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伯温传奇
22391400000047

第47章 出山辅真龙运筹在帷幄(3)

刘伯温也不推辞,侃侃而谈:“九华山就在池州城池附近,其下方有江水流过,陈友谅若攻池州必从水陆并进。我军可在池州城外附近设下两支人马,一支埋伏在九华山内,以包围陆上之敌,另一支截断敌军水上退路,陈友谅军若来攻打池州城,水、陆两面包抄,池州城内守军正面攻击,以三面合围之势让敌军插翅难逃!”

刘伯温的眼睛烁烁放光,朱元璋也感到一阵阵的愉悦和轻松,以往李善长为自己谋划时,心中总也不踏实,如今有了刘伯温,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

朱元璋命常遇春按此计排兵布阵,设下埋伏专等陈友谅来。

果然,陈友谅的大军并未奔向安庆而是意欲直取池州城。陈友谅的人马到了池州城下,讨敌骂阵,等待多时的池州守军在城头放炮三声,埋伏在九华山中的伏兵和江水上的伏兵将陈友谅部围在当中,池州城内的人马也冲杀出来。

这一役,杀敌过万,俘获敌军精锐人马三千。

在处置这三千俘虏的问题上,常遇春、李善长都坚持就地处决,以扫除灭陈征战中的劲敌,刘伯温却力主将这三千人马全部释放,李善长甚为不解地问:“伯温,这可是姑息养奸、放虎归山呀!”

“战争伊始,我军不宜杀戮太重,当恩威并重,这样能博得人气,日后征战中获益无穷。”

朱元璋遂采纳了刘伯温的意见,然而命令传到常遇春军中时,三千人马已被常遇春杀去大半。刘伯温闻听此事后,心中暗想:常将军虽有万敌不胜之勇,可惜杀气太重。

后来,剩余的俘虏均被遣送。

灭陈的征战确实刚刚开始。当头吃了败仗的陈友谅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在这一年的五月,陈友谅率领他的水军顺江而下,攻打太平城。

最让陈友谅引以自豪的便是他的水军了。他亲自督选数十艘巨型战舰,这种巨型战舰高有数十丈、长上百丈、宽数十丈,可载兵士数千,浮在江面上宛如一座流动的城池。

太平城就建在江边,由虎将华云把守。陈友谅将巨舰开到城边,船舷要比太平城池还高,陈友谅命令士卒从船上跳到太平城城头上,这样太平城的城池形同虚设,没过太久,太平城便被陈友谅部攻占了,虎将华云也在此役中壮烈牺牲。

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联张失败的消息传到朱元璋的军中,朱元璋立即召见手下高参进行商议。

刘伯温没有急于发言,倒是老德生朱升道:“陈友谅行而无德,天恶人怨,其帝位难以久矣。”

李善长面有喜色地说:“张士诚果然胸无大志,这样陈、张不能联手,我军可全力对付陈友谅了。”

朱元璋点头称是,看到一旁默不出声的刘伯温,便问:“伯温先生,你有何高见呀?”

“元帅,山雨欲来风满楼,我想不久之后必有一场恶战。”

“哦,此话怎么讲?”朱元璋不解地问。

“元帅,您想,徐寿辉他也杀了,皇帝他也做了,他最急需要做的事便是巩固位子。谁能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自然是我军了。”

“伯温先生果然有远见卓识。”朱元璋由衷地赞叹了一句。

李善长却在心中愤愤不平:这个刘伯温总要显出自己的特立独行,总爱出风头。可李善长是城府极深的人,喜怒不形于色。

就在这次会议召开后不久,果然传来陈友谅亲率大军,杀气腾腾直奔应天而来的消息。这个消息无论是在百姓当中,还是军营当中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之间,应天城内人心惶惶。

朱元璋有心与陈友谅决一死战,即使战事失利,也可以撤退。然而众将信心不足、士气低落,让朱元璋感到十分不满,就连老成持重的李善长也主张撤走。

朱元璋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他知道还有一人未发表意见,那人便是刘伯温,谁的意见都可以不听,唯独不可不听他的意见。

刘伯温今日特意混迹于众将之中,有心听听这些将领的意见,他一直没有开口说话。当他看到朱元璋的目光在人群之中寻寻觅觅时,他知道该他讲几句了,于是他从人群之中走了出来,高声说道:“孙子兵法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陈友谅自恃兵强将勇,沿江而下,气势十分嚣张,这有何惧?他陈友谅已犯了兵家大忌,自江州到应天路途遥遥,江水风浪甚大,陈部抵应天时已是疲惫之师,我军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何患不克?”

刘伯温对厅内的文臣武将们说:“诸位,兵将多寡并不能决定胜负,三国时赤壁之战,曹操大军兵多将广,蜀、吴联军人数少得可怜,结果怎样呢?曹孟德数十万大军在谈笑间变得灰飞烟灭。赤壁之战,蜀、吴联军靠何取胜?是谋略!”

朱元璋询问道:“伯温先生,有何妙计可以制敌?”

刘伯温道:“陈友谅心高气傲,加之兵力占优势,自认为一举可将我军消灭,兵家云:‘骄兵必败。’我们可以佯装不济,难以抵抗,引陈友谅的人马孤军深入,在途中设下埋伏歼灭敌人就变得容易多了,后发制人,可以夺取威势,制伏敌人。成就帝王大业,也就在此一役了。”

“另外,我军可效仿赤壁之战中黄盖所用的苦肉计,引诱陈友谅上当。”

“伯温先生,你不妨将细微之处也讲出来,大家好好商议一下。”

“我拟将信州交由胡大海将军去攻克,攻克信州便钳制陈友谅部的后援。常将军、冯国胜将军率领一支人马埋伏在石灰山一侧,徐达将军埋伏在南城外,另外,还有……”

大伙顺着刘伯温的思路都开动起脑筋来,朱升猛然想起一点,说:“可派杨景杨将军驻守在大胜港,张将军、刘将军统领水师镇守龙江关。”

“那么派谁去当‘苦肉计’中的‘黄盖’呢?”朱元璋沉吟着。

李善长眉毛一抖,心中物色到一个上佳人选,但他没有急于讲出来,他还要等等再讲出来。

“元帅,康茂才如何?他乃陈友谅的老乡,又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让康茂才假意愿为陈友谅的内应,我想陈友谅一定上当。”

朱元璋向刘伯温投去赞赏的眼光,李善长在一旁则有些懊恼不已,责怪自己太过矜持,又让刘伯温成为此次军事会上博得头彩的人。

朱元璋将康茂才招至近前,用手拍着康茂才的肩头说:“茂才,‘苦肉计’这出戏的主角就是你了,能胜任吗?”

康茂才将胸脯一挺,信心十足地说:“元帅,茂才不会让您失望。”

朱元璋对康茂才耳语了一番,康茂才得令转身去办了。

康茂才回到自己的帐中,立即修书一封,大意是:在朱元璋的军中熬来熬去也熬不出个希望,老兄如今已荣登大宝,兄弟一直想投奔到兄处,怎奈没有见面礼,今恰逢兄长统率大军顺江而下,弟在朱元璋的水师中供职,愿为内应。

康茂才派一名精明强干的心腹之人驾小船来到陈友谅的军中,将他的书信献上。陈友谅读罢哈哈哈连笑三声,说:“朱元璋你离死期不远矣。”

接下来问道:“茂才现在何处?”

“我来之时康将军正在把守江东桥。”

陈友谅将此人好吃好喝招待了一番,派人将他送回,临走时叮嘱:“回去告诉茂才,我率军赶到时,以呼‘老康’三声为信号。”

密使记在心中,回来后将整个经过一一告知朱元璋,朱元璋拍手笑道:“陈友谅这贼人中计啦!”

朱元璋亲率大军驻扎在卢龙山,静候陈友谅的到来。

陈友谅指挥舰队东下,当舰队行至大胜港水域,狡猾的陈友谅觉察到那里港湾狭小,水道通行不畅,又远远地看到岸上似乎有重兵把守,担心会中了埋伏,便将舰队撤向江东桥。抵达江东桥后,陈友谅令数名士兵齐声高喊“老康”,哪知道任凭喊声震天,也不见有人出来接应,陈友谅心中暗叫不好,赶忙命令舰队开赴龙江,当舰队行抵龙江后,陈友谅忙派士兵立栅扎寨。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扯天扯地地下了起来。站在高处的朱元璋看到陈友谅的士卒冒着大雨立栅扎寨,觉得这个良机不可错过,趁陈友谅立足不稳,杀他个落花流水。

朱元璋一声令下,手下的士卒如同下山的猛虎向陈友谅部扑了过去,四处的伏兵也纷纷杀出。

徐达从右面向陈友谅部发起攻击,常遇春身先士卒带领人马以万敌不当之勇从左边杀出,这下可让陈友谅的人马乱了阵脚,刚刚上岸的近万名官兵又被统统赶进水中,陈友谅有些慌乱了,顾不得让这些溺水的士兵登上战舰,便急匆匆地命令战舰驶向对岸。就在这时,朱元璋的水师由张、刘两位将军率领也赶到了,陈友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他的巨型战舰因江水落潮纷纷搁浅,情急之下,陈友谅改乘小艇飞桨逃命。

朱元璋“痛打落水狗”,将陈友谅杀得大败而归。

此役,朱元璋收获颇丰,不但缴获了数十艘巨型战舰,还有战船数百艘,陈友谅只带着几百人狼狈不堪地逃回江州。

士气大振的朱元璋部挟大胜之余威,兵锋直指太平城,此次进攻不仅有陆路上,还有水路上,特别是那些俘获的陈友谅的巨型战舰,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太平城重新回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刘伯温在这场“应天保卫战”中着实露了脸,原来对他心存疑虑的将士们,在“应天保卫战”后无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元璋更是将他视作心腹,所有机密事宜无不找他谋划。

败逃回老巢江州的陈友谅一连数日没吃下饭去,他先是破口大骂康茂才:“你个该千刀万剐的‘糠心菜’,卖友求荣,你别落到我的手中……”

陈友谅骂过之后,身心疲惫,至于报仇之事,只得推迟一段日子再说。

朱元璋平乱的战役并未因一场两场胜利而收手。六月份,胡大海夺取信州后,朱元璋已将目光投向了安庆。安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扼制水陆两处咽喉。原来是徐寿辉手下悍战赵普胜从余阈手中夺去的,后便由赵普胜把守,朱元璋几次令人攻打,都未能得手,后来徐寿辉部内讧,赵普胜被陈友谅杀死,另行委派将领驻守安庆。

陈友谅在攻打应天府时,胁迫原赵普胜的部下张志雄部一同前往,张志雄心生怨恨,在那场激战中消极对待,后恐怕陈友谅加害他便率部投降了朱元璋,并献了攻取安庆的计策,朱元璋部依计攻下了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