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槐魂
22417800000078

第78章 留梦大地(2)

1989年春天,经乡党委研究,任命王福增兼任孙镇乡敬老院院长。乡敬老院,时有老弱病残院民30多名,土地21亩,毛驴一头,简陋住房15间。当时因经济条件困难,饮食水平较低,院民身体虚弱,精神状况低落,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福增上任以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沉重。他想,院民都是无依无靠的人,他们在人生的最后这段时光,只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人当成自己的依靠。当然,他们就把一院之长当成自己的至爱亲人。乡里现在把这个摊子交给俺,责任重大。他想,人哪,知道父母了,因而成了孩子。背上书包了,因而长大了。需要用钱了,因而开始劳作了。学会接吻了,因而接近了婚床。与异性交合了,因而知道了男人和女人。成为父母了,因而开始了爹妈的一切。居然睡不着了,因而知道了苦难。恐惧不期而至了,因而知道了人的凶残。愤愤不平了,因此而知道了公平只是追求!......福增一直都对人说,人人都会老,事事孝为先。老人,是沙漠中的一潭泉水。老人,是雪地里的一团火星。老人,是世界上最应该受到特别保护的宝贵财富.关爱老人,说到底,就要给老人一个美满的晚年。

福增看到院里的这些老弱病残,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回头再看自己,不知不觉之间竟然也是一个60多岁的人啦。晚上躺在炕上,他想,一个人的人生到了60,就差不多算是铸定了。中国有句古话,叫人生70古来稀,反过头去说,活不到这个岁数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中国还有60花甲之说,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相配,甲子始,癸亥终,正好60年,再从头开始新一个轮回。世人口中常说,活满一个花甲,是很幸运的,也是值得庆贺的,属于“寿”的范围了。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医疗保健条件改善,使得70已不再稀罕了。倘若听说某某70走了,便觉得十分可惜。换一个角度看,60岁以后当是到了换一个活法的时候了。人生60,毕竟所剩有限。终了的日子一日一日地迫近,人生无常、人生如梦的感慨总会是有的。细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命从一诞生就每天面对死亡,谁也无法对自己生命设定一个理想长度。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60以后的有限时光,就把自己从生命有限的苦恼中解放出来了,给了身心一个自由。如此,来于尘土,归于尘土,自己欢喜,上苍欢喜,皆大欢喜……这么想着想着,福增迷迷糊糊地打起了鼾声。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调查和思考,福增下定决心改变乡敬老院目前这种面貌。第一,把仅有的21亩土地除了保证院民吃粮以外,其他的土地搞商品化生产。头一年,培育杨树苗5亩,种植棉花3亩,种菜园子2亩。第二,饲养生猪5头,其中母猪2头,繁殖仔猪,增加收入。第三,创办一个小型加工厂——轧花厂。然后把壮年院民调动起来,各摊都搞责任制承包,自产自销,多劳多得。在福增的带领下,经过拼搏,当年秋后收入大大增加。有了钱,干什么?取之于敬老院,用之于敬老院。福增决定头一个要做的事,就是提高院民生活水平,隔三差五地改善伙食,保证院民的身体健康。再一个要做的事,重新装修住房,吊顶棚,抹灰墙,把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冬天有暖炉,夏天有蚊帐。后一个要做的事,为适应生产的需要,购置小型拖拉机一台,耕地、播种、浇地的机械应有尽有,并且购买骡马各一匹,保证生产不误农时。

福增给乡敬老院定下的宗旨是“颐养天年,快乐人生”,他说,要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一个营造愉悦、实现品质的生活。他让管理人员用玻璃镜框,在显目的地方悬挂起院里的基本规章制度,以让院民共同监督执行——在环境方面,达到生活、生产、娱乐、晾晒等区域划分合理,定期打扫室内外卫生,做到院内无污物、无垃圾、无杂草、无异味,地面无痰迹,房间无蜘蛛网,墙壁无灰尘、无油污;在饮食方面,达到保证服务员、炊事员搞好个人卫生,统一着装,食堂整洁,厨房和餐桌定期清洗,餐具定期统一消毒;在居室方面,抓住这个管理工作的重点,一定做到宽敞、明亮、清洁、安静、通风良好,统一配置床、被褥床单、脸盆毛巾架、暖水瓶等生活必需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清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杀防疫、除四害。室内物品按指定位置和统一格式整齐摆放。在个人方面,达到衣服勤洗勤换;定期换洗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定期洗澡、洗头、刮胡子、剪指甲、理发;睡觉起床后整理床铺;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乱丢烟头、杂物,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这里的院民大都是老弱病残,看病问题不可小觑。院长福增安排敬老院和医院对口签约,院民一旦生病,医院马上派来大夫诊治,有时院长福增还亲自去请大夫,给患者医治疾病。个别院民生病不能自理,有时福增亲自送水、送饭,甚至端屎、端尿,感动得患病院民直掉眼泪。后来福增还对乡敬老院的布局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右边是生活区,整栋宿舍主要是由提供给老人居住的小套房间组成。宿舍前面不远就有一小块地,上面种着老人们日常食用的蔬菜,在敬老院的后面还有一个养猪棚,提供老人日常食肉。敬老院内设有两人间以及多人间,满足不同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房间宽敞、光线充足,配有空调、彩电、无线呼叫器设备,家具设施一应俱全。敬老院内部还设有康复、活动场所,配备多种健身、康复训练的专业设备,活动室内还有麻将桌、阅览架等各种娱乐设施。老人可以根据各自兴趣选择棋牌、阅读等各种活动。为了让老人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食堂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合理,一星期伙食不重样,每月选择时间,为当月过生日的老年人集体祝寿。如今走进敬老院,一阵清风伴随着阵阵的花香迎面而来,空气特别清新。敬老院房前种了槐树,供老人们在树下乘凉和聊天,到了春天阵阵清香就会从树上的白色小花团散发出来。即使在炎热的夏季,站在院中,也可以感受到阵阵凉风,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管理目标。

这时,院长王福增又想,生活提高了,还要使院民打起精神,搞好精神文化娱乐活动。随后,发动有文艺爱好的院民,自编自演点小节目,自娱自乐。刘立中老人,会数快板,经常给院民数数。有几位老人会唱老歌,他们自愿唱给大家听。盲人院民张文仓,会说“西河大鼓”,曾是孙镇一带有名的说书先生。年纪大了,无儿无女,他便投靠到敬老院。他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常给大家说的《如今人老不再难》:“老来难,老来难,听俺从头谈一谈。耳聋难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雀蒙眼,似鳔沾,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住,卡在嗓内噎半天。鼻子漏,如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茶盅饭碗人人腻,席前陪客个个嫌。头发少,头顶寒,凉风飕飕脑袋酸,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盼明不明睡不着,一夜小便七八遍。年老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儿女们,都恨咱,说咱遢邋不像前。老得这样还不死,你还想活多少年。年老苦,说不完,孤寡老人仔细参。要想再不把苦受,快来孙镇敬老院。敬老院,乡里办,衣食住行不犯难。王院长,真能干,一年院里换新颜。砖瓦房,大彩电,住在里面赛神仙。一日三顿有荤素,每月还发零花钱。头疼脑热给药片,遇上大病专人管。哪个有了烦心事,他给排忧又解难。对老人,从不嫌,见面问暖又嘘寒。日月无情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他让人们都敬老,全院上下笑声喧。敬老院里胜似家,一年四季春风暖。一天大家拉家常,李四说得唾沫溅:俺比张三岁数大,七十大寿刚过完。俺的年纪不算小,眼不花来背不弯。从来俺就好活动,听到音乐脚就点。如今俺又把舞学,伦巴恰恰和快三。劈叉俺比谁都强,身体越练越活泛。自从进了敬老院,夕阳灿烂似火燃。动手动脚动脑壳,身体倍棒心康健。老有所为有所乐,院长说得有远见。如今赶上好年头,日子越来越新鲜。就算活到一百岁,能吃能喝没人嫌!……”不久,乡里放权,开放搞活,种菜种粮,联产承包。为了增加院里收入,院内工作人员和体格健康的院民种植蔬菜。春天黄瓜夏天葱,秋天萝卜冬大棚。赶上蔬菜旺季,天天摘瓜,日日运菜。摘运不及,菜老价低,三天不买,瓜坏菜烂,收入降低。福增及时筹钱买了三轮。一天一趟,进城赶集,菜鲜价高,顾客高兴,院民自然也喜得合不拢嘴。种菜致富,一年盈利,两年翻番,三年一座砖房。县里开会,院里评上先进,会上福增还说了一段获奖感言:“不怕天,不怕地,就怕政策不如意。乡里有了好主张,院民吃穿不受屈。感谢党的好政策,生活富裕甜似蜜。”自此以后,福增更是成了当地十里八乡的名人。

突然一天,县乡纪检联合调查组进了敬老院。有人私下耳语,说是闫冰的儿子闫风写了匿名信,举报了院长王福增,说他犯有严重经济问题,贪污了院里资金云云。铁匠的儿子会打钉,木匠的儿子会拉锯。原来,自打饮水工程失手以后,这么多年闫风一直耿耿于怀,做梦也想“收拾福增”。后来听说福增“东山再起”,不但当着村里的书记,又在乡里当了什么敬老院院长、乡学校管理委员会主任、乡商业管理委员会监事、乡林场党支部书记、乡信用社理事,并被特聘为乡公安纪律监督员等职务,闫风心里更是妒火中烧,不时从心底里萌发出报复念头。那些年,工农商学兵,都刮吃喝风;东西南北中,无处不吃公。闫风心想,王福增的敬老院不会是什么“天下净土”,照样会搞“口中没有味,开个现场会;要想解解馋,迎接检查团”那一套!既然去搞,必然存在腐败问题。再说,乡敬老院只有他一个院长,基本没有什么监督,象他这种年龄的人,还不就是能捞就捞,能占就占!如果王福增在敬老院没有经济问题,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闫风认为,现在举报王福增,百发百中地可以“报仇雪恨”,几乎没有悬念地将王福增扳倒。乡纪检调查组在敬老院出出进进一查就是半个多月,后来乡纪检组又受县纪委委托,召开了全院院民参加的大会。在会上乡纪检组领导宣布说,“这次查案,俺们第一次碰上了新鲜事:不但没有查出一个以权谋私的贪污蛀虫,反倒查出了一个克己奉公的清白干部。”通过广泛调查和座谈,县乡纪检调查组的人员了解到,只要是集体的,哪怕螺丝钉、旧报纸、废物品,福增都无一占用。院民都曾记得,那次福增去县城办事回来,舍不得花钱去买客车票,顺便坐了一台回孙镇的拖拉机。谁知半路上这台拖拉机翻到了路边沟里,福增的左腿被车厢压伤,回家以后他也不去住院,而是在家用樟树水洗,蘸酒精火搓,后来还一瘸一拐地去上班。于是,盲人院民张文仓又自编了一段河北快板《夸夸院长王福增》:“竹板一打响连声,说说院长王福增。走马上任来普查,院长一看心沉重。个个愁眉拉长脸,人人低头不做声。福增马上做决定,种粮种棉种花生。买来几头小猪崽,养肥院民添荤腥。置了轧车轧棉花,棉饼下地油自用。挣下钱来头件事,提高伙食改环境。每日三餐安排好,院民人人增体重。每月还给零花钱,有病就给请医生。冬天每屋有暖炉,夏天都有蚊帐用。几年下来了不得,身体壮来力气增。文艺演出人欢笑,快板大鼓都爱听。笑一笑来十年少,心平气和增寿命。多亏咱们好领导,感谢院长王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