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结伴而行
22515900000011

第11章 寄语

十年前,读过《生命的秋天》,而今又读《结伴而行》,感觉郭松的文风一以贯之,平静而不寡淡,热烈而不喧闹,生动而不说教,与过去比较,更加内敛、老道了。

心灵自由度太低,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人,是很难写出这样温润、恬淡、从容的文字的;《结伴而行》是郭松在“闲暇的日子”,“听从内心的召唤”,“自在”“超脱”“跟着性情走”,一不留神捣鼓出的作品。

郭松的文字率真、淡然、练达,他用审美的眼光,品味故乡水土、军旅生涯、人文历史、地域风情;丰富的生活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开放的思维方式,执着的写作态度,成就了他的静气、底气和才气。

通观全书,有许多活思想,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喜欢上一本好书,总会多读几遍:第一遍囫囵吞枣读,叫解馋;第二遍静下心来读,叫吟味;第三遍逐字逐句读,叫深究。”“在旅途中,找回想要的自己,这大概便是旅行的趣味。”“有些官僚政客,精于权术,言不由衷,台上的表态话,官场的应酬话,都是‘秀’出来的泡沫语言”。这些思想晓畅、通达、精辟,没有丝毫设计的痕迹,是自然生成的状态。

四年的同窗,三十五年的交往,形成了我对郭松的认识:质朴,诚恳,善思,勤奋,是个外冷内热、外圆内方的男人。

——伏绍宏(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所所长,研究员)

读郭松散文集《结伴而行》,犹如长途跋涉的旅者,在途中的驿站或茶肆,品一品浓郁的香茶,尝一尝醇香的美酒,舒缓一下行程的节奏。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大都被世俗的急流裹挟着前行,似乎忘却了生活本来的意义,郭松还能静下心来整理过往,用诗化的文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和感悟,着实难能可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一起考进川大,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结下了真挚的同学情谊。伴着锦江的晨风、望江楼的夕照,思辨的哲学融入我们的所有。郭松的散文,不仅洋溢着灵动的文字,还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散文贵在真情,作者的文字,首先要能打动自己,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开篇《眷恋故乡》中,处处流露出郭松对故乡的深情,故乡“是一壶醇香的酒,是一首豪放的诗,是一阕温婉的词。……岁月流逝,韶华远离,许多人生驿站都渐渐淡了忘了,唯有故乡这个初始驿站,时常让人魂牵梦绕。”(《故乡情》)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系魂,姐姐的毛衣,成了郭松永恒的记忆。

每个人的故乡不尽相同,但对故乡却有相似的情感。因为“故乡不只是一方水土风情,更是一种自我的寻找、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守望”(《故乡情》)。我没去过古蔺,但提到赤水河,都会想到名蜚中外的郎酒,浸润在酒香的空气里,想想都会醉。

我很欣赏郭松的一句话:“写作不是为了影响别人,而是为了安顿自己;岁月虽无痕,文字却有情,用文字兑换岁月,做一些梳理,留一些念想,这就足够了。”(《诗意栖居》)

——陶莉(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

读郭松的散文,犹如一连串的探秘,总会有惊喜,总会有发现。他的内心是安宁、磊落、光明的,即使是描写苦难,也是哀而不怨;他反复咏唱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他的故乡何尝不是我心灵的家园,他的童年何尝不是我美好的梦想!

读郭松的散文,也是追随他的足迹,去彩云之南、雄秀巴蜀、水墨江南,未去过的心向往之,已去过的有新发现。我的老家上海,对田子坊郭松有这样的描写“那里有老上海的民居,有新兴的创意小店和画廊,也有淡淡飘扬在巷中的茶酒香,外国人觉得它很上海,中国人觉得它很西方,老年人觉得它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它很时尚,散发着旧上海时光的气息,呈现着新上海蓬勃的张力”,这些于我,竟是一种新的理解!

相对于网络文字,郭松的散文有一种厚重感。纵横八千里上下五千年,仰观血色浪漫之战地,俯视故乡古镇之老林,体人生之况味,发感世之微言,品书香茶香,酿诗韵酒韵。或思乡或怀旧或缅友,记古镇记军营记美景,思人生看历史颂领袖,还有那走出川南大山、走向大江南北的足迹。反思历史,正视现实,实事求是,讴歌毛泽东的人文情怀,赞颂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如黄钟大吕,直压瓦釜雷鸣,欣喜感到满满的正能量!

郭松的散文,是以自己的人生为粮,以川南故乡为水,以中华文化为酵母,以亲情友情为菌落,精心酿成的一窖郎酒。我爱郎酒,我爱郭松的文章。

——张力甫(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翻开郭松的散文集《结伴而行》,感受到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般的美感,简朴、清新、灵动、柔美的文字,透着一种淡然和超然,犹如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沁人心脾,令人神悦。

郭松的散文,不完全是典型意义上的文化散文,他是学哲学的,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哲思,总是充盈着一种朴素中带深刻的睿智。像《书魂茶魄》《旅行的趣味》《闲情逸致》《似水流年》《秋境》等,都是抓住一些瞬间的顿悟,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和文字提炼,浅浅道来,慢慢述说,平中见奇,奇中见深,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艺术的感知力和深邃的思辨力。

郭松的散文,带有诗意的人文情怀,善于撷取生活的片断,把人生的回忆编织成唯美的故乡情、亲友情、军旅情、书香情、山水情,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中,营造了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世界。最自然、最灵性、最精彩的散文,都是饱蘸深情对生活的艺术发掘和创造。难怪刘白羽先生说:“散文创作,就是作者的‘血’和‘感情’在作品中的燃烧。”郭松用真挚情感的燃烧,把“至善尤乐”的大美情怀,用文学的形式幻化为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暖,感人至深,令人难忘。

郭松的散文,还是清心励志的良剂,平和中透露着激越,宁静中保持着温馨,淡泊中蕴含着执着。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惬意的春潮,让人在当今喧嚣与躁动的社会中,找到一份值得倾心守护的宁静,抛开世故,洗净铅华,远离浮尘,淡泊明志。

我喜欢郭松的散文,更喜欢在寂静之夜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和着一缕缭绕的墨香,静静地欣赏,淡淡地回味,尽情享受那优美意境带来的平和与愉悦。

——宋宗清(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副政委)

十多年前,读过郭松的散文集《生命的秋天》,短短的文字,浓浓的情意,把什么事都说得很真切、很透彻。今天读《结伴而行》,感觉秉承了之前的特点,然而题材更丰富、语言更哲理、情感更饱满了。

读开篇《眷恋故乡》,让我想到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和央视的专题片《记住乡愁》,当然想得更多的还是“我的乡愁”,像翻看一沓沓老照片,童年的伙伴、游戏,妈妈的呼唤、叮咛,老师的尊容、教诲,都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看见了自己的童年与成长,看见了美好如今却只能追忆的青春岁月,难免让人有些伤感。

我读得很慢,每一篇文章都反复咀嚼回味,流连于刻骨铭心的乡情亲情。《亲情》《记住乡愁》让我眼睛湿润、情绪哽咽,“父母在的时候,那个地方属于你,人离开了,心还经常回去……没有父母的家乡,已经不再属于我,心中会泛起一种莫名的茫然、惆怅和孤单……始终有一种去亲戚家做客的感觉”。这种情感的变化,是何等的冲击和震撼!

读了《结伴而行》,感觉心静了、释怀了、收获了,经过岁月积淀的东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人用心发现和感受,让人用心思考和收藏。

——何中兴(四川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

郭松的《结伴而行》,是从乡情、乡恋、乡愁走进我心里的。初读时,便随着它的撩拨,悉数自己那些老照片般的记忆,从“一脸欢喜不知愁”到“一世兜转情更浓”,像我也在诉说内心的眷恋与愁绪,书里书外都溢着暖暖的温情,让人分享,让人感喟。

久居异乡,人到中年,故乡情、父母情、战友情,最经不得触碰了,一般人或选择掩饰,或选择淡漠,藏在心底。郭松却让人惊讶,一路都在感悟,让过往中苦的、甜的、美的都了然于心,真情吐露,竟成大趣。

郭松喜欢文字,勤于耕耘,崇尚真趣,用心思考生活,用笔留住岁月。人生需要结伴,郭松与读书、写作结伴而行,必将走出别样的风景。

——李秀琴(昆明市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