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莉[6]
向前走,别退后,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
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七十七年前,十七岁的平山团二营战士范明堂唱着这首歌走向了抗日战场。今天,这歌声从九十四岁范明堂的胸腔再次发出,依然清晰、铿锵、明亮!在歌声中,我们走进了那段烽火烟云的岁月……
当兵打鬼子
1937年10月3日,在晋冀交界洪子店镇,一支戴大草帽,穿草鞋,背着步枪,斜挂着空瘪子弹带的部队长途跋涉而来。他们是八路军359旅的“战地救亡团”。
救亡团结合冀西特委、平山县委,迅速组成多个扩军小组,张贴扩军布告,把“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参加八路军,赶走小东洋”的口号喊彻了平山的深沟大梁。
在平山,有一支号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108支队”的队伍,在栗再温、姜占春等人的领导下,坚持着极为艰苦的武装斗争。此刻,衣衫褴褛、隐蔽多时的队员们,终于盼来“真正”的红军……
很快,一些农家子弟一队队结伴而行,流向了洪子店。“当兵打鬼子!”是他们的誓词。
猫石村,地处深山,仅有几十户人家。县委委员梁雨晴带头报名,全村党员全部参军,一下子走出了三十四名青壮年。梁雨晴成为后来的平山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排长。
霍宾台,这里是平山党组织创始人于光汉的家乡。李法庄是于光汉发展的平山县第一个农民党员,第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六十多人的队伍被李法庄带到了洪子店,全部参军。
紧邻平山城西回舍镇的几个村庄里,几天就组成了一个营。苏家庄小学教师韩勋从本村开始,在郭苏河一条沟里就动员出了一个连……
北贾壁村的医生刘光锡,已经四十二岁,是平山县有名的医生,开着一家医院。他去兵站报名,报名处的干部看他岁数大,身体羸弱,不敢要他。他打听到陈宗尧团长的行踪,辗转四天,跑了几百里山路,终于追上了陈宗尧。刘光锡表示要把自己的医院一起捐给部队,作为随军医院。陈宗尧答应了。刘光锡匆忙返回,动员医院全体人员,加上子侄共十四人,一起参军。
南沟村外的山岭上,栗政通、栗吉子、李汉民、孙大文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割草。他们看到哥哥、父亲们参军去了,小心眼里都在琢磨事儿。政通把镰刀砍在土中,说:“咱们要能亲手打死几个鬼子,才叫过瘾呢?”活泼的吉子说:“我爹都当兵了,还说不让我去,我偏要去!”他们在山坡上商量了一会儿。最后决定,现在就去兵站报名。李汉民忽然问:“咱们的镰刀、绳怎么办?”是啊,如果送回家,大人看见说不定就走不成了。政通果断地说:“大眼(孙大文的小名)太小,才十二岁,跑不动,不能参军,你把我们的镰、绳捎回去吧!”说完三个人不由分说把镰、绳交给大眼,飞快地向北冶镇兵站跑去了。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千七百名平山子弟齐聚洪子店(其中有两百多名党员,占全县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组成了平山团。队伍中多是父子兵、兄弟兵、亲戚排,筋骨相连,血脉偾张。
当我寻找平山团来到洪子店时,那支穿着农家衣裳,呼喊着响亮口号,在滹沱河滩训练的队伍,已镌刻在百姓们心头,蜿蜒在历史长河中。
一位乡亲告诉我,平山团和其他队伍不同:平山团是用村名点名的!
果然,耄耋老兵范明堂,能一口气“点”下去:“东黄泥、西黄泥、南庄、北庄、西柏坡、朱豪、唐家沟、朱家沟、秘家沟、上文都、下文都,还有中古月、南古月、北古月,岗南、田兴,这些村多了,我说不完……”
铁的子弟兵
我们的寻找,从太行山西开始。
1937年11月7日,平山团告别家乡,到达山西盂县上社镇,正式整训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我查找了许多资料,抗战期间,一个县的子弟集体参军,并组成一个主力团的,仅此一例。
1938年春节,沦陷后的华北,死一般沉寂,村落已不燃鞭炮。平山团战士们端起一碗白开水,加上几粒盐,再盛一碗红高粱米粥,就是大年初一的早餐,许多战士吃着吃着就哭了……
3月的一天,晋西北的风依然寒冷,小雪零星。田家庄村外的旷野,分外宁静。
原来日本的一个运输中队拂晓前从原平开往崞县,陈宗尧团长决定打一个伏击战。两个连已经和敌人接火了,陈团长奔上一个山头,指挥三营一个新兵连投入战斗,他边说边挥手:“上去,上去!新兵靠在战斗中锻炼。没有枪,到敌人手里去夺呀!”拿着大刀、红缨枪的战士们,上阵搏杀,消灭了鬼子两百人的一个中队。烧毁汽车十辆,缴获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十五挺、大批枪支弹药,以及白面、大米、罐头等生活物资。战士们面对大批物资,兴奋地唱起了“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当地的老百姓慰劳战士们,送来了烙饼、馒头,吃了三个月高粱的平山团战士第一次吃到了馒头。但是,栗政通含着一口馒头,久久难咽。在胜利的最后一刻,拿着木枪冲向战场的栗吉子,被一个老鬼子击中胸部倒地。栗政通和几个战士惊慌地拆卸鬼子汽车的门做担架,但是,吉子的全身迅速变得冰凉。他赤裸的脚面上冻裂肿胀,黑红的血液渗出,脚板上刚刚磨破的皮肉,鲜血正在一点点凝结。在晋北的寒风里,一个还没有弄清死亡是什么的孩子,一个当兵却没有穿上军装的战士,过大年都没有穿上新鞋的栗吉子,没有来得及见到同在部队当兵的父亲,就匆匆离开了……
鲜血的浇灌,枪林弹雨的洗礼,平山团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战斗中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成长。那一年,359旅的战史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平山团的战绩,岢岚、浑源、大同、应县、广灵、灵丘,晋西北的群山中,活跃着他们奋勇杀敌的身影。
贺龙师长经常在队伍前亲自动员。王震旅长几乎每次亲率平山团出征。在看家楼阻截日寇时,王震让人从老乡家里借来一口棺材,站在上面,大声喊:“日本鬼子没什么可怕的,我王震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就钻到这个棺材里边!”他的脚把棺材跺得咚咚地响,令人十分震撼!也恰恰在那一仗里,王震被日军毒气所伤,差一点真的躺在棺材里,幸而被赶来的白求恩大夫精心救治。
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室多次跟随在平山团后面。白求恩在日记中时常提到“八团”(平山团)。他喜欢这些能战斗的农民战士,称他们是“朴实可爱的孩子”“穿着军装的劳动人民”。他这样描述:“他们平均年龄是二十二岁……通常是些大个子,六尺高,强壮而黝黑,一举一动又沉着,又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一种果敢的风度。为他们服务,确实是一种幸福……”
平山团淬火成钢,变得勇敢而机智。邵家庄阻击战中,日军以千余兵力向平山团猛烈进攻,平山团顶着日军炮火,激战了两昼夜,阵地岿然不动!其中7连两个步兵班,在主佛寺阵地前的树林和古庙建立隐蔽阵地,等日军向主阵地进攻时,突然出击,从侧后近距离杀敌。用伤亡九人的代价,换得了毙伤日军两百余人的战绩……
1939年5月,五台山的春天到来了,灯盏花刚刚露出萌萌嫩绿。
日军一部,从8日开始,向台怀镇一带活动的717团包抄而来。陈宗尧率领平山团急行军,奉命行进至神堂堡附近,援助717团突围。到达上下细腰涧,这条沟的地形狭窄、地势复杂。陈宗尧报告王震旅长,决定诱使鬼子钻进口袋,啃掉这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遂和已经跳出包围圈的717团分南北两头堵击日军。日军如困兽,出动飞机,施放催泪瓦斯,疯狂突围。但是,地助我,敌人的重武器一时间失去了威力;天佑我,飘起了雪花,鬼子的大皮鞋如同脚底抹了蜡,跑起来打滑,顿失往昔威风!
上下细腰涧一片战火硝烟,敌人的尸体堆积如山,平山子弟的鲜血也染红了皑皑白雪。激战七昼夜后,我军完胜,歼敌一千五百余人,战利品摆满了神堂堡祝捷大会的十二亩土场。此战创造了359旅对日作战以来最光辉的范例。
捷报迅速传回家乡平山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聂荣臻挥毫书写嘉勉令,号召全区“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5月20日通令嘉奖。今天,我们依然能在《抗敌报》上读到那激昂的段落:
平山团全体指战员同志们!你们无限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我晋察冀军区的抗战史上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的一页。你们不屈不挠,流血战斗的光荣胜利,已经证明了你们是八路军的模范部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忠诚的后裔。你们是平山的子弟,边区的子弟,生长在太行山脉上,你们执行了捍卫家乡、捍卫军区、边区的任务。这特别证实了你们是平山子弟的优秀武装,边区子弟的优秀武装,你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平山团之外,灵寿营、阜平营、曲阳营、回民支队,以及冀东、冀中、冀南无数子弟兵团队奋勇杀敌在抗日战场,悲歌慷慨的故事层出不穷……
“俺还叫王家川”
上下细腰涧战后的第九天,灵丘县平山团政治部突然走进一位风尘仆仆的青年,政治部同志问道:“同志,你什么事?”
青年说:“顶替王家川的缺额当兵的。”
“你叫什么名字?什么地方人?”
“平山人,俺叫王家川!”
这不对啊?烈士王家川在细腰涧战斗中杀敌八名,成为平山团的英雄,烈士抚恤金也发放了……
接待的同志上下打量这个青年,从个头、身段、脸庞都和王家川很像,于是试探地问:“你是王家川的兄弟吧?”“是!”
“你来当兵打日本我们都很欢迎。可是你不能再叫王家川。你说你的真名吧。”
青年生气地质问:“俺为什么不能再叫王家川?俺没有别的名字。”
“王家川上了烈士册,你再叫王家川,不就乱套了吗?”
青年着急地带着哭声大声嚷道:“不改,就是不改!不仅俺叫王家川,俺与敌人打仗牺牲了,家里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弟弟,他也还叫王家川,俺村还有上百个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王家川是死不了的!”
青年坚强的话语,让在场的人流下热泪,答应了青年的参军请求……
要求参军的这个青年是王家川的二弟王三子,是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他听到哥哥牺牲的消息后,向爹说了自己的打算。爹悲痛地说:“你哥哥刚牺牲,你在家里干活扛大梁,你走后,家里农活受连累是小事,万一你……”爹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三子懂事地不言语了。第二天一早,一夜难眠的老父亲,把三子叫到炕前,说道:“俺想通啦,国家不安宁,我们也别想过好日子……你是爹娘的儿子,哪个青年不是爹娘生养的!在这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就得为国出力,常言说‘国难出忠臣’,咱们一家都当忠臣,三子你去吧!”
县里的领导听说了,专程来送。送别会上,三子说:“俺今天去平山团打鬼子了,大家伙儿都应该参加平山团,咱平山人要多多为国家出力。”伙伴们异口同声地说:“对,你和家川英雄好汉,俺们也不是稀泥软蛋,万众一心,一定把鬼子打出去!”
就这样,三子带着通行证、介绍信,背着干粮,一路喝溪水,睡麦秸垛,辗转来到了平山团驻地。
在平山团的家乡,几百张烈士证书,虽然让悲凉覆盖了村村落落,家家戴孝,户户致哀,但无数双父母的泪眼,凝视着平山团——平山人要挣这口气!平山团不能减员,平山团的旗帜不能倒下!
平山大地又掀起一轮参军高潮。团里的扩军干部计划到9月底征召八百五十名新兵,结果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报名人数达到一千一百五十八名。一队子弟兵,穿着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参与设计,用槐花漂染的黄绿色新军服,融入了抗战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