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30

第30章 被当老虎打

从六十大寿庆典的盛况,杜月笙似乎又看到了自己作为上海皇帝的余威。只可惜,这只是表象。大寿庆典没过多久,他又遭遇到他人生当中的一次重大打击。

1948年8月19日,也就是杜月笙六十大寿庆典的前一天,蒋介石以国民政府总统的名义颁布了“财政紧急处分令”,决定施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劵。这个币制改革是什么背景之下搞的呢?1948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战场上已经一败涂地,濒临灭亡,经济上严重通货膨胀,濒临崩溃。当时,有报社刊出国民政府法定货币法币的物价对比: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两头牛,1938年可买一头牛,1941年可买一头猪,1943年可买一只鸡,1945年可买一条鱼,1946年可买一只鸡蛋,1947年可买三分之一盒火柴,1948年连一粒米都买不到。

军事上的惨败和经济上的崩溃,犹如一双大手,死死地掐着蒋介石的脖子,让他呼吸不了,近乎死亡。无奈之下,他和他的智囊团想出这么一招,妄图通过这个币制改革,挽救经济危机,进而拯救濒临灭亡的腐朽政府。

这个“处分令”的主要内容有这么一些:第一,以金圆券代替法币,法币即日起停止使用;第二,在9月30日前,所有个人和法人持有的黄金、白银、外币必须兑换为金圆券,违者一律没收并惩处;第三,严格管制物价,严惩囤积居奇者。

这个“处分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以政府的名义公开掠夺老百姓手上的黄金、白银和外币,自然不得民心,遭到广泛抵制。为了让“处分令”得以实施,蒋介石在各重要经济区域设置经济管制督导员。在上海,他干脆任命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为正督导员,长子蒋经国为副督导员。

蒋经国临危受命,自感责任重大,正想建功立业,在当民国总统的父亲面前露一手,便亲自赶到上海督办。蒋经国是“太子”,又是总统任命的副督导员,他来上海督办,谁敢不从?所以,他一到上海,便说:“本人此次执行政府法令,决心实行,不折不扣,绝不以私人关系而有所动摇,变更法令。”为了更好地实施,他在上海挑选了近万名青年,组成大上海青年服务队,宣称“只打老虎,不拍苍蝇”。

为了达到杀鸡骇猴的目的,蒋经国下令逮捕申新纺织总公司经理荣鸿元等几家大老板。仅荣鸿元一人,就被他劝出800根金条和250万美元。金门饭店邓姓老板就因为不配合,拒绝交出金银兑换金圆券,被枪杀在饭店门口。在这样的高压恐怖政策下,到10月份为止,上海共收兑黄金114万两,美金3452万元,港币1100万元,白银96万两,合计价值超过2亿美元。

对于蒋介石这个“财政紧急处分令”,虽然心中有一百个不情愿,杜月笙还是表示支持。在此之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蒋介石多次打电话给杜月笙,要他想出解决办法。接到这个任务,杜月笙马上召集智囊团商量。最后,他根据智囊团的意见,向蒋介石提出一个方案:政府向市场抛售一定量的物资,通过这种方式回笼大量法币。

这个方案得到蒋介石和孔祥熙的认可,很快在上海实施。没想到,物资一抛出,就马上被抢购一空,市场犹如一个无底洞,随抛,随抢,随空。尤其是还来了一批消息灵通的南京客人,加入这个抢购浪潮。他们在人数和钞票上,比上海本地的投机商人更强势。濒临崩溃的南京政府本就没多少东西可卖,这招很快宣告失败,还让本就稀缺的物资囤积到了那些奸商和官商手中。

这一招宣告失败后,蒋介石决定实施“财政紧急处分令”,想抑制通货膨胀。在颁布之前,他还特意把杜月笙等人召到南京,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使得“处分令”能顺利实施。说实在话,杜月笙虽不怎么认可,但在行动上是很支持的。回上海后,他特意把家人召集到十八层楼开会,叮嘱说:“你们有多少黄金、美钞、银洋钿,我不晓得,我也不问你们,但是我要提醒你们一声,这次中央颁布的是‘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中央一定会雷厉风行,坚决实施的。所以,你们务必要遵照规定,在限期以内把所持有的金银、美钞全部兑换成金圆券,否则的话,我今日有言在先,不论哪个出了事情,我绝对不管。”

长子杜维藩夫妇迫于压力,把两人所有的金银、美钞全部兑换成金圆券。当时,他们夫妇正经营着一家证劵公司,认为证劵交易风险太大,稍不留心就可能违反政府处分令,便干脆把证劵公司关掉,免得节外生枝,酿成灾祸。该兑换的兑换了,证劵公司也关停了,杜维藩夫妇一商量,决定去北京旅游。于是,他们禀告父亲,夫妻结伴去了北京,了却了夙愿。

从杜月笙的安排和杜家子弟的表现来看,杜家人是很配合国民政府的。可是,杜家还是出了事,而且是大事。杜月笙的第三子杜维屏是上海证劵交易所的经纪人,因他在交易所外面抛售永安纱厂空头股票2800多股,涉嫌犯罪,被警察带走。

其实,这是一笔很小的交易,算不了什么。不料,蒋经国小事夸大,以“在非交易所买进卖出,进行投机倒把”的罪名,将他逮捕下狱,还要判刑。在蒋经国的授意下,很多报纸报道了杜维屏被逮捕的消息,《中央日报》还刊出了杜维屏戴着手铐进班房的巨幅照片。很明显,蒋经国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上海人看看,连上海皇帝杜月笙的儿子我都敢抓,你们就更不用说了,好好配合“处分令”,否则让你没好果子吃。

“杜月笙的大儿子逃了,三儿子被抓了!”一时之间,这条爆炸性新闻传遍了上海滩的大街小巷。转瞬之间,上海第一大亨、上海皇帝、中国的杜月笙的颜面丢尽,让杜月笙情何以堪?本身有病的他,气急交加,好几天起不了床,动弹不得。

精于谋术的杜月笙毕竟经过大风大浪,他没有乱分寸,先是保持沉默,以养病为由,关起门来,除了心腹门徒,谁也不见。实际上,他在苦苦思索对策,看从哪个地方找到突破口,然后一招致胜,救出儿子挽回颜面。

一个月后,杜月笙见蒋经国还不给一点面子,决定采取公开拥护暗中抵制的法子加以反击。于是,他先在《商报》上刊登公开信,说:“二十年来,镛之拥护领袖,服从政府,众所周知……币制改革,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为心所企求,经国先生,不枉不纵,深致敬佩,何致以事涉私情,有所非议。”

说这番公开话时,杜月笙的心肯定在滴血。从1925年开始,他对蒋介石可谓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为了蒋的事业,他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充当他的急先锋,冒天下之大不韪屠杀共产党。可到头来,却被蒋的儿子狠狠地宰了一刀,他的心岂能平静下来?为了打赢这仗,他不得不俯首帖耳,先表一番忠心,赚取社会各界的同情心,也让老蒋知道他的忠心,好给他面子作出让步。

然后,杜月笙召集章士钊、陆京生、黄炎培等社会名流,请求他们给予支持,和上面疏通关系。同时,他派出心腹门徒,四处搜集蒋家及各豪门在上海囤积居奇的证据。

9月下旬的一天,蒋经国再次召集上海金融界巨头开会,杜月笙也被邀请。会议一开始,蒋经国就对那些违反政府处分令的人进行训诫和威胁。他的话音刚落,杜月笙就站起来发言,说:“犬子维屏的事,我相信蒋先生一定会调查核实,给个说法的。无论结论如何,都是他咎由自取,我不会说什么。不过,我听说上海有家扬子公司,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大伙都知道。我,还有在座的诸位有个请求,请蒋先生秉公办理,对扬子公司公然和政府处分令对抗的行为作出惩处!”

听杜月笙这么一说,在座的金融巨头们马上响应,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要求。

见与会者一致要求,蒋经国没有法子,只得当众表态说:“扬子公司如果有违法行为,我也一定绳之以法。”

杜月笙马上说:“好,那就好,我静候蒋先生的佳音,告辞了!”说完,在手下的簇拥下,他颤悠悠地出了会议室。

蒋经国被当众将了一军,只得派出打虎队,去搜查扬子公司。见该公司果然囤积居奇,他马上下令查封。扬子公司是谁的?是孔祥熙儿子孔令侃开的!见自己的公司被表兄蒋经国查封了,那还了得?孔令侃急忙打电话给小姨宋美龄,告知情况。宋美龄也急了,忙乘总统专机飞往上海。她没有下飞机,而是直接把蒋经国叫到上海龙华机场的专机上,要求他马上停止查办。

蒋经国年轻气盛,仗着是父亲的命令,不愿意接受继母的要求,强烈表示要一查到底,不揪出幕后老板誓不罢休。打老虎打到自己头上,这不是犯糊涂吗?见继子不买账,宋美龄只得给正在北方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拍了份加急电报,催他火速南下。

蒋介石火急火燎地赶到上海,听了宋美龄的一番诉说,他长叹一声,说:“我来和他说说吧。”

第二天早上,蒋介石和蒋经国一起用早餐。他叹了口气,说:“经国,扬子一案,你就不要再管了。”

事情才起步,怎么就不管了?更要命的是,如果这个案子不抓,他高呼的“只打老虎不打苍蝇”就会变成“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刚刚有了起色的上海经济又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局面,甚至更为严重。他不由一急,梗着脖子,说:“父亲,这怎么行?”

蒋介石摆了摆手,说:“和为贵,和为贵!”

轰动一时的扬子一案,就这样不了了之。蒋经国在上海苦心经营三个月的“打虎”行动,最终不但没打到老虎,就连狼也没逮到,只打了几只替死的苍蝇。接下来,他在上海广播电台凄凉地发表了《告别上海父老兄弟姐妹书》,宣布经济管制失败,并向上海人民致以歉意。

不久,杜维屏被保释回家。儿子被救了出来,杜月笙总算保住了老脸。可是,对手毕竟是他一直效忠的蒋介石的儿子,对手毕竟比他整整小了二十岁,虽然赢了,可赢得很不是滋味。再一次,他体会到了被蒋介石之流当作夜壶耍的滋味。

没意思,没意思!坐在十八层楼的房间,望着窗外蓝蓝的天空,杜月笙喟然长叹起来。小冬,你现在一切可好!莫名地,他想起了远在北平的孟小冬。他忽地发现,只有和她在一起的日子,他才觉得生活更有滋味,人生更有意义,什么金钱,什么地位,都没有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