门,家属要立即伏地举哀(即哭号),有钱人家同时要举哀乐,吊者行礼上香。这些都由司仪人员高声报告和指挥,包括跪拜升起。吊唁者行礼后对家属要表示抚慰,追念死者好处,劝说节哀顺变,话不宜多,即行告辞。由死者儿子或孙子迎送,妇女只在帏后或室内哭。如果吊唁者是死者晚辈亲戚,那么一跨入门槛就要匍匐哭号,爬跪上前,抚尸大恸。死者亲属中要有人上前劝止,递上毛巾擦泪。

过去还为死者立一块木制灵牌,上写死者姓名,俗称“神主牌”,代表死者亡灵。牌面写上辈分、排行、功名(类似级别、职称)“某某某之灵位”或“某某某之神主”。富家往往将“主”字上面一点用朱笔写成红色,请族长或德高望重的名人“点‘主’”,即用新笔蘸墨,将“主”字上面一点点黑。现代用放大的遗照,也有立神主牌位的,外饰黑布,供在桌上方。

大殓——向遗体告别

大殓就是向死者遗体告别,将遗体移入棺材,火葬的则是送进火葬炉。用棺材的先得用铜钱或纸钱铺好棺底,垫上衾被,有的还铺上石灰木屑之类防潮,然后由死者亲人捧头抱脚小心地移尸入棺。入棺前已用寿衾将死者全身裹住,并用带子捆好,头枕、脚架都要安放妥当。然后将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和用过的物品(如衣服鞋帽、烟管、笔墨砚台、扇子以及书画等)放进棺材,叫随葬。再将亲友所送寿被,按辈分长幼,一条一条盖置于上,放一件,报一下赠送者身份,让死者记住这份情意。铺的盖的程序很繁复。父母死,入殓时子女一定要到场,否则就不能盖棺。女的死了,娘家人也要到场。入殓时凡与死者生肖相克者都要回避,孕妇也要回避,以免相冲不吉。盖棺时全家举哀,孝子、孝女更要号啕大恸,因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永别。棺缝用桐油石灰密封。

现代火葬普及,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一般多在殡仪馆或有设备的福利院、临终关怀院举行。仪式前已由馆、院专业人员给死者整容饰妆。由单位或相关部门主持告别仪式。其中有单位领导代表、生前好友代表致辞,家属代表致答谢辞,参加的人依次向遗体鞠躬告别,再向遗属握手慰问。仪式后即送遗体去殡仪馆焚尸炉火化。火化时允许个别家属在炉后检视孔观察。当天或几天后家属领取骨灰装盒。21世纪来,丧礼分化,一部分开明的干部、知识分子都主张一切从简,一般群众对亲人的丧礼则越来越向旧俗靠拢。

殡葬——服丧

以前盛行土葬,要用棺木,要做坟墓,要占用许多良田。民国时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在回忆录中写道:乘车经镇海,只见公路(现今的329国道线)两旁良田中有大量坟墓。他慨叹镇海过去坟墓占用农田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几次平整土地,农田中坟墓已绝迹。

旧时,棺木和坟墓根据死者家道贫富和地位高低而定。贫民和贱民们只得薧葬,用草荐一裹,或求得慈善机构施舍薄皮棺材,掩埋于义冢。有的一时还来不及做坟,或兵荒马乱年代不能移柩还乡,则择地暂厝,叫“殡坟”。镇海还有几家大族设专门“坟庄”,请专人管坟。上海原来的“四明公所”,其中一项业务就是给暂时不能回乡殡葬的宁波同乡寄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