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伯温传奇
22391400000052

第52章 卧龙再转世血染鄱阳湖(4)

一轮红日西坠时,徐达归来,血染征袍,却是敌人的血。他站在一只巨舰上欢快地向朱元璋招手致意。朱元璋见徐达大胜而归,而且又缴获一只巨舰,心中十分高兴,一边大叫着“给徐将军记头功”,一边迎了上去。巨舰的甲板上胡乱地滚着一堆死人的头颅——那是徐达大胜的最好证明,共计一千五百颗还多。

徐达向朱元璋讲述了战事的经过,朱元璋更为激动,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儿,亲热地拍着徐达的肩头道:“兄弟,好样的!真不愧是我的神武将军啊!”

开局大胜,朱元璋人马士气陡然高涨了几分。

陈友谅不出战,朱元璋的内心十分焦急不安,忙让部将们出谋划策。大家商议良久,苦无妙计破敌,朱元璋忧心如焚。

自己这支人马刚从庐州战场归来,军心早已倦怠,速战速决方为上策,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

于是思考良久,朱元璋决定请刘伯温来军前助战,他相信刘伯温抵得上数百只船队的力量。然而,应天地势举足轻重,不可不委以重兵。前思后想,唯有让徐达坐镇应天府,才能保得后方平安。

于是,朱元璋令徐达去应天替换刘伯温。

刘伯温虽身系重任,却举重若轻,每天里轻松自在,不是吟诗作赋,便是游山玩水,甚是安闲惬意!

因为他料定张士诚没有胆子来应天以卵击石!

这天他刚作了一首《水龙吟》:

鸡鸣风雨潇潇,

侧身天地无刘表。

啼鹃迸泪,

落花飘恨,

断魂飞绕。

月暗云霄,

星沈烟水,

角声清袅。

问登楼王粲,

镜中白发,

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

渺青山髻螺低小。

几回好梦,

随风归去,

被渠遮了。

宝瑟弦僵,

玉笙指冷,

冥鸿天杪。

但侵阶莎草,

满庭绿树,

不知昏晓。

录于纸上之后,刘伯温反复玩味,觉得满口盈香。正在悠然忘我之际,突然徐达到了府上,颇让刘伯温吃惊。

徐达向刘伯温传达了朱元璋的口谕,刘伯温丝毫不敢耽搁,匆匆交接完毕应天的一应事务,便与朱珠一起上路。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时,激动异常,那种神情如同看到救星降临一般,他迫不及待地向刘伯温介绍了一番战事,便问询刘伯温如何克敌制胜。

刘伯温持须而笑道:“元帅,在下于应天闲来无事,曾为元帅占卜吉凶。”

“哦?结果如何?”

“卦上主元帅凯旋,主敌将陈友谅死于鄱阳!”

刘伯温精通占卜之术,这是人尽皆知的,所以众人听了他的话后皆兴奋不已,欢呼雀跃。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道:“有先生这句话,伤亡再大我们也会进攻下去,直到把陈友谅打回老家去!”

“不,元帅,应该说把陈友谅打到鄱阳湖底去!”常遇春戏道。

众人大笑起来。

“至于如何对付陈友谅,待在下观战之后再作定论。”刘伯温又道。

第二日,朱元璋船队排开阵势,与陈友谅军遥遥对峙。休兵几日,对方仿佛也有了精神,十分麻利地出兵,二军斗在一处,场面颇为激烈。

第三日的战事比昨日更为惨烈,四个时辰还不见输赢胜负,朱元璋紧皱眉头,盯着不远处往来游走的战船。

刘伯温在他身旁垂手侍立。

刘伯温心里颇不宁静,仿佛总有个什么东西让他惦记着,拿不起又放不下,可他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惦记什么。他偶然间抬起头来,青天里一个亮星闪过,太白星昼现!不是好兆头!刘伯温的心猛烈地跳动起来。

他不由分说地扯住朱元璋的衣袖便向甲板边走,朱元璋大惑不解地问:“先生,这是何意?”

刘伯温顾不得回答,脸色像纸一样白,只顾拉住朱元璋快走,下了舰船,换到另一只船上,刘伯温才将朱元璋的衣袖松开。这时的刘伯温已通身是汗了。

“难星过去了!”

朱元璋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突然间,炮声大作,朱元璋方才所在的大船立即化作粉末,残骸漂了一湖。朱元璋这才明白“难星”是何意,心有余悸好半天。

刘伯温幽幽道:“多亏元帅洪福齐天,方能遇难呈祥,否则……”

朱元璋又惊又喜地道:“多亏先生救我性命!”

其实,朱元璋心里却在琢磨:“刘伯温真是个半仙吗?”

当日,双方战平,各有伤亡。

刘伯温稍事休息,便要朱元璋召集将领议事,朱元璋答应。不一会儿工夫,众人齐集,刘伯温慨然道:“众位,在下已有破汉军良策了!”

众人十分好奇地盯着刘伯温,刘伯温边笑边说道:“诸位都听说过火烧赤壁的典故吧?这一回在下要故伎重演,把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烧成一团灰!”

众人都鼓掌称妙,唯有朱元璋闷闷不乐,过了半晌才道:“火攻固然妙,然而风向最难控制。稍有不慎,便会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先生以为如何?”

“哦……这个,伯温自然心里有数,元帅不必担心。”

刘伯温轻松地一笑,顿了顿又道:“在下师从天玄子,也曾习过奇门遁甲之术,对于风向颇能掌握。只要元帅定下火攻汉营的日子,我刘伯温敢用人头担保——那日必然刮顺风!”

众人以为刘伯温是痴人说梦。三国时诸葛孔明有借东风之传说,但他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控制,总要有个固定日期,这刘伯温的海口未免夸得太大了!

朱元璋也半信半疑。

刘伯温不以为然地放声大笑。

“温哥,你真要借东风?”

刘伯温的前脚刚迈进舱内,朱珠便满面疑惑地问询道。

“听谁说的?”

“这消息早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比风刮得还快。”

“不错。”刘伯温狡黠地笑道。

“你真借得来吗?”

“那自然……我刘伯温一诺千金,焉能说没影儿的事?”

“那……”

朱珠还有疑惑,刘伯温却早已抬脚走人,去向诈降的人暗授机宜了。

历来运用火攻的人都不会落下诈降计,因为大火只有里外应合才能烧个畅快淋漓,才能让人干着急而束手无策。要不为什么周瑜要让黄盖去诈降呢!

这些人都是前些日子打仗时的俘虏,刘伯温与他们一一相认,这才笑道:“我已算定陈友谅大限之期将至,汉国即将亡国,所以希望你们助朱元帅一臂之力,你们看怎么样?”

众俘虏都受过朱元璋不杀之恩,哪有不为他卖命之理?当下,众人纷纷表示誓死效忠于朱元帅。刘伯温满意地点点头,这才把具体任务分派下去。

末了,刘伯温又道:“你们当中若有三心二意的,定然在那夜混战之中死于非命,因为朱元帅才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那陈友谅不过是个叛匪而已!”

众人喏喏连声。

到了约定的日子,众俘虏依计逃回陈友谅水寨之中。毕竟是旧部将,陈友谅虽将信将疑,却不忍心加害,暂且收他们在帐下听用。

而朱元璋这边呢?却乱成了一锅粥,因为刘伯温不见了。

朱元璋愠怒:大战即将开始,军师却溜之大吉,说出来简直笑掉人的大牙。他一边派人四处搜寻,一边按原定计划委派给各位将官任务,仗还是要打的。

天空里一丝风也没有。

刘伯温此时此刻正在法坛之上祭天。

按照他的要求,军兵已在两条船上临时搭起一个木坛,高二十四丈,表示一年二十四个时令,木坛方圆十二丈,合一年十二个月。木坛四边,各钉一百零八根木桩,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十六根,下层七十二根,暗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在祭坛中央,支有香案一个,香烛纸马、牛羊牲畜等一应物件齐全。

刘伯温在军帐中早已沐浴更衣,着道袍,披散发,手执桃木剑,大步流星地来到法坛之下。

三叩九拜,极其恭敬虔诚,焚香烧纸,模样分外专注,而后他双目紧闭,将木剑举向天空,口中念念有辞——

“急急如律令!”

下面的就不知所云了,周围护坛使者个个惊奇不已,却又不敢说话,只是睁大眼睛看着刘伯温作法。

祷告完毕,他仗剑走罡步,样子极像在舞蹈。

满天星斗,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丝毫不像将要起风的天气。

约莫过了两炷香的工夫,晴好的夜空突然旋起一阵恶风,呼呼大作,犹如虎啸龙吟,让人不寒而栗。

法坛上的刘伯温疲惫已极地扔掉木剑,大汗淋漓。他稍稍喘口气便直奔朱元璋的军帐,去调兵遣将。

朱元璋终于知道什么叫做手眼通天了,他不可思议而又信服地望着刘伯温,刘伯温讳莫如深地冲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