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伯温传奇
22391400000043

第43章 枯木又逢春奇谋在心中(3)

“老天真是爱捉弄人!我的两位好友都在处州前线,却是一个攻一个守,一个要另一个的命。石抹公性命有忧呀!至于出山,我自然是不会的。孙炎也算是江南名士了,见识也颇为不错。他肯倾心尽力保朱元璋,想来那朱元璋必有过人之处。以往我也曾留心过朱元璋,觉得此人前途不可限量,可孙炎现在将他视作真命天子,真是令我可发一笑。”

刘伯温说到此处指了指书房中所悬挂的那段由朱珠抄录的话,说:“打打杀杀、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些凡尘俗世的肮脏,我是再也不愿碰了。”

“那给孙炎的信怎样回复呢?”

“就说父母年迈,需要我在家中尽孝道,侍奉二老,另外孩子年幼,尚未成年,我仍负教子之责,因而不能出山。”

“好,这倒是个借口。我就怕你语气生硬,伤了孙炎的面子。”

刘伯温斟词酌句地给孙炎写了一封回信,非常婉转地表明自己不能出山。

信写好后,朱珠又细细读了一遍。之后,她帮刘伯温将信封好,找了一个家人将信送往处州前线孙炎处。

信已发出。朱珠似有担心地问:“孙炎能就此住手吗?”

刘伯温苦笑一声,道:“不知道,管他呢!”

两封信派人送出后不久,处州前线传来噩耗——石抹宜孙战死!

刘伯温获知这个消息是从孙炎的第二封信中得知的,此时的孙炎已被朱元璋任命为处州总管。

遭到刘伯温的婉言谢绝后,孙炎并未灰心丧气,给刘伯温发来了第二封信,在信中他简略地述说了石抹宜孙战死的经过,并说明是大将耿再成将石抹宜孙围攻在城中一角后,石抹宜孙拒不投降,战死于乱军丛中。

不久,孙炎又有消息了,不过这一次不是送信,而是派来的亲使。

这名亲使不仅将孙炎的话带到了,同时还送来朱元璋的一封亲笔信。

朱元璋的信看罢,刘伯温付之一笑。

他再次向来人表明:他不会出山。另外,刘伯温委托此人向孙炎捎去一柄祖传宝剑。那柄剑真是一柄好剑,可与当年的鱼肠剑相媲美,从鲨鱼皮的剑鞘抽出那柄剑,便可感到一股寒气逼人,剑锋锋利无比,用“切金断玉,削铁如泥”来形容它一点都不过分。

刘伯温为了表示对征战的不感兴趣、无意复出而将祖传宝剑赠予孙炎,以铭心迹。

不料,一段时日后,亲使又一次来到青田武阳村,将那柄宝剑原物奉还给刘伯温,同时还带来孙炎一封洋洋数千言的长信。

孙炎特意作了一首《宝剑歌》附在信后,并在信中表明退还赠剑的原因,孙炎认为宝剑当献与真命天子斩佞臣。

刘伯温将那封信粗粗地看了一遍后,又细细地看了一遍,特别是那首《宝剑歌》,他不知不觉吟颂出来:

宝剑出鞘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

只是阴山太古雪,为谁结此青芙蓉?

明珠为宝锦为带,三尺枯蛟出冰海。

自从虎革裹干戈,飞入芒砀育光彩。

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

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

山童神全眼如日,时见蜿蜒走虚室。

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

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

“诗文写得倒很平易,只不过这诗中之意隐隐约约在说朱元璋便是真命天子,温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嗯,有些人手中有人马、有地盘后就总要想着称皇称帝,这样的‘真命天子’多如牛毛。朱元璋是不是,现在还没有办法下定论。”

刘伯温从没想过“真命天子”是谁,他心中的“真命天子”一直都是顺帝妥欢帖睦尔——虽然那是个无德无能的“真命天子”。

尔后,刘伯温开始逐字逐句重读孙炎的那封长信,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可见孙炎非要把刘伯温请出山不可。

其信道:

古人云:“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弟隐退山林,力求旷达,飘然似闲云野鹤,本亦无可指摘。然弟扪心自问——心静乎?性平乎?今天下大乱,群雄风起云涌,百姓无辜身陷水火之中,弟安能无动于衷?兄知弟常怀报国救民之心,无奈仕途坎坷,壮士不遇,以致意冷心灰,甘老林泉之下。弟尝读史,可知其症结之所在?

良相比干,忠心可比日月,然尚落得个剖心下场;前朝岳飞,一心抗金,风波亭死于非难。此所谓一木难支将倾之大厦也。今元帝荒淫无道,百姓流离失所,境内战乱不休,弟又何必抱残守缺?我主朱大元帅英明爱民,深得百姓拥戴,众望所归,众意所属,此乃天命也,弟深知数术天理,何故违天命而动?望弟深切思之……

刘伯温看到这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孙炎的信写得中肯切实,足见其一片诚心,然而朱元璋真的如他所言,是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吗?他不相信!特别是朱元璋引以为荣的红巾军,简直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一帮匪类!刘伯温此时清楚地记得他在杭州游历时亲眼目睹红巾军烧杀抢掠的情景。每想到此,刘伯温的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

然而,他想的更多的还是对朱珠的承诺。自那个激动人心的雪夜刘伯温亲口答应朱珠与她厮守到白头之后,刘伯温便坚定了终生不踏出青田的决心。几年的劳燕分飞,镜中人已朱颜凋谢,刘伯温觉得自己欠朱珠的太多、太多,必须用后半生的时光才可以报答她的似水柔情。

看惯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看烦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刘伯温只想眠风宿月,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宛若桃花源中人,不问寒暑,不知朝代更替,与心上人共赴白头之约。他那雄肆开阔的心性已在山林间化作涓涓细流,他对这样的生活十分满足,他甚至没有想到过有什么会打破这种平静。

是的,如今这种平静被打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孙炎抱定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决心,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要他下山去辅佐红巾军的头领朱元璋。对于孙炎的盛意,刘伯温并不反感,而对于那位美其名曰“真命天子”的匪头,他的确没有什么好感。

想到这儿,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朱珠一眼,却发现她也正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自己。那半是幽怨半是期待的眼神,似乎在问:“温哥,你会重新卷入俗尘中去吗?”

刘伯温怦然心动,他忽然想起来二人年轻时第一次分别时决绝与依恋的情景。那时的自己血气方刚,满腹报国热情,任凭朱珠如何极力挽留,都留不住自己匆匆的脚步。现在想起来,年轻的自己太莽撞啦。刘伯温用不容置疑的神情打消了朱珠的一切顾虑。

日子平静如初。

这天,刘伯温回家里探望母亲,刚进门便有报事的回话道:“好友相访。”

刘伯温分外诧异,猜不出是谁来了,于是返身回门口去迎,又吩咐小丫头禀报母亲。

门外站着一位十分儒雅的中年人,清瘦身材,眉目间神采飞扬。刘伯温扬声而笑道:“我当是谁来叩我的柴扉,原来是你呀,请!”

来人正是宋濂。

宋濂微笑道:“打扰居士的清静了!”

刘伯温大笑着拉住宋濂的手,一同往门里走去。

老友相聚,自然是互叙旧情。刘伯温专门设宴款待宋濂。席间,杯盏交错,不亦乐乎。然而,明察秋毫的刘伯温早已看出宋濂的神色异乎寻常,似乎欲言又止。刘伯温索性开门见山,豪爽地一笑,道:“潜溪,你似乎有难言之语,不妨说来一听!”

宋濂笑道:“说出来伯温也许不大爱听,我想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劝伯温入世。”

“哦?潜溪,江南名士孙炎已几次三番派人来游说,我亦不为所动,你不妨试上一试,看看伯温的定力如何!”

宋濂不由得轻叹一声道:“说来,劝你入世,无非有两个原因:一不愿眼睁睁看你空有经纶之才而老于山野;其二么,我坦白地说,完全是一己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