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结伴而行
22515900000012

第12章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结伴而行》,是近几年梳理过往的一些随笔,也是继十年前《生命的秋天》之后出的又一本集子,算是“十年磨一剑”。

在当今这个崇拜金钱、轻鄙学问的社会,写作出书是件不合时宜的事,本不想去凑这个出书热,但总觉得有些事想做而未做,做了而未做好,处于未完成、未尽意的状态。

回顾三十多年工作的心路历程,长期与读书、写作结伴而行,走的是寂寞、清苦之道,通常的规律是:学而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如果说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顿悟,那么写作便是“焚膏继晷、孜孜矻矻”的渐悟。

“文如其人”是句老话,一般来说也不错,但未必都是如此。生活中,我是个平实、低调、不张扬的人,做事讲究分寸,理性多于诗情。也许追求“立言”的质量,不善或不愿多言,显得有些忧郁和孤寂,与行文中的随性、洒脱有些出入。

真正的读书人,“质疑”和“理想”是不可或缺的两翼。因为质疑,才能独立思考、坚守信仰;因为理想,才能守道持重、坚忍远行。从古至今,“士大夫”阶层的作用实在有限,文章的作用远没有“一言兴邦”的功效。闲暇时间,培养些适合心性的兴趣爱好,可为沉闷的生活平添几分豪情。

在所有的文体中,我比较喜欢散文,以为诗歌太浪漫、小说太现实,散文似乎介于两者之间,给人淡然、灵性、练达的感觉。散文的底色,应该是天蓝色或海蓝色,是深闺的女子,是儒雅的男士,是尘世的隐者。散文的语言是真切的、润滑的,嗅得着油盐柴米、生活俚语的味道。

人生就是个过程,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趣”乃是在“走”中乘兴而“取”的东西;一些难忘的人事,会在蓦然回首的那一刻,在心底幻化成景;一些唯美的风物,会在凝眸注视的那一刻,在心间定格成画。

人生就是场体验,有浮华掠影,也有苍凉萧瑟,有大漠孤烟,也有长河落日;人生之路,既漫长又短促,既艰险也开阔,无论阳光还是风雨,无论欣喜还是失落,一次经历就是一次历练,一次洗礼就是一次觉悟。

《结伴而行》是对我“勤”和“苦”的回报,“勤”是脑勤、手勤,“苦”是苦思、苦写。一个人可以做写作以外的许多事,写作也非热衷利禄之人所能理解,这么多年始终笔耕不辍、乐此不疲,实际是选择一种生活状态,选择一种精神方向。

为本书作序的得胜兄,是我的战友,我们有知遇之交,他可谓文章高手,思想犀利,文字凝练,以真性情写真文章,擅长人文历史研究。为本书作评的春光兄,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有共事之情,他可谓大手笔,随意挥洒的文笔,深刻精辟的见解,读其文,思其人,一位可亲可敬的仁者、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为本书寄语的伏绍宏、陶莉是我大学同学,张力甫是我研究生师兄,都是某个领域的学者;宋宗清、何中兴、李秀琴,是我多年的战友,都是军营或地方的英才。字里行间,显现各自的风格,饱含真挚的友情,有情致,有理趣,简洁中见智慧,质朴中见风采。

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总离不开诸多朋友的帮助,雅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贾志毅题写了书名,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学同学)冉玉杰以及战友海维学、周其常提供了部分图片,新华文轩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文艺社的社长、编辑做了大量工作,云南蔺洲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思勇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郭松

2015年9月,于滇池东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