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文学地图
22472000000023

第23章 布拉格随感

现在还记得1968年夏天初识布拉格的情景。那是电影放映前放的一部黑白纪录片,苏军的坦克轰隆隆驶过布拉格的街道,捷克人在赤手空拳地拦截坦克。那美丽的城市背景和无情的坦克及愤怒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那时我八岁,从此知道了一个叫捷克的美丽小国家让一个硕大无朋的国家侵占了。

三十多年后亲历捷克,看到的是彩色的布拉格,她的美令人眩惑!这样小的国家居然有这么一座庞大的城市,城中几乎每座建筑都是一件或精雕细琢或气势恢宏的历史文物,如同泊在伏尔塔瓦河畔的一座诺亚方舟,那城中错落有致的上百个教堂塔尖恰似这方舟上林立的桅樯。

布拉格曾一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作为欧洲中心的走廊,这里汇集了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丰碑,从罗马式到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到巴洛克式,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新艺术式直到现代风格,全都保存完好,成为欧洲的建筑博物馆。很难想象这个反复被外族占领的城市,其各种各个时代的建筑居然如此和谐地比肩而立;这个在我的想象中是痛苦象征的城市里居然弥漫着一派浪漫风情。

这样的博物馆相机是拍不完的。于是我走进满街随处可见的小书店,去挑选影集,准备把布拉格带走。这些小书肆被五光十色的古董店和餐馆咖啡店挤得可怜见的,门脸窄小,但很是顽强地生存着。它们以销售琳琅满目的精美影集为主,同样的一本影集往往有不下十种文字的版本。它们还销售各种发黄的历史照片和旧明信片,都是从私人手中收集来的,高价售出。买了散发着墨香的精美影集,再买几张散发着人的体温的旧照片,新旧对照着看,居然能看得你生出莫名的怀旧来。他们还把布拉格的旧照片翻拍下来镶入小镜框,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游客们不由自主地抢购这些“文物”,因为布拉格就让你觉得非这样买走不可,我就鬼使神差地买了几幅,回来挂在吧台和楼梯间里,随时可以看到布拉格的过去和现在。有本旅游杂志让我写出我最留恋的城市,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布拉格”三个字,至今也没有改变。

估计这些店的正业是销售那些束之高阁的捷克文旧书,那些大书架前比较冷清,没有我们这等“没文化”的游客,都是衣着朴实、神情专注的捷克人在浏览。连查理大学的书店也是如此情形,一边是热闹非凡的游客疯狂购“图”,一边是少数人安静地购书。那个13世纪建成的古老大学里活跃着亮丽的青年学子,厚重的大木门外就是当年国王进出城的必经之路,现在是游客如织的俗闹商业街,这样的街上的大学书店里设施十分俭朴,像几十年前我们的新华书店,而那房子本身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文物,至少是17世纪的建筑。可在布拉格,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它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逛了这些古书肆,再进入明晃晃的新书店里,竟觉得昨是今非。似乎布拉格的书店就应该是在中世纪古城的石子路上,挤挤插插淹没在古董店、咖啡店和酒吧中间喘息着生存,疯狂的外国游客和恬静的捷克人共处一室各自挑选自己的图和书。

布拉格,如此凝重典雅,风景如画。但也如此喧闹嘈杂,满街满巷都涌动着外国人的潮水,角角落落都响彻着各种外语,每寸石子路上都在进行着交易,外国人在忙着买古董影集、旧照片、在吃喝在拍照,呼啦拉拥进,呼啦啦拥出,这里更像捷克人用各国建筑搭成的大市场。只有那一个个小书肆的角落里安静挑选捷克文图书的人,才让我感到捷克的存在。

看来真正的捷克是在布拉格城外的地方。但我只能看看布拉格,没时间看捷克了。在查理大学讲完课,一大早我就去了机场,一路又坐地铁又转公共汽车,居然只花了十二克朗,相当于人民币两元四角,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便宜的物价。但那一千元一大张的克朗还能让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捷克。

回到英国,我告诉那些根本把布拉格当乡下不屑一去的英国人和把伦敦巴黎当天堂的中国人,布拉格比伦敦美丽。我去了布拉格,但没去捷克。他们听得莫名其妙,估计以为我神志恍惚,不屑地笑笑,礼貌地不予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