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28

第28章 远离是非地

杜月笙六十大寿义演,舞台上的节目自然精彩,可舞台下的事情也不含糊。来上海参加祝寿义演之前,孟小冬就想到一个人——梅兰芳。

因为梅兰芳当时就住在上海,杜月笙六十大寿义演这样大的活动,他肯定会参加。1931年杜氏祠堂落成庆典活动,她就因为不愿见到梅兰芳而拒绝了杜月笙的邀请,没有参加堂会。那个时候,她可以拒绝,也有理由拒绝参加。可这次不同了,一是她与杜月笙都同居了,人家六十大寿都不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二是结拜姐姐亲自写信邀请,说商量祝寿庆典剧目的事,她不便拒绝。如果参加,她肯定会碰到梅兰芳,甚至有可能被派到一个戏里面,即使不同台演出,也会台上不见台下见,难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这个事情,孟小冬应该私下里和杜月笙讲过。因为十天的戏,梅兰芳前八天大轴,孟小冬后两天大轴,根本没有同台唱戏。如果没有讲过,总提调不会考虑得如此周密。

这个棘手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可是,这样的安排却无法堵住好事者们的议论。特别是那些杂志、小报,怎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制造花边新闻的大好机会?听说孟小冬和梅兰芳都会参加杜月笙的祝寿庆典堂会,好事者们希望他们再度合作同台演唱《四郎探母》,相逢一笑泯恩仇,更何况以前他们是如此绝配,期待他们来个南北相会,重归于好,再秀恩爱。

更有小报报道,说梅兰芳与孟小冬早就和好,到时候会同台演出,连具体时间具体剧目都帮他们安排好了。还有小报报道,说上海沦陷期间,梅兰芳蓄须拒绝演出,没了收入,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苦。福芝芳不甘寂寞,便迷上了赌博,输了很多钱,使得梅家的经济状况更为艰难。因为害怕梅兰芳责怪,福芝芳还得上了神经衰弱症。为了这事,梅兰芳是又气又嫌弃,正想把福芝芳赶出家门,重新把孟小冬迎回梅家。

这些个舆论,弄得梅兰芳、孟小冬,还有杜月笙都很尴尬。自从和梅兰芳彻底分手之后,孟小冬从未想过破镜重圆,甚至不愿彼此再见面。“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也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这番斩钉截铁的话,完完全全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决绝态度,绝非一时气话。从那个时候开始,她一直在按这番话为人处事。她拜师余叔岩,是不是为了落实前面那句话?她没再嫁人,最后找上杜月笙,是不是为了落实后面那句话?细细思量,似乎真有这方面的原因。现在,她和杜月笙虽然还不是夫妻,可已经有同居关系,怎么愿意听到这样的议论?不愿听又咋的?有个人不但只讲,还真想去撮合梅兰芳和孟小冬。这人是谁?黄金荣,他是杜月笙的大哥,肯定知道他和孟小冬之间的关系,怎么还干这样的荒唐事?

人嘛,一老,就糊涂了。见杜月笙六十贺寿的排场那么大,平日里见他的声望也超过了他这个大哥,黄金荣心里有点失衡。特别是祝寿那天,杜月笙居然不亲自迎接他这个恩人大哥,更让他心里不舒服,认为杜月笙忘本。所以,他想借这个机会,让杜月笙难堪。

明里的暗里的,让漩涡中的孟小冬防不胜防,稍有不慎,就会能得被动。好在经过二十一年的磨练,她已经能够从容面对这些了,再也不会因为舆论而大动肝火,寻死觅活的。舞台上的事,她要杜月笙特意安排好,不和梅兰芳同台演出;舞台下的事,她自己处理好,从不和梅兰芳见面,即便是每晚散戏后固定在南洋桥金府的夜宴,她也未必出席。

这期间,梅兰芳曾经提出,想和孟小冬见上一面。但是,孟小冬没有答应。本来,梅兰芳是演前八天的大轴,演完后,他可以走。不过,他没有走,他真想见见孟小冬,即便是舞台上的她。

“娘子你不必太烈性,卑人言来你是听……”这出堪为绝唱的《搜孤救孤》,晚上,孟小冬在台上倾情演唱,梅兰芳在住处,通过电台默默凝听,而且是连着两个晚上。听到如此唱词,梅兰芳或许会感叹:“小冬啊,你在戏里劝别人不要太刚烈,生活中的你为何又如此刚烈!”

现在京剧迷耳熟能详的孟小冬这出戏的录音,就是当时录下来的。后来有位老戏迷,撰文回忆当年从收音机里收听孟小冬的这出演唱,觉得自己的魂儿也随着孟小冬的声腔去了。此后,上海滩上的票房聚会,时不时会传出一声“娘子不必”的唱词。

杜月笙因为身体不好,十天戏没看一场。为了表示谢意,他提出来在最后一天和全体演员合影。为了避免和梅兰芳同时出现,孟小冬也避开了,没有参加合影。

这样一来,好事者最想制造事端,也不好怎么制造了。不像现在,想制造谁和谁的新闻,可以把两个本无关系的人PS在一起,然后一炒作,爆炸性新闻就来了。

演出结束的第二天,孟小冬便整理行装,向杜月笙夫妇提出告辞。事情忙完了,可以在上海歇息歇息,没必要急着回去啊!杜月笙夫妇急忙挽留,态度很诚恳。

孟小冬说,来上海快四个月了,老母亲在北京挺孤单的,不放心,得回去看看。

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眨眼工夫就快四个月了?杜月笙细算了一下,小冬来上海的日子确实快四个月了。他的哮喘病越来越重,即便是大寿庆典期间,他也因为病痛没有出来招呼大家,只在最后一天,勉强挺着和辛苦了好些日子的演员们合个影。这几个月,小冬除了排练,其他闲暇时间,便侍候在身旁,给他熬药、倒水、喂药、接待医生,让他感受到心爱的女人带给自己的关怀和温柔。现在,她居然要回北平,他怎舍得?杜月笙扭过头看着姚玉兰,希望她能挽留住她。

姚玉兰当然明白他的想法,急忙劝道:“小冬,辛苦了这么长时间,你总得歇息几天才走嘛!”

孟小冬拉过姚玉兰的手,说:“阿姐,这次真的感谢你们盛情邀请我来参加义演,既为慈善事业出了点力,又让我有机会在上海宣传余派戏,也是对我老师的最好怀念。我虽然能受到观众的欢迎,但主要是你们的捧场,不然谁还会给我送那么多花篮?”

这次义演,孟小冬确实露了脸,风头盖过了伶王梅兰芳。她高兴,杜月笙肯定也高兴。沉寂了那么多年,憋屈了那么多年,一朝复出,竟有如此大的轰动效果,作为当事人的她,能不高兴?不过,她没把功劳全算在自己身上,话语当中有对杜月笙和姚玉兰的感激。提到花篮,又得多说几句。孟小冬演出的那两天,她确实收到了不少。不过,一只花篮折款高达五十万元,作为一般戏迷,几个送得起?有的戏迷一送就送十只甚至百只,虽然名义上是送给孟小冬的,但实际上是为了讨得大亨杜月笙的欢喜。因为,这些赠送花篮的戏迷,大多是杜先生的门徒,或者是得过他帮助的人。

听了小冬的解释,杜月笙又是感动又是内疚。他知道,小冬这么急于离开,不只是担心北京的老母亲,还有那些花边新闻的伤害。远离是非地,那些谣传自然就没了。想到这一层,他不再强求,只叮嘱姚玉兰说:“玉兰,我身体不好,不能去送小冬。我安排个车,到时候你代我送送小冬。”

“嗯!”姚玉兰急忙应允,“小冬,这是我和月笙的心意,你收下吧。”说完,她拿过一个包裹,递了过去。

孟小冬接过去一看,见是些贵重的金银首饰,便拿了那只刻有杜月笙名字的金表,说:“阿姐,这块表我留作纪念,其他的请阿姐收回。”

杜月笙知道小冬的脾气,另外这些金银首饰也不是他的想法,便说:“玉兰,你别为难小冬了,我另外想法子酬谢吧。”

其实,法子已经想好,只是当着姚玉兰,杜月笙不好明说。上次他答应给小冬买房子,因为事情太多,他把这事耽搁了。这次,他无论如何得给她买栋房子,表达他对她的爱意和感激。

没过多久,杜月笙就派得力弟子前往北平,在崇文门内贡院顶胡同买了一套半中半西的住房。这套房子的户主是杜镛,杜家的人去了北京,也常住那里。不过,孟小冬在那里没住多长时间,前后不到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