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27

第27章 演广陵绝唱

8月30日上午,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上海大亨杜月笙六十岁寿辰典礼如期在泰兴路丽都花园举行。寿堂正中间悬挂着蒋介石题写的寿匾,贺词是“嘉乐延年”。左右两侧分别是中央各部委的头头们和社会各界的头面人物题赠的寿联,密密麻麻数不胜数。

上午8点,最先来的是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夫妇。接着,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以及上海市有地位有名望的各界人士,纷纷登门祝寿。中央要员宋子文、吴铁城等十多人从南京赶来,江苏省主席王懋功从镇江赶来,孙科、白崇禧人没到但派了代表赶来,蒋介石不但派了代表,而且要儿子蒋纬国夫妇代表他前往上海祝寿。据资料记载,前前后后祝寿的宾客有七千多人,小汽车就有一千多辆。

当天,上海的宪兵、警察大批出动担任警戒,负责疏导交通,安全保卫等工作。警察局长俞叔平亲自在丽都花园前门指挥交通。一个市的警察局局长亲自上阵指挥交通,那得多大的面子?虽然是个苦差事,可俞局长不以为累,还视其为无上荣光。

杜月笙因为哮喘病加重,不能到现场答谢,便命长子杜维藩带着弟弟妹妹们站在礼台左右,代他答谢来宾。那天黄金荣也去了,见杜月笙没有亲自迎接,心头很是生气。他认为,杜月笙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他黄金荣提携的结果。所有客人里面,应当数他的面子最大,杜月笙病得再厉害,也应该起床迎接他。唉,人一老,就糊涂了!

祝寿庆典过后,便是祝寿赈灾义演,这是整个活动当中的主体。演出从9月3日开始,原计划只演五天。有人建议,说这样动乱的年代还有这样热闹的场面,实在不容易,应该多演几天。杜月笙认为有道理,便要总提调金廷荪安排,演出增加五天。在这十天里,梅兰芳共演了八次大轴,孟小冬共演了两次大轴。

有人评价,这次义演的盛况,不说空前也不说绝后,但肯定难说有二。单说票价,分为七等,从五万到五十万不等。七天公开售价的义演戏结束,这次义演共筹到近百亿的巨额款项。即便在当时物价飞涨的时代,这个也是个可观的数目了。后来,杜月笙把这笔款子全部用于救济灾民,兑现了办这次义演活动的承诺。

特别是9月7日那天,孟小冬登台演唱名剧《搜孤救孤》,可以说更是一票难求,黑市票价猛地涨到每张一百万元。一百万元是什么概念?当时的米价是三十万元一担,也就是说一百万元可买三担多一点的米。现在一担米得近三百块人民币,三担多一点就是近千元。近千元一张的门票,那可是大腕级的明星演出票价了。

那天傍晚,太阳还老高老高,中国大戏院门口已经是人山人海。戏院所在马路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篮,足足有一华里长。花篮上的红绸条上一律写着“孟令辉(或孟小冬)小姐登台志喜”。

杜月笙事先曾作过要求,这次堂会是为赈灾搞的义演,观众不得向演员个人赠送钱物,但可以赠送花篮。凡送花篮者,每只折算为50万元。那天送给孟小冬花篮的,少则十只二十只,多则达一百只。一百只,折算为钱可是一亿元呢。就孟小冬一个人所受花篮,全部折算之后高达12.5亿元之多。

对于那天孟小冬的演出,评剧名票余叔岩的拜把子弟兄孙养农在他的《谈余叔岩》一书中如此写道:“……民国三十六年,杜月笙先生六十大庆,在上海中国大戏院连演二夜名闻全国的《搜孤救孤》,轰动一时,那时我在台湾得到消息连夜搭机飞回上海,才得亲闻妙奏。……

而《搜孤救孤》一戏之佳腔迭出,声容并茂,现在已是家弦户诵,所以无须再为饶舌。我又因久已没有听到余叔岩之戏,忽然听到他得意弟子传神之作,所以倍觉兴奋,……觉得她真能把老师的艺术,传神阿堵,丝毫不差。想天下有多少学余派的人,费尽心力,还是不得其门,而孟氏以一弱女子,得受亲炙,登堂入室,真是难能可贵!”

演出开始后,就连马连良都买不到票,只能央求剧场经理在过道里放条小凳子,和别人挤在一起观看。参加义演的名伶们,想看小冬的戏,也只能站在剧场后面,远远地看着。梅兰芳虽然没有到剧场去看,但他待在住处,通过电台听了孟小冬的演唱。

买不到票的戏迷们怎么办?听电台,不过得有无线电收音机。于是,无线电收音机马上成为畅销货,一个小摊位一小时能卖出二十多台。

孟小冬的祝寿义演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就戏迷而言,孟小冬是余派代表,她的唱腔、甚至她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人品气韵都是余老师的复制品,听孟小冬的唱,仿佛是听得见余叔岩孤傲淡雅的品格,是剧中人的性格,也是隐藏在粉墨妆扮后面的演员本人的性情。余叔岩晚年没有登台演出过,但戏迷们知道他的唱腔境界仍有精进,余派最高境界无法通过余本人在舞台上表现,除了唱片,他的最得意弟子孟小冬就成了唯一渠道。

就孟小冬自身而言,观众争着看她的演出,固然与她的婚姻传奇有关,但艺术仍然是第一前提。孟小冬本是名须生,又跟随余叔岩学艺五年,技艺自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京剧名家刘叔诒说:“这戏(即《搜孤救孤》)真给冬皇唱绝了!”

还有,就是这次寿辰义演的主人杜月笙的面子。即便是伶王梅兰芳的演出,也须梅党策划运作捧场,才会有好的演出效果和经济效益。虽说孟小冬被称为冬皇,可要达到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如果没有杜月笙六十大寿义演这个平台,只怕不可能。

戏唱完了,台下掌声如雷,经久不息,等待孟小冬出来谢幕。谢幕虽是从外国传进来的,但当时的国内名伶们早就开始了,已经习惯。孟小冬却执意不肯,她就认准一个理:我唱了半天,还得谢谢观众,我又没唱错,凭什么让我谢幕?所以,她唱完戏从不去谢幕。可是,这次她实在唱得太好了,观众们希望再见到身着便装的她,给予她更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可是,孟小冬迟迟没有出来,观众们也就迟迟不愿散去。亲友名角,轮番苦苦相劝,她一概不理睬。就这样,台上台下僵持了半个多小时,互不相让。

最后,寿星杜月笙拖着病体,亲自去后台和孟小冬商量。这样之后,孟小冬勉强同意,由赵培鑫陪着,身着便装回到舞台,含笑颔首,向观众致以谢意。见到便装的孟小冬终于出来谢幕了,观众们才如饮了美酒,再次报以热烈掌声,意犹未尽地散去。于是,孟小冬留下了一张也是唯一一张便装谢幕的照片。

杜月笙六十大寿赈灾义演庆祝活动前前后后整整十天,可以说完美无缺,比预期的效果还好。这次义演活动,在中国京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小冬更是真正奠定了梨园界的冬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