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结伴而行
22515900000005

第5章 人生况味

爬格子的滋味

从参加工作那时起,就与“爬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虽然不用笔在稿子上,像蜗牛那样缓慢地“爬”了,但还是面对电脑屏幕孤寂清苦地写,每当想起二三十年“爬格子”的经历,苦辣酸甜的滋味涌上心头。

爬格子的“苦”。爬格子是件苦差事,谁都不愿干,虽说不是做工种田那种苦,却是一种搜肠刮肚、抓心挠肝、咬文嚼字的苦。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昼夜鏖战,没有鲜花掌声,只有孤影做伴。爬格子的苦在于“难产”,一篇文章,冥思苦想,反复琢磨,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一定的经历阅历,更重要的是苦中作乐、锲而不舍的精神。

爬格子的“辣”。起草文件、领导讲话、汇报材料等重要文稿,是一种命题作文,时间紧,要求高,从主旨、提纲、主要观点到基本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都有领导的意图。写出初稿后,进入“过关”程序,过不了关,还得重新写或继续改,直到领导满意为止。过关的过程,伴随着面红耳赤、心理煎熬,有时甚至是冷嘲热讽。

爬格子的“酸”。随着经验的积累、水平的提高,成了“笔杆子”,名气大了,能者多劳,领导安排、上门求助的事就多了,白天琐事缠身,晚上还要改稿。凡帮人润色的演讲稿、政论稿,只要抽得出时间,都尽量不让人家失望。有的人职位提升了、文章发表了,我既不得利也不得名,为别人做嫁衣,心里的辛酸只有自己清楚。

爬格子的“甜”。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红头文件、见诸报端、编辑成书,便会感到欣慰和自豪,那是耕耘后的收获、精神上的奖赏,会激励我心甘情愿地付出和奉献。爬格子砺炼了我,是我事业的起点,也是我成长的摇篮,从繁重的任务中体验了快乐,从个人的进步中感受了快乐。

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化苦为乐是人生的超然。在城市的喧嚣和浮躁中,爬格子也许是我今生不愿放弃的乐趣,只有在文字的世界爬行,我才有充实感、踏实感。苦来自写作的辛劳,乐来自知识的积累。爬格子,为我平淡的人生增添了几笔有意义的色彩。

诗意栖居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有句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一种执着的人生态度,一种影响几代人的精神和信念。

荷尔德林也有句名诗“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诗人特有的直觉和敏锐,对人生赋予了诗意的诠释,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玄思幻想”,实际上是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能使人从艰难困惑中走出来。

人其实有两个家园:一个是物质家园,一个是精神家园。人的一生,需要为衣食住行辛勤劳作、不懈奋斗,只有物质需求满足了,才会考虑精神需求。从生存的角度看,人类建房与蜜蜂筑巢没多大差异,然而“诗意”才是人的感情、思想追寻的精神家园。

回顾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大都是和文字打交道。写公文,起草机关文件、领导讲话,是职业所需、以文辅政;写散文,还有少量诗歌,是兴趣爱好、以文怡情。

人年轻时很难平淡,如同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幻想和野心,直到领略过人生的限度之后,才会生出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淡定从容多了。

我在文学上没有野心,既成不了大家,也成不了大腕。大家是学问上造诣很深的人,凭的是文火慢熬的功夫;大腕靠的是自恋、表演、炒作,把自己当成个人物,一到场面上就来情绪。无论从性格还是水平看,这些我都缺乏。

人到了一定年纪,既感慨生命的无奈,又感慨岁月的易逝;过去的事,生活的感受,时常在脑海萦绕,应该提笔写些真情实感;写作不是为了影响别人,而是为了安顿自己;岁月虽无痕,文字却有情,用文字兑换岁月,做一些梳理,留一些念想,这就足够了。

童心

小孩儿身上,有许多大人已经丢失的东西,比如,纯真的天性,无忌的童言,灿烂的笑容,不设防的信赖……

小孩儿是最有想象力的。大人有太多的“不可以”,小孩儿却将自己的愿望视为“可以”。大人漠然的东西,小孩儿充满好奇;大人觉得不可想象的事,小孩儿却信以为真。他们相信大象会说话,圣诞老人会送礼物,孙悟空会腾云驾雾。尽管小孩儿说的话做的事有些幼稚,但总觉得比大人整天想着功名利禄要有趣得多。

小孩儿画的画是最有意思的。猫是猫狗是狗的,生动极了。大人作画讲究颜色的浓淡搭配,知道在画上留白让人想象;小孩儿作画恨不得把所有的颜色都涂上,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画上。大人的画讲究黄金分割、比例协调;小孩儿的画大都是信笔涂鸦,一堆乱七八糟的线条,竟敢对你说是高架桥。

过去总认为,大人改小孩儿的作文会妙笔生花,殊不知是非常不客观、不真实的。小孩儿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眼光,按大人的思维去改,一来改得不像,二来改得死板了。我觉得,除了改改错别字,其余的就照旧,甚至病句也照旧,况且有些病句是很有创意的句子。

小孩儿心灵很单纯,过得也很快活。我发现,好的童话作家大都是真性情的人,他们的童话作品不仅仅是写给小孩儿看的,同时也是写给大人看的,为的是寻求在大人世界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好的童话作品,往往是值得大人好好看看的,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大人身上的可怜、可笑和可悲。

我不认为世故是成熟,童心与成熟并不矛盾,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力。用小孩儿的眼光看待事物,常常会有许多新鲜的体验和独特的发现。一个人在处世上足够成熟,能够面对和处理人生的苦难,同时又能够保持一颗可贵的童心,对世界依然怀着一种小孩儿般的兴致,这样的人生才是智慧的、快乐的。

心语

心似瓷心和瓷有些相似,不小心就会碰碎,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心碎,是因为别人伤了自己的心;瓷碎,也是因为人碰到了瓷。

心原本是单纯、天真的,小孩的那双眼睛,是一汪清澈的泉水,没有一丝浑浊,童言无忌,这样的心是柔软的,可以随意塑造;瓷原本也只是一堆泥,同样也是柔软的,可以随意变换造型。

心是在经历风雨和失败,在艰难和困苦的磨砺中坚强起来的;瓷是在制陶温度的基础上,经历升温、高温、降温的熬炼中坚硬起来的。

瓷表面会有花纹、图案,可以在上面作画、题字,成为一种艺术,向人展示美。心里面也会有图案,但往往是一些私人的东西,有美也有丑,不喜欢别人看到,更不会轻易流露出来,尤其在陌生人面前。

心里的图案是珍藏着的,有故乡的山水、儿时的伙伴,笔工精细,纹饰秀雅,色泽青蓝,带有怀念而不能复还的忧郁,也有成长中的快乐或困惑,绚丽多姿,好像斗彩瓷;有金榜题名的兴奋,事业成功的喜悦,流光溢彩,稀少珍贵,好像珐琅彩瓷;也有粉黛佳人、知心朋友,浓淡相宜,深浅交替,好像粉彩瓷。

心似瓷,瓷有档次之分,心有层次之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即便是晚秋出窑,也可以烧出千峰叠翠的好瓷来。

心若玉玉,给人晶莹、温润、灵性的感觉,一枚玉握着、赏着,仿佛心沾染着一份古典。

玉,岁月沉淀,胎记留痕,在许愿的石质上,植入最初的羞涩,刻下年轮的皱纹。

玉,宁静,却生动;时光老去,风华落尽,却无言地与你朝夕相伴、温婉相守。

玉,素净,端庄,淡看浮华,写尽风雅;与一枚心仪的玉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和福分。

收藏玉,不只是收在手上,更是藏在心上;收藏家,不只是比财力,更是比心力。

心若玉,当守仁、义、智、勇、挈之德;心若玉,当循识璞玉、辨瑕疵、精雕琢、成饰玉之道。

心若玉,归去来兮,不争艳,不媚俗,谦逊君子,上善若水,大美天成。

闲情逸致

闲暇的日子,喜欢去浏览书橱里的那些书。眼睛一格一格地从书的底层爬上去,看我的书增添了几许、又陈旧了几许。随意抽出其中的一本,也不是要坐下来看,只是想整理一下记忆,这本书在何时何地买的?书中讲了些什么?若书来得特别有故事,便会泛起清晰的回忆;若打开的那本书,已圈圈点点地读过,便会想起曾经某个夜晚没有虚掷时光;若打开的那本书还是新崭崭的,便会觉得人生真是短促,居然来不及去读。

闲暇的日子,喜欢去翻弄屉柜里的那些纪念品。一本相册,一沓书信,一摞贺卡,一堆老玩意儿,那些珍藏多年的纪念品,写下了自己的年龄、经历和生活的插曲。一些泛黄的照片和书信,成了我寄托心神的东西,静静回眸时,惊觉岁月匆匆,几分欢乐、忧伤和无奈交织在心中,久久挥散不去。激情的生活,执着的追求,似乎都是年轻时可以去尽情挥洒的,从两鬓长出的白发里,我读到了生命之树落叶的飘然而至。

闲暇的日子,喜欢陪着妻儿悠闲地逛街。看看我居住的城市有哪些变化,老街的保护和开发有哪些进展,百姓的生活有哪些亮点。有时趁妻儿进商店购物,我默默地站在人行道的一隅,静观过往的人群以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也许是城市的繁华和喧闹,终于使一些平日里看似高贵或伟岸的人,露出了他们来不及掩饰的卑微和龌龊。

朋友如茶郑板桥说:“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饮茶的哲学,在于使人放松、安静、自在,既可以在清香味甘中自得其乐,也可以借一壶清茶作心灵的沟通。

我说朋友如茶,看重的是那个“品”字。一壶好茶,慢慢品来,入口甘醇,余味绵长。朋友不是过客,而是人生旅途中的知己,相聚时掏心处之,分别时常怀思念,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只图解渴而缺品味和余韵,难免流于功利。

我说朋友如茶,喜欢的是那份随和与平常。茶登大雅之堂而不骄淫,入茅棚草舍而无卑微。无须讲排场,一张小桌,一壶开水,随遇而安,清淡平实,返璞归真,少了些许客套,多了些许真诚。交朋友如茶轻而贵,无贱无虚无假。

我说朋友如茶,敬重的是那份内涵而不是外在。一杯浓茶提神醒脑,一蛊淡茶生津止渴,一壶热茶暖心暖肺,一碗凉茶消暑驱热。不为奉承而存在,不为捧场而出席,在闲散淡泊的外表下,蕴藏一份永恒的真情。若是朋友做到好茶的份上,患难时帮一把,过错时拦一把,成功时分享一腔喜悦,人间将不再有“阔易友”的不幸。

旅行的趣味

一个人生容易,活也容易,生活却不容易。一个人整天工作、忙碌、奔波,不知不觉就累了、疲了、倦了。旅行,是一种精神的放松、灵魂的探访,是一种超越常态的生活方式。

背着行囊,用脚步丈量距离,用心灵感受风景;行走在城市、山水、古镇之间,兴奋而坚定;拾起一段趣闻,拼凑成完整或待续的结局,说给别人和自己听。

喜欢旅行中的那些片断,而不是模式化的风景;片断融入了一些人和事,是流动的、可供播放的胶片,而风景只是静态的幻灯,故事性的电影总比刻板的幻灯更适合典藏。

历史古都自有一份厚重,那是历经世事变迁的沧桑,在纷乱变数中造就的从容老底;新兴的城市,高楼鳞次,霓虹闪烁,彰显朝气和活力;安静的小镇,伴着小桥流水,适合和风而眠。

对于风景,保持着距离,尊重它的原味和气韵,去了不打扰,走了不留痕,或许谦卑随意更能听见内心的声音,如同一些事物可以观赏却不能把玩,可以接近却无法抵达。

旅行途中,与陌生人相识,是一种奇妙的机遇;简单的招呼交流,心平气和的讨论行程,离开后不在对方生活中划过痕迹,只在心里印下浅淡的色泽,只在相似的时间或场景无意想起。

旅行终结,末站的心情最为矛盾,回家的期盼和行程的留恋交织于心;对结果的过于看重,拼命想留住些什么,殊不知过程的内容更有意思。

旅行是遗憾的艺术,有些像相亲,准备出发的日子,忐忑不安,身未动心已远;旅行归来,总是感觉不尽人意;留着遗憾,期待下一次旅行;在旅途中,找回想要的自己,这大概便是旅行的趣味。

似水流年

时间的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的流逝,充盈着对人生的感叹。每天写些文字,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倘若不如此,总有白活一天的感觉。文字记忆着衰老的一些脚印,又似乎在延缓着这种衰老,甚至保持着内心的年轻,让活着的生命变得有些神奇。

伴随时间的流逝,许多事物的变化是悄无声息的,那些桌椅门窗砖墙,看似没有生命,但在时间的比照中,会惊讶地发现,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生命,那些灰尘,那些蛛网,那些褪色,都显现着部分生命的消逝。

时间的河流,是不太清澈的,里面有辛劳的汗水、悲伤的眼泪,各种滋味都有,被亲人期盼的目光搅拌过,被血浓于水的亲情牵扯过,裹挟着太过丰富的东西,虽然有些沉重,但又一路向前,无法扭转。

衰老是一件悲怆的事,父母年轻时都要强,人老了疾病缠身,想强也强不起来,想弄干净些,手脚已不听使唤。分明感觉老人非常痛苦,在支撑着、挣扎着,很多时候,焦躁地走来走去,或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作为旁观者,看得分明,想得清楚,但落到亲人或自己头上,会有一种真切的悲痛。陪伴孩子与陪伴老人感受是不一样的,孩子时刻都有变化,或长高了,或懂事了。尽心尽力做一个好的陪伴者,日子实实在在地劳累,也实实在在地欣慰。

老朋友因心性契合而长久,像老茧一样,一旦长在手掌上,便成了肌肤的一部分,不痛不痒,却一直存在。新朋友却很难走进生活,时常碰到微信加好友的请求,我大都比较慎重,觉得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友情,似乎都不靠谱;只有老朋友能理解彼此的好恶,能安静地陪伴,连牵挂也是安静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如是说。生长在昆明的聂耳,墓志铭上写着:“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生与死都无法选择,能选择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姿态。

人过五十虽然一直不愿相信,这么快就人过五十了,可鬓角悄悄冒出的白发,眼角那浅浅的鱼尾纹,都真实地告诉我,已经不再年轻,那些青涩的年华、激情的岁月,已经化成一缕缥缈的云烟,变成心灵深处残留的记忆。

人过五十,明显感觉腿有点沉了,眼有点花了,体力、精力都不如以前了;尤其觉得朋友逐渐减少,客套日益增多,最让人系念的还是年少时的伙伴,虽然分散在各地,境遇也不尽相同,但谈起那些年的人和事,都感到快乐,也有些伤感。

人过五十,不喜欢凑热闹了,走在哪里都嫌吵;不喜欢谁是上座、谁是次座、谁是主陪、谁是次陪的应酬了,吃饭还是和熟人吃着香,爱吃的就多吃,不爱吃的就少吃;回到家里喜欢静静的,一壶清茶,看看书,上上网,想想事,写写字。

人过五十,少了一些执着和痴迷,多了一些随缘和守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偶尔翻翻泛黄的照片,还会为曾经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而感动,笑容虽然挂在脸上,心头却有淡淡的忧伤;没有了幻想,内心仍有许多期盼。

人过五十,喜欢怀旧,把一幕幕往事打捞起来,把一段段经历整理出来,拼凑成深深浅浅的文字,无论是精彩还是黯淡,都是一种历练和收藏,都给心灵上带来充实和慰藉。

飘失的情感碎片生命像轻微的风,有些人静静地来,有些人淡淡地去。习惯倾听,那些渐行渐远的脚步;习惯回望,那或深或浅的脚印。

总是想,岁月的脚步放慢些,该有多好,只可惜人生不会逆转,只能在兜转中前行。或许怀着最初的感动,去追溯远去的记忆;或许带着感叹的思绪,去怀念失去的珍贵。

翻阅流年,惊醒了轻浅的梦,时光温婉了曾经,浅笑牵扯了思念。一眸相遇,一生念安;有些人,不经意会突然想起;有些事,两鬓斑白也无法忘记。

人生的风景,实际是心灵的风景;念念不忘中,谁成了只如初见,谁成了地老天荒。人生,放不下的是感情,过不去的是心情,最难得的是心境。

遗落的往事,不必打捞;清欢的岁月,总会化作心底的沉香。那些不舍的,都风干成了淡忘;那些痛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

带一份达观的微笑,揣一种洒脱的姿态,浅浅喜欢,淡淡释怀。煮一壶云水禅心,参一道似水流年,真心地藏,坚韧地行。

怀旧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时常将人的感觉弄得前后颠倒,睡觉半梦半醒时,很奇怪自己生活在现代,要是早些年代出生,就要留辫子,就要经常磕头或有人朝自己磕头。

小时候喜欢过年,其实是喜欢压岁钱,有好东西吃,有好衣服穿;现在年味淡了,过年好像是件发愁的事,中年汉子,想家似乎说不出口,于是只能看看“春晚”之类的节目,傻乐傻笑的。

童年、少年时的家,时常进入梦中,时间非但没有让它褪色,反而变得更加亲切了;那些老屋、老井,那些关不严的门窗,还有老妈扯开嗓子叫我吃饭的声音。

从出生到现在,搬了多少次家,我也说不清;只知道是在搬家中长大、成熟的,现在轮到自己给儿子留下背影了;人的一生像是行船,有人上来,有人下去,“百年修得同船渡”只是愿望,到了时候,自己也要下船,站到彼岸。

又要搬家了,费了许多神整理,东西还是那么多,终于明白了,那些老人为何收藏许多一文不值的旧物;岁月流逝了,旧物是他的见证,证明自己的存在,仿佛是老朋友,在一起有安全感。

书柜里的书,好多我都用过,整理过,有的还包着书皮,上面还有我胡乱写的字迹;书这种东西,历来的规律是,喜欢它的人不在了,后代不用它,便是闲物,该处理的就处理了,别占那么大的地方。

男人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应该是儿时。男孩很少不捣乱的,犯了错就得挨揍,如果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那就好多了,有长辈撑腰,不光不挨揍,还能给爸妈受点气,狐假虎威,谁能奈何?

上了初中、高中,如果功课不好,父母的脸就会越拉越长;如果功课出色,同样会被告诫山外有山,于是开始知道,男人比女人有更重的任务。

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意味着退出抽签的队伍,向一切不甘心告别;让孩子跟着父亲姓,大概是要男人负起责任,不能恍兮惚兮过日子;父亲也是不好当的,再苦再累没人说你称职,也不会撤你的职,更不允许你辞职。

男人到了中年,就像你的肚子一样,要想办法摆平了;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老婆,外面还有领导、同事、亲戚、朋友,不要奢望都说你好,对于埋怨、指责和压力,你能包容、笑纳、挺得住,便是男人本色。

男人这辈子,恐怕应该有一点无聊,凡事都要找出意义,每天都要向上,时刻都要正经,恐怕也太无聊了;自然之道总是一张一弛,允许无聊才会有正经。

读着“为人处世”四个字,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理解,小孩时觉得很神秘,年轻时觉得很俗气,现在就觉得有点无奈了;我猜想,郑板桥当初想写“男的糊涂”,下笔时改成了“难得糊涂”。

秋境

喜欢秋天的景色,她的意境总让人看不饱、赏不透、玩味不够,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一种“一色长天秋正好,万种风情叶癫狂”的姿态。

抬头望去,高原的天空高远、透明、一尘不染,远处的山岭层林尽染、韵味十足,这“不染”和“尽染”,或许就是秋天的意境吧。

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春天美好,看不够的点点绿意,喜不尽的勃勃生机,一想到秋天的萧瑟,心中就不免有些凄婉和苍凉。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秋天的认识丰厚起来,五谷丰登的飘香,洒满黄叶的小路,春华秋实的情思,让人无限地感慨和流连。

秋天的落叶,在风中飘零,在风中蹁跹,婆娑起舞,自在而安然;秋天的静美,阳光慵懒的,云朵舒卷的,微风清凉的,含蓄而坦然。

秋天,追逐一抹金黄,邂逅一次遇见,珍藏一份情感;秋季,清浅闲适,清了纸笺上的墨印,浅了时光留下的痕迹,倚于岁月深处,看花开叶落,赏流年轮转。

秋天的深处,花草在蜕变,人的心情也在蜕变;蜕变中,溜走的是时光,积淀的是心境,像花开是希望、花落是从容一样。

生命的秋天,稍稍褪去了些诗的色彩,少了些激情和浪漫,多了些平实和坚韧,好似一篇随性的散文,有意与无意之间,褪去了浮躁,缓慢了节奏,留下的是对岁月的品味和收藏。

学佛有悟

佛与众生佛法如莲出淤泥,人在尘世不染尘;佛与众生本无异,亦圣亦凡总不离。

饥来吃饭寒添衣,佛法原本心中育;

起心动念不是佛,始终觉悟见真谛。

若想学佛并不难,心中有佛自结缘;

忘却心中痴愚念,生老病死随自然。

人生功过尘与土,人间沧海化桑田;

世间机缘轮回转,不是福来也是缘。

木鱼声声木鱼声声,声声空寂;

敲击禅房,敲击心房。

木鱼声声,声声静心;

静静聆听,细细思寻。

木鱼声声,句句佛音;

不紧不慢,不悲不喜。

木鱼声声,串串念珠;

念着今生,念着来世。

木鱼声声,层层叩问;

叩问尘世,叩问灵魂。

木鱼声声,盏盏青灯;

风清月明,肃然起敬。

灵魂的皈依尘世间的灵魂,沧海一粟;为了追逐绚烂的时光,在红尘中躁动、挣扎;花开花谢,云卷云舒;长空雁叫,孤鹜落霞。

生死不过一瞬,搏几季春秋,终熬不过风吹落叶,悲欢离合都成梦;心悲凉,情更伤,一枕黄粱,流星一闪坠落天涯;谁参透青峰无语,几人禅心佛莲座下。

山涧的幽兰,叶上露珠滚动着无瑕;凝视白雪红梅,洁白中的一点红韵,冷香逆造的一树寒花,还在徘徊着、渴望着;冥冥中皈依呼唤,伴着日月星辰,走进那片宁静,走向那个来时的家。

茶禅一味茶,有浓淡,有冷暖,也有悲欢。用入世的心品茶,大多是打发寂寥的时光,看重的是色香味;用出世的心品茶,便多了一份清淡和质朴。

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品茶,品的是心,入的是境,生活、心情、明月就在茶中;闲中沏茶、品茶、参禅,是一种清福,也是一种境界。

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的路多了,便有了一些包袱;只有用平和的心看世态,才能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意的行囊。

品茶也是修禅,无论是喧嚣红尘,还是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茶禅,首要是境,物境、人境、心境合一;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切随缘,便可悟禅。

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伤感;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悟禅。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内心清和,容易参透禅理;人应当删繁就简,将一杯浓茶喝淡,便有了禅境。

精深玄妙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一滴水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娑婆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