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懂得,你不是一个人
22393600000018

第18章 《战长沙》的十年

【文 却却】

每一天都战战兢兢,每一夜都是不眠之夜,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战长沙》,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用近乎惶恐的心情对待。

1.

当《战长沙》“全剧终”三个字出现电视屏幕上,我不禁热泪盈眶,从构思到变成电视剧,已经过去整整十年。

十年的时光倏忽即逝,给我留下度数越来越高的眼镜,留下不再年轻的面容,留下隐隐作痛的鼠标手,还留下什么?

十年时光去了哪儿?

十年前奶奶过世那几天,夜夜托梦给我,不知有多少话没来得及交代,有多少事情没有做完,我从此相信世上确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存在,并不能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

我也相信,我做的任何事情,奶奶在天上能看得到。

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十几岁时嫁人生了我大姑不久,鬼子打到湖南,国民党把她的男人抓去当了兵,从此杳无音讯。

1945年,鬼子投降,奶奶跑去找男人,没有找到。苦守几年后,大姑嫁人了,奶奶嫁给妻子过世没多久的爷爷,那时候我爸爸才两岁,另外一个姑姑还在襁褓之中。

奶奶生了七个孩子,只活了一头一尾两个女孩,她把爸爸三兄妹带大,又把我们姐弟带大,当我想报答的时候,她却等不到了,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

也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有多么深刻的含意,这简直是和着叹息和泪水写出来的句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兵开始回来,经常有人问奶奶:“你老倌子要回来不?”她总是沉默,有时候也会答上一句:“要回来早回来了,只怕死在外头了!”

然而,我知道她是盼着的,深深盼着的。

奶奶说,那时候世道很乱,很多人不明不白就没有了,但是剩下的人还是要过日子,父母过世了,街坊邻居就会照顾他们的孩子,不会有人饿死。

奶奶说,读书人辛苦,读过书的人是宝,不应该随便打骂,什么右派什么“臭老九”,真是瞎胡闹。

那一代人历经灾祸,无比艰辛,却依然淳朴乐观,依然兢兢业业建设家园。

他们不会表达情感,却知道给曝露在外的尸骨找个安放之所,给嗷嗷待哺的孩子送上从嘴边省出来的口粮。

他们沉默,他们勇敢,他们坚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最后,我终于做出决定,为了报答这份深重的恩情,写下奶奶和他们的故事,记录这些不是英雄的英雄,希望能以微薄之力唤回所有没有等到的亲人。

这就是《战长沙》这个故事的缘起。

2.

有了一个大致的创作计划,我开始疯狂搜集资料,只要是有关的长沙旧事一概不放过,各种文档、报道、书籍、老人家的口述,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深深爱上了这一代人,他们身上都有奶奶的影子,勤劳勇敢,历尽磨难之后,依然兢兢业业地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我把这家人的奶奶命名为十奶奶,也就是我奶奶在族中的名字。十奶奶是一个生活家,跟我奶奶一样有本事,里里外外一把手,会纺线,会做衣服,会炒茶,会做各种各样的坛子菜,把胡家经营得风生水起,靠着一手好裁缝手艺,养大了独子胡长宁,还养大了五个孩子。

战争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胡家的命运,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百姓命运的缩影,里面也有我的奶奶,还有我奶奶和大姑毕生没有等到的亲人。

第二年,历史背景摸清之后,胡家的几个人物个性也渐渐成型,胡爸爸是那一代普通教育者的缩影,在强势的母亲阴影下,懦弱中有傲骨铮铮,胡刘氏则是所有传统女性的影子,薛君山和顾清明是设计得最为精致的人物,我希望用不完美的性格,来展现战争背景下人性最大的真实,湘君也是承袭母亲的传统女性形象,至于湘湘和小满就是少年时期的我,调皮捣蛋,天真而好强。

我怕自己笔力有限,还是不敢动笔,写完了同样是战争背景的《夜芙蓉》之后,我开始熟悉这个时代,才有了完成这部庄严作品的底气和信心。

第三年,我又在几个主要人物之外,加入了胡家这个大家族的概念,让故事回归我深爱的田园。同时,我完成另外一部48万字的架空长篇小说,更加自信能驾驭这样的长篇题材。

第四年,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年,我开始着手《战长沙》的创作,这一次的创作十分顺利,因为我为了让作品更有画面感和湖湘风土人情,语言上刻意采用了一些方言写作,用一个个时间和地点构成的场景连接整个故事,再让人物在这样特定的场景中活动。也就是在这时候,我灵机一动,买来许多编剧教材学习,并且把一些技巧运用到故事之中,所以这一稿每一章节都是一个场景和时间点,整本书稿写的是48天发生的故事。

48天的故事看起来简单,真正要完成还是极为艰难,原来历史背景并不是我写作中的最大难题,最麻烦的是各种细微之处,其实写得累了,我也想过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但一想起写这个故事的初衷,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来还原最真实的细节。

不知不觉,这个故事写了34万字,虽然完结,仍然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我又利用对湖湘史的研究构思了《湘水谣》《衡阳雁去》《乱长沙》等故事,希望能用自己的小说勾画出百年湖湘大历史。

我完成了告慰奶奶的心愿,同时希望更多的人看到。然而,出版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大家一看到这个题材都直摇头,再翻看内容,看到一些方言的东西,全都没有下文了。

3.

第五年,因为出版受挫,并且受到一些指点,我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改到只剩下20多万字,只剩下两对男女主角主线,变成一个比较纯粹的战争爱情故事,虽然删掉了很多精彩的内容,为了能摸到纸质书,我还是忍痛割爱。

出乎意料,这个战争爱情故事的出版仍然受挫,我无可奈何,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又改了一稿,这次将方言全部改成普通话,将场景性的结构改成小说结构,同时留下一些家人的故事,改完之后剩下30万字。

因为题材,这个30万字的第三稿仍然不被看好,我终于灰了心,跑去与影视相关的工作室打杂和学习。

灰心并不意味着放弃,在这期间,我还利用有限的经验把这本书稿改成一部电影,曾经有一个影视公司看中并且跟我讨论价格,就在我准备修改第二稿的时候,他们突然没了下文,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六年,在出版继续受挫的时候,这本书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山东影视中心陆维看到并且推荐,我很快来到北京签署了版权协议,与版权协议同时签下来的是编剧协议,从此,我闷头开始了《战长沙》电视剧剧本的创作。

在这期间,制作方对我的剧本没有任何意见,我一直以为这就是得到认同,并没料到没有交流才是最大的否认。

第七年,这本书终于出版,而在《战长沙》剧本写完的第二天,我加入一个剧本工作室,开始跟从《铁道游击队》的编剧于峰老师学习并且创作剧本,并且在当年完成了电视连续剧《智取华山》的创作和跟组拍摄工作。

第八年,我正在创作一部抗战剧,接到制作方急电,剧本出了问题,想要我去看一看。我这才知道他们觉得我不会写剧本,已经找人另起炉灶。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有一种解脱的快感,好像脖子上悬着的刀落了下来,一是不用再担心他们提出意见,再来看到制作方发来的剧本前面几集非常热闹,这部剧肯定会好看,而且山影的团队会拍得非常好,一切都不成问题。

继而我又有点可惜我找的那些资料,因为我为了帮助制片方完成这个他们并不熟悉背景和风土人情的故事,准备了几大箱的书籍资料,随时准备打包给他们送去。不止这些,还有所有湖湘文史战争民俗等文档资料,我全打好了包,只等他们说要。

对我来说,什么都比不上《战长沙》重要,我向于峰老师告了假,丢下手头正在进行的另外一个剧本的创作,进入剧组随同张开宙导演和中戏戏文系毕业的高才生赵烁一起修改。

虽然已经做过跟组编剧,知道做这个行当有多难,我还是没有料到,这次的过程要比以往七年的经历加起来还要艰辛。

4.

进组时我还以为只是改台词,衣服都没带几件,准备早点回去继续完成手头的剧本。我们每天早晨在张开宙导演和赵烁住的房间碰头,他们提出修改意见,我来执笔修改,再由赵烁统稿发到公共邮箱。作为男生,赵烁还要补充战争场面,让每次的战斗都精彩万分。

如果说开始几集还能修改台词并进行删减调整的话,越到后面越发艰难,经常是一集一集推翻重写,特别是最后的几集全都只能重写。如果我不是一个每天能码一两万字的资深写手,我也不能担保是否能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如果不是《战长沙》,我更不能担保我有这种近乎亢奋的体力和热情。

我们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经常要开十多个小时的改稿会,我困了就在他们那里眯一会儿,起来又继续改,或者不管多晚都要连夜改完,第二天拿出来讨论,有的一集我重写了三四遍,大家意见仍然有分歧,只得一场场讨论争吵,在硝烟味中达成最后的共识。

后来我才知道,张开宙导演和赵烁早已开始改,但是由于意见太多,改动太大,两人束手无策,张开宙导演看了小说,希望我能加入改稿组提供一些帮助,我这才接到那个电话。

开机了,我收拾简单的行李来到浙江横店,继续未完成的工作,同时作为跟组编剧,我和赵烁要做的是将每天的拍摄内容修改调整到最佳,然后发飞页给各部门和演员们。他们去拍戏我在改,他们睡下的时候我在改,他们醒来的时候我把改好的交给他们,然后趁机睡一觉,一边继续修改一边等待他们的反馈。

每一天都战战兢兢,每一夜都是不眠之夜,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战长沙》,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用近乎惶恐的心情对待。

一口气忙到最后,终于熬到差不多拍完了,临走那天,我发短信给制片方确认我的署名问题,制片方回复的是:本来就有你的署名。

我以为我这些日子的辛劳和努力得到承认,开开心心回家了。

第九年,《战长沙》开始后期制作,对我来说是漫长的等待,而监督后期制作的张开宙导演面临的巨大压力,恕我不能一一道来。在此期间,我一直在微博发一些湖湘历史特别是有关长沙的史料,希望能通过微薄之力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记得我们的《战长沙》。

第十年,也就是今年,2014年,《战长沙》终于播出,我赫然发现除了原著没有我的名字(后来制片方才截图说在后面的剧本统筹)。因为近十年的宣传,粉丝和朋友们都认为我对这个剧的参与程度非常深,经常会来祝贺我,《战长沙》播出时我确实收获了掌声,万万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是谩骂、侮辱、嘲弄……我写书多年,沉迷故纸堆多年,从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么多人,而且得罪得这样厉害。

这一切,只因为制作方坚称我是原著,只提供了一个改编的故事蓝本,不承认我是编剧。我那四五个月不眠不休的辛劳和努力,不厌其烦的湖湘历史普及,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笑话。

经过一番交涉,制片方仍然坚持我们把剧本改坏了,给我署名剧本统筹。

这些都不重要了,对于疲惫不堪的我来说,《战长沙》已经落幕,从无到有,从虚构的人物到活生生的胡湘湘、顾清明、薛君山、胡湘君、小满、秀秀、胡长宁、胡刘氏、刘明翰,还有最爱的胡十奶奶等,我为此付出十年的热情、心血和青春,这个历程,才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5.

如果有人问我值不值得,我会非常确定地告诉他,值得!

引用一位学生观众的话:“过去历史课学什么战争的影响,都不如这部剧来得深刻。”

一个姑娘这么说:“《战长沙》将迎来大结局。不舍之余也惊喜发现,美英韩剧各路剧迷纷纷转投此剧,不谙史事的埋头啃书恶补历史,关注关爱老兵的公益热情开始蔓延……无论原著迷、演员粉、跟风党还是纯路人,相信都有各自的收获……再次致敬这个优秀团队!所有英雄和乱世中的平凡人!”

还有一位观众这样说:“如果你真的很迷茫,就放下手头要做的事,空出两天时间,找个没人的地方看一遍《战长沙》。看完之后抹抹泪,仔细想想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奋斗,然后接着去奋斗吧。”

“看《战长沙》电视剧,深受感动,几乎落泪。这是尊重史实、朴实的爱国主义作品,反映了像我这一代人的真实思路。为抗战,乡绅胡家献出十几条生命,也描述出人性的美丑,军官发国难财但杀敌却不惜性命,长辈在良知与护犊间挣扎,都令人可信。感谢编剧导演有良心。”这段话,来自一位90岁的抗战老兵。

这就是我这些年不懈努力,并且准备一直努力奋斗下去的原因。

奶奶在天有灵,一定会看得到,并且为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