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秋风传递着丰收的喜讯,人们脸上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在古槐树下诉说着各自的收成。伴随着阵阵秋风的流动,正在一点点地变黄的古槐树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飘落在黄褐色的地面上和长着杂草的屋顶上。王安氏毕竟年龄大了,身体一直不好,小秋的吃喝穿用也要人照管,福增工作又忙,因此一家老小,要人料理才行。于是经过别人多次牵线搭桥,媒人介绍了附近某村的一个姑娘。不过这人大脑患有健忘症,前头说话,转身什么忘得一干二净。一次她要去孙镇街上,家里嘱咐让她带两口针、一支线回来。在屋里说好了,到了院子,再问她记得要带什么啊?她说记得记得,一支线啊!前后不过10秒,便忘记了那两口针。福增和她结婚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女人带着妊娠五六个月的身孕离家出走。后来女方在其娘家生了一个儿子,却不愿意再来王家,双方婚姻“无疾而终”。又过两年,经村人撮合,福增娶了一个江江河东岸李辉桥的寡居女人。这个女人30多岁,也姓王,名俊瑞,因为前夫病逝,留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王俊瑞嫁到高庄的时候,带来两个女儿,一个3岁,一个1岁。女人来到的当天,喊了婆婆一声“娘”以后,她便一声不吭,默默地把家里该洗的衣被端到坑边,埋头搓洗起来。快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村里有人就把小秋叫到跟前,教导他说:“小秋,她是你新来的娘,从现在起要叫娘,别不叫啊!快吃饭了,快到坑边叫你娘回来吃饭,就说‘娘,回家吃饭’,听见了么?快去!”小秋听了大人的嘱咐,虽然心里不大情愿,还是去了,一会儿他就和后娘端着洗过的衣被,一块回家来了。由于福增、俊瑞两人是一对半路夫妻,婚前都是听了媒人的一番介绍,双方没有什么交往,更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所以彼此的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等许多方面都需要一个“磨合”过程,于是婚后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不合拍的大事小情。如是原配夫妻,有些事情也许没有什么,可是再婚的组合家庭情况就不一样,凡事不论大小都显得非常敏感。世上大多数女人在情绪方面的感受神经和库存积累,也许要比男人都要发达和丰富得多。然而每个女人的情绪感受的内容,却会因为经历和处境的不同,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分。平时,福增脑子考虑的都是村里的事,工作的事,可是王俊瑞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自然脑子考虑的是家里的事,生活的事。因此,一时显得两人共同语言还不太多。
人们总是说,女人为物质而活着,男人为精神而活着,女人的生活中心是家庭,男人的生活中心是社会,那么,家庭和社会应该如何相融呢?男人和女人又该如何相处和谐呢?俊瑞和福增结婚当年,那时家庭经济条件还没走出“困难时期”的阴影,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有前头的,有带来的,不是害怕这个不高兴,就是担心那个不痛快。于是,福增、俊瑞两人都活得很沉很累,他们全都觉得自己有点身心疲惫。加上今天没盐,明日缺油,开始红脸经常有,后来争吵三六九。争多了,吵烦了,吵累了,王俊瑞就说:“本来你家日子不错,因为加上俺们娘儿三个,算是把你们给搅和了!”福增从不愿鸡毛蒜皮,斤斤计较,于是劝导:“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进了一家门,自然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何必总说两家话哪?”王俊瑞说:“话是这么说,可是长期这样下去咱们谁都受不了啊!今天俺能朝前走了这么一步,心里还不是想你大小是个当官的,家里一定不会缺吃少喝,没承想,俺算是狗咬尿泡空欢喜一场。你说,今后这日子怎么过呢?!”这话说的多了,福增后来听得心里烦闷。于是,王俊瑞先是默不做声,后来就哭,双肩一颤一颤,很委屈的样子。福增没法去劝,一口一口地吸着闷烟。有时为了一点小事,王俊瑞也哭,越哭像是越冤,一把鼻涕一把泪,无休无止。
其实,王俊瑞照顾丈夫和老人、孩子还是很周到的。婆婆有个头痛脑热的,女人总是跑前跑后,问寒问暖。福增的儿子小秋自从他娘去世以后,很少穿过新鞋。脚上无鞋,人矮半截。那年下雪,小秋仍然穿着一双破单布鞋。一次他与父亲上街,看到有卖草鞋的,小秋一试觉得又暖和又合脚,便闹着要买。可能父亲福增当时手里确实没钱,碍于脸面,不但没买,还遭到一顿严厉训斥。那时家家都穷,谁也帮不了谁,大王庄小姨也没能力给外甥小秋买布做鞋,她看小秋没鞋,就把自己一双半旧的女式布鞋给了小秋。那年在学校运动会上,小秋参加篮球比赛,由于场上奔跑速度过快,脚上原本有些松垮的布鞋一下子飞出好远。小秋家的院里墙角有一大堆长长尖尖的洋式男女皮鞋,小秋听奶奶讲那是日本鬼子投降时丢下来的。一年夏天,福增挑出一双好点的皮鞋,托人带到天津那里加工,过了一段时间亲戚带回一双崭新的皮鞋。小秋的脚丫穿上以后感觉很卡,但他不敢明说,光怕煮熟的鸭子飞走,送了别人,所以就一直在说“正好,正好”。因为皮鞋确实小了不少,结果挤得小秋的两只脚的小趾破皮变形。王俊瑞看了,赶紧让小秋脱了,她自己没功夫给小秋做鞋,就拿了鞋样让她娘家人帮忙去做。那年冬天大雪刚刚到来的时候,王俊瑞催着娘家人赶紧给小秋做来了一双厚实的棉鞋。这双棉鞋,是千层底,黑色绒面,柔软的雪花绒里子。鞋子做得很精细,鞋底的针脚细细密密、鞋面的布纹匀匀称称,穿在脚上既好看,又舒适,给了小秋一个难忘的记忆。在他写字读书的时候,在他听课的时候,在他走路的时候,一直带给了他真真切切的温暖。一次推磨磨面时,王俊瑞问了小秋他的母亲的一些往事,末了王俊瑞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后娘再好,也比不了自己的亲娘啊!”不过,王俊瑞还是不大善于操持家务,而且心胸也不那么开朗。那时经济很不宽裕,家家粮食紧张。有时王俊瑞在家做饭,蒸得窝窝头欠把火候。按说赶紧再烧几把柴火,也许问题就能解决。可她前怕狼后怕虎,担心这害怕那,索性扒个土坑把那些半生不熟的窝窝头埋了起来。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福增什么都明白了。开始双方都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但是心中的隔阂和矛盾却是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