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懂得,你不是一个人
22393600000017

第17章 时间去哪了,我们都知道

如果你看不见你的时间去了哪里,

很可能是你不愿意想起那个虚度的自己。

【文 微酸袅袅】

如果你看不见你的时间去了哪里,很可能是你不愿意想起那个虚度的自己。

1.

年少时,我有次去溜旱冰,在所有人里,一对少年男女显得特别显眼。

一是因为他们成双成对,又长得青春亮眼;二是因为他们溜旱冰的技术特别好,滑起来的身姿挺拔优雅,像水边的两只白鹤。

后来我鼓起勇气过去向女生询问倒滑的技巧,她解释了一遍后问我几岁。

“十二岁,你呢?”

“我啊,十七岁了。他和我同年。”

十七岁,那就是高中生了?对于那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来说,高中生几乎等于成年人了,是很遥远的人生阶段。

他们大大方方,手牵手离开的背影,让那时小小的我有些好奇,又有些羡慕——不是羡慕他们谈恋爱,而是羡慕他们像大人那样,有无视“早恋是洪水猛兽”之类教条的勇气,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转眼,我也十七岁了,但没有长成记忆中的那个姐姐明艳飞扬的模样,而是戴着黑框眼镜,整日穿蓝白色的运动校服,背着沉重的书包,像所有无趣的高中生那样,来往于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之间。

幸好认识了不错的朋友:同桌小颂、前桌的彤彤和安贞。

小颂眉目英气,宽肩、长腿,喜欢中性风格的穿着打扮,内心却住着一个二次元的软妹子,说话带着嗲嗲的童音,喜欢萌系的日本动漫。

彤彤大嗓门、大食量,是个校园“小灵通”,对自己的智商相当有自信,平日风风火火又咋咋呼呼的,像只小母老虎。男生逗她玩时,她一点就着后的反应很有趣。

安贞是我们所有人里最温柔、最具少女气质的一个,明眸皓齿,笑容温婉,追求者不断,对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幻想。

2.

我们那时最大的共同特点是不那么热爱学习,女生中少见的懒散“小团体”,只做该做的作业,只听该听的课,所以大家的成绩普遍都维持在中游水平,一派和谐景象。

高二时,安贞的少女心萌动,喜欢上隔壁班一个叫阿恒的男生。

阿恒一米八的个,瘦削挺拔,戴一副细边眼镜,笑容斯文俊朗,另外还成绩优秀,理科年级前十。

安贞一见倾心,好像春天一下子提前半年来临。

彤彤发挥她的“小灵通”特长,很快就打听来了阿恒的详细资料,包括他的星座、血型、兴趣爱好,之前就读的小学、初中……

小颂无法理解安贞突如其来的“爱恋”,但还是像个忠诚的小士兵,有事没事就去隔壁班门口溜达一圈,回来报告阿恒的动向。

我则发挥编故事的才能,替安贞设计她和阿恒频频“偶遇”的各种桥段。

安贞在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之下,顺利和阿恒相识,并且单独出去约会过一两次。

后来我在电影院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时,心想阿恒或许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男孩”。

只是那时的我们心性多变,阿恒的反应也不够热烈有趣,没过多久就转移了注意力。

——除了安贞。

她的爱恋来得突然,却耐力持久。直到高三,她偶尔还会买了好吃的,托其他男生带给阿恒。

高中三年,像昏昏欲睡时涂抹在太阳穴上的风油精,气味辛辣清新,以为会在皮肤上滞留很久,但其实转瞬就只剩淡淡的薄荷樟脑香气。

我们很快就毕业了。

高考,我们发挥得其实都还在合理的浮动范围之内,只有彤彤拿到成绩后大哭一场。她原本以为自己能上个一本,结果分数线只够去个普通二本,而小颂傻人有傻福,分数比她预估的要高,最后去了上海。

我和安贞也按高考成绩和对未来的设想,去了不同的城市。

我们四人,就此离散。

3.

似乎只是托着下巴在课堂上打了个盹,但再次睁开眼睛时,我们都从青涩纯真的高中少女走到了大四毕业的十字路口。

彤彤因为对高考结果极其不满意,所以在大学期间苦下功夫学习。她原本底子就不差,付出的努力顺利地得到了收获:大四时顺利通过雅思考试,并收到了英国某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安贞在大学里谈了几段或平淡无奇或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最终的结局一样是“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随后她听从父母的安排回到家乡的小城,考上一个事业单位,成为一名漂亮的小白领。

小颂的选择很有趣,她说她不喜欢读书,可是更不喜欢工作,所以读研了——“两害相权取其轻”。

而我呢,从事了和文字相关的工作,然后继续把编故事的爱好进行到底。

想一想,其实人生真的很有趣,四个起点相同的女生,从高考结束之后起,方向便截然不同了。

毕业之后,我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每年相聚的时间少得可怜。

或许是因为分开生活的时间太久了,每次相聚,我都会清晰地看到曾经相似的我们身上越来越大的差异。

小颂因为拒绝长大,研究生毕业后又继续读博。她一直生活在校园里,心智似乎也因此永远地停留在十七岁的夏天。

她依然钟情于动漫人物,觉察不到世俗生活的压力,最大的烦恼来自学业和控制欲略强的妈妈——她妈妈甚至在她去读研究生之前已经联系上她新学校的同系师姐,为她铺垫好了人脉。

她一边抱怨着,一边却也明白自己离不开她的妈妈,因为没有妈妈提供的金钱和便利,她的生活会变得一团糟。

彤彤曾壮志豪言,研究生毕业后要继续在国外求学,跟着导师去非洲研究当地文化。想起她曾经说过的无数“夭折”的梦想和她家里那个“爱女心切”的彤彤爸,我们断言她肯定吃不了苦,一毕业就回国。

果然,孤独寂寞的海外留学生涯结束后,彤彤在她老爹的殷切召唤下回了家乡,当了一名光荣的国家公务员。

她还是有很多未完成的“旧梦想”和生长出来的“新梦想”,但性格和环境让她渐渐成为习惯做梦却难以提起勇气去追梦的姑娘。

安贞呢?经历最跌宕起伏。

开始时,我们以为她是最先稳定下来的一个,几乎可以确定她之后的人生走向——在家乡本地找个同样工作稳定、家境殷实的恋人,结婚生子,过风平浪静的生活,等青春慢慢消失,她从“美少女”变成“美老太太”,然后退休,养孩子的孩子。

结果为了追随心爱的男生,她在工作两年后,毅然放弃了福利待遇优厚的“铁饭碗”,辞职考研。一番“头悬梁、锥刺股”、比高三还痛苦的复习之后,她如愿以偿,考上了男生所在的名校。

安贞向来对学业没有野心,除了恋爱几乎没有为什么事情付出过十二万分的努力,最后也是爱情,让她破釜沉舟,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华丽的拐弯。

她是为爱而生的姑娘,活得比我故事里的少女还要纵情纵性。

我是其中最矛盾的一个:一方面想如父母长辈期待的那样过按部就班的人生,如同选择游戏中的“简单”模式,轻松过关;一方面又想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理想生活,但这就像选择了“困难”模式,因为不知道未来会走到哪儿,生活缺乏保障。

我犹豫徘徊了两年,最后还是听从了自己的心意,并努力用成绩让我爸妈放心:原来“在家待业”也未必会饿死,原来现在的年轻人还可以这样生活。

四个女生,四段人生,我们因为把时间花在了不同的事物上而迎向了自己不同的未来。

4.

十二岁的我觉得十七岁很遥远,十七岁时的我觉得二十七岁已经是老得很无趣的成年人,而当我真正变成一个二十七岁的大人时,却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个小小的小女孩。

在这个新生事物飞速生长的时代里,我们眼花缭乱,匆忙生活,常常忽略这一天、这一月、这一年,是如何从我们的身体上跨过去的。

所以会在年末望着只剩薄薄几页的日历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其实时间知道,我们也知道。

当我们说不知道的时候,只是不愿承认大把大把的光阴在我们的漫不经心间被随意挥霍了。

我曾以为成长像一场需要跑到天际才会看到终点线的马拉松,结果我们只是流浪过几座城市,换了几张床,经历了几拨新的朋友,就变成了需要肩挑重担的成年人。

成长是一个不断积攒勇气和力量的过程,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丢给你碍事的石头或者加冕的宝石。

我们有时候为了宝石抵挡住了石头,有时候因为石头遗漏了宝石。

所以有的梦想变成了如今的生活,有的梦想成为了人生路上的遗憾。

就像亦舒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十年前,四个不同性格的女生,在各种际遇和选择下,把时间花在了完全不同的地方,因而有了如今截然不同的人生。

时间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如果你看不见你的时间去了哪里,很可能是你不愿意想起那个虚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