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乱世绝唱:杜月笙与孟小冬
22522600000021

第21章 痛别余叔岩

因为身患绝症,1943年,余叔岩与世长辞,终年五十四岁。至此,孟小冬在余门整整苦修了五年。如果有人想写励志故事,小冬的求艺之路绝对是个经典素材。试问,五年如一日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其实,小冬做到的远不止如此,还有更多让人叹服的地方。

余叔岩的病由来已久,二十岁的时候就有症状,最后确诊为膀胱癌。收孟小冬、李少春的那年,恰好是他接受德国医生治疗出院后情况较为稳定的时候。后来,每到春季或稍有劳累,旧病就要复发一次。如果小冬再推迟一年拜师,余叔岩就是有心收她,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冥冥中,上天安排她与他有这么一场师徒情分。

被这个病所累,余叔岩一生在舞台上演出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二十年,全盛时期至多六七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更是饱受病痛的折磨,苦不堪言。所以,在这五年中,除了作为学生的身份尊重着余老师,孟小冬还以一个女儿的身份侍奉在余老师的身旁。

据孙养农记载:“后来余氏(叔岩)病势日深,到德国医院割治,孟氏(小冬)帮同余氏家人,侍奉汤药,衣不解带凡一月有余。后来出院调养的时候,余氏觉得她这种敬师之诚,情逾骨肉,为之感动;更因为自己知道经自一场大病后,将永无登台演出的机会,为了不使绝技失传,所以就加紧教授,有时甚至不顾病痛,还要比划身段给她看。每授一戏,举凡唱腔白口,身段眼神,无不仔细讲解,先后约数十出。一直到1943年,余氏病故,前后五易寒暑,以孟氏之天资和根底,加以苦心揣摩,专心致力于艺术,并且得到余氏亲授时间如此之久,焉得而不成为余氏的继承人?”

像孝敬自己的父亲一样,孟小冬侍奉在余老师的身旁。其实,如果当时没有战祸,治疗余老师的主治医生谢元甫就不会逃离北平,余老师旧病复发时就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这样一来,病症虽不能根治,但发作时至少可以得到缓解,让余老师多活上几年。但这只是假如,日寇占领北平,没收协和医院,医生们逃的逃,躲的躲,谢医生自然不见了踪影。1943年春,当余老师病情加重的时候,他根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能等死。战争,不只是夺走双方士兵的生命,还夺走了许多无辜老百姓的生命。

余老师自知时日不多,教授更加真诚。有的时候无法坚持,他就要小冬扶着他示范演唱或者演示动作。孟小冬呢,则憋着嗓子,不让自己哭出来,哽咽着跟着余老师练唱或者做动作,可脸上尽是泪水。为了艺术的传承,师徒两个拧成一股绳,欲和死神抢夺时日。

可是,师徒两个血肉之躯,又怎敌战祸之惨烈、癌症之折磨?1943年5月19日晚上9时许,一代京剧大师余叔岩含恨与世长辞。余叔岩不幸逝世的消息传出,梨园界震动,北平乃至全国的同仁、戏迷们都痛惜不已。

上海戏校著名余派教师王思及先生曾撰文说:“余生也晚,未能看到余先生光彩照人的舞台风貌。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十八张半唱片,却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越学越觉奥妙无穷,每听一遍必有新的收获。真是经典范本,取之不尽。”

庆幸的是,余大师的一身绝艺,由他的徒弟们、尤其是爱徒孟小冬传承,并在国内外得以传播,得以发扬光大,善莫大焉。当然,孟小冬传承的,不仅是余派的唱腔、余派的表演风格,还传承了余叔岩的生命风格。

“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赞,独惜薪传未了,心哀无以报恩师。”五年的师徒恩情,就这样成为永诀,孟小冬深感悲痛,写下了这副令人肝肠寸断的挽联。因为心情悲痛,更因为时局动荡,她以“为师心丧三年”为由,正式宣布告别舞台,开始了新一轮与世隔绝的生活。

绝艺在身的孟小冬,如一块蓝田宝玉,埋在深深的地层之下。这,是时代的悲哀,天才艺人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