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22

第22章 请冬皇出山

一个本就武艺超群的武林高手,又拜绝顶高手从师学艺五年,其本领会如何呢?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何况冬皇在余叔岩门下苦学了五年。不管是同仁,还是戏迷,他们都想知道答案,一睹冬皇风采。可是,他们等啊等啊,等到的答案却是心丧三年告别舞台。从此,冬皇与世隔绝,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作为一个女艺人,孟小冬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京剧最有地位、最为火爆的时代。据说,当时的达官贵人、有钱有地位的人家,找仆人优先那些戏迷。为的是,主人兴致来了,下人们操的操家伙吊的吊嗓子,不用出门,就可以搭班合演一出戏来过过瘾。就像现在的卡拉OK,你想吼一嗓子,不用去歌厅舞厅,在家里就可以进行。

1945年,孟小冬已经三十八岁。从嫁给梅兰芳开始,准确地说从十八岁开始,她就基本上息演。这二十年,无论是年龄还是才艺,都应该是最为鼎盛的时期。然而,世事弄人,让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人物蹉跎岁月,匆匆变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如果再这样下去,这朵花中之王就将悄无声息地凋谢完毕。值得庆幸地是,这一年,抗战终于胜利,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那一天,以言慧珠为首的几位戏校学生来到北京东四条胡同。在一个路北的黑门前,她们驻足,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一个长者探出头,问她们有什么事。

言慧珠说她们是戏校的学生,想拜访冬皇孟小冬。然后,她把名片递了过去。

长者接过名片,又打量了一下门外的几个人,确定她们没有恶意之后,他才拿着名片进去通报。在等待的时候,言慧珠她们是忐忑不安。因为她们来这里的目的,是想邀请孟小冬复出。可是,这个万人渴望而轻易不登台演出的梨园冬皇,她们这些小角色请得动吗?那一瞬间,她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

听说有客人来访,孟小冬走出西厢房,来到二门口,招呼说:“快请进吧!我这儿看着狗呢。”

言慧珠她们进去,见到了久违的冬皇。她身着一色蓝旗袍,罩着同样颜色的毛衣。这个时候的北平气温并不低,可她穿上了毛衣。很显然,她的身体不是很好,甚至是孱弱。见到这个情景,言慧珠想请她出演的勇气冷了一半。

见她们很拘谨,孟小冬以为她们怕狗,忙拦在狗前,说:“你们几位是打哪里来啊?不要紧的,狗不咬人,我这看着呢!里面坐吧。”那样子,分明是个家庭主妇的模样,哪有一丝冬皇气派。

进屋之后,言慧珠说明来意。听说要请她出演,孟小冬客气地拒绝说:“我身体不好,不常出门,跟外面隔绝许久了,思想一切都不合时代。不过,有什么用得着我,我能做的事情一定义不容辞。”

冬皇的意思很明显,除了登台演出,其他事情她都愿意去做。言慧珠有些尴尬,但还是坚持着说:“孟、孟老师,是这样的,为了庆祝抗战胜利,我们想邀请您和程砚秋老师合作,通过广播电台播唱《武家坡》……”

没等她说完,孟小冬的嘴角就露出了笑意,她说:“好极了,好极了!我很赞同你们几位的意思。咱们八年所受的痛苦,现在该扬扬眉吐吐气了。虽然我的身体不好,就是勉强挣扎上台去吼,我也情愿。”

没想到冬皇如此爽快地答应了!一时之间,言慧珠她们不知道说什么好。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士大夫们奉为准则的人生宗旨,他们如此信奉,也如此实践。孟小冬虽不是士大夫,可她扮演的角色都是响当当的男儿,所以可以把她当作士大夫看待。也许有人说,孟小冬在过世外桃源生活,没有融入民族抗日的大洪流中。在乱世中,作为一个女艺人,能保全自己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更不用说去保全民族气节。何况,在冬皇的骨子里面,她是有气节的,也敢于表现。

有一次,汪伪政权代“总统”陈公博去北平,华北官吏在怀仁堂传召各坤伶去陪酒陪唱,并且指名道姓要孟小冬过去。孟小冬得到通报,提出三个条件:第一,去了就唱一段戏;第二,吃饭陪酒不可能;第三,到了就唱,唱完就走。主事者没办法,只得勉强答应。匆匆去了之后,孟小冬还真的只唱一曲,又匆匆而去。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在北平沦陷期间,一度拒绝登台演出,在西郊青龙桥隐居,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早就名动津京享有盛誉的孟小冬在余门学艺五年,也多年没有登台表演了。一下子,名旦和名须生将合作演出,消息传出,人心振奋,轰动一时。

遗憾的是,孟小冬病了,体力严重不支,不能参加演出。可是广告已经打出去,到时候如何收场呢?孟小冬提出建议,请杨宝森代她演唱。为了表示诚意,她还是抱病去了电台,勉强唱了一句[导板]“一马离开了西凉界”,就离开电台回家歇息去了。接着,由早已准备好的杨宝森接唱[原板],与程砚秋完美无缺地唱完《武家坡》,并录了唱片。

冬皇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换了别人,或者推辞不去了,如果去了,拼死拼活也得弄完。她倒好,人是去了,却只唱了句导板。冬皇万岁万万岁!难怪沙大风如此称呼她。

只是孟小冬还是不愿意公开演出,在8月份,她又应邀在电台演唱,用这种形式庆祝抗战胜利。

10月份,梅兰芳在上海的兰心剧场演出,庆祝抗战胜利。这次义务演出,标志着梅兰芳正式登台演出,很多剧场请他恢复营业性演出。不过,梅兰芳的剧团此时还在北平,不能演京戏,只能演昆曲。不过,他的昆曲同样受欢迎,同样能引起抢票风潮。

唱到第三天的时候,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吴绍澎来通知说:“蒋委员长、蒋夫人、孙夫人当晚要来看戏,还要和梅先生见面谈话。”果然,当天晚上,蒋介石、宋美龄、宋庆龄准时来到剧场。唱完《刺虎》后,梅兰芳换上西装,携夫人福芝芳、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玥在楼上休息室与蒋介石夫妇见了面,作了长谈。最后,宋美龄说:“梅先生,你能坚持不为敌伪演出,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个不怕刺刀的演员,给中国人长了志气。”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个艺人能做到这样,确实难能可贵。梅兰芳在中国的知名度如此之高,除了他的顶尖级别的京剧大师地位之外,更有他蓄须明志不为日伪演戏的崇高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