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厚黑学活学活用全集
22379400000072

第72章 厚黑学与曹操(2)

曹操三次南征张绣,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获胜,第三次互有胜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曹操未能消灭张绣,但张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进攻许都,南边的局势暂时平稳下来。在这种情势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先东征吕布,平定了徐州,并打败了袁术。而在南征张绣过程中,张绣曾把曹操打得措手不及,将曹操的爱子曹昂、心腹战将典韦等都杀死了。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线对峙。曹操忽然想到要把张绣弄到身边以对付袁绍,而这时袁绍为了对付曹操,也派使者来到穰城约张绣出兵进攻许都,同时给贾诩写了一封亲笔信联络感情。当时袁绍势力强大,张绣打算答应袁绍。这期间,多亏了贾诩之功,当时贾诩出人意料地当着众人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国士呢!”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反目为仇、互相攻伐的事。贾诩冷不丁儿这么一说,毫无思想准备的张绣不由得大惊失色,脱口而出:“您怎么这样说呢?”但贾诩胸有成竹,话已说出,使者只得动身回冀州复命去了。

事后,张绣私下惶恐不安地问贾诩:“您这样处理,我们今后怎么办呢?”贾诩的回答又出乎张绣意外:“不如投靠曹公。”张绣为难地说:“袁强曹弱,我们又同曹操结下了冤仇,去投靠他怎么行呢?”贾诩不慌不忙说出一番理由:“将军所说的恰好就是我们应当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名正言顺,从公义出发,我们应当归附他。第二,袁绍强盛,我们以不多的一点兵力去归附他,他肯定不会看重;而曹公还比较弱小,得到我们这支兵力,肯定会感到很高兴。第三,凡有志于建立霸王之业的人,肯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怀的博大,我看曹公就是这样的人。这件事请将军不必再疑虑。”

张绣见贾诩说得入情入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这年十一月,张绣率部到许都投归曹操。曹操果然十分高兴,亲热地拉着张绣的手,为之设宴款待,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的阴谋每每让人听了以后不寒而栗,而曹操的阳谋也每每让人大受感动,这一则曹操义收张绣就是其阳谋中的亮点。宛城之战,曹操痛失长子、爱侄,折大将典韦,负箭伤,其败局惨不忍睹,与张绣可以说是仇深似海。但是为了战胜强敌袁绍,曹操却不计前嫌,主动招安张绣,当张绣经贾诩劝导投奔曹操时,曹操拉着张绣的手说:“不要把以前的小过节记在心上。”于谈笑间尽泯恩仇。曹操不但没报杀子之仇,还同张绣结为儿女亲家,并任他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在曹操的感召下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不少事,成为曹操的一大功臣。曹操这种不计前嫌的做法使张绣内心十分感激,后来每次作战都异常英勇。官渡之战,他因力战有功,被提升为破羌将军。在南皮参加击破袁谭的战斗后,封邑被增加到二千户。曹操对张绣的信用也是始终如一的,给予张绣的封赏总是超过其他将领。当时因战乱连年,户口减耗严重,十户人家不过还剩一户在,因此诸将的封邑没有能够满千户的,而张绣的封邑达到二千户,大大超过了其他将领。曹操这样做,其实质还是要保住这个“样板”,让他继续发挥作用。

曹操收张绣,纳张鲁,不计私怨,胸襟博大,充分表现了他以远大的目光看问题、重事业,不重私仇的政治家风范。对于政敌的攻击和为难,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处理呢?聪明的政治家常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和以德报怨的策略去轻易化解它,曹操在这方面就是一个老手。

“红脸”“白脸”都能演

即使是最愚笨的敌人也绝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被打败两次,所以善于使用计谋的人总是能够及时变换自己的计谋,采用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方法来影响敌人。曹操的厚黑谋略其特点就是善变、多变,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古今谋略千般,不外乎两个字:“软”、“硬”。曹操对待敌人的手段通常是两者兼而用之。

例如曹操对待袁绍是先软后硬;对待张绣是先硬后软;对待黄巾军是又硬又软。

当年,曹操和鲍信以寿阳为战场攻打青州的黄巾军,由于曹操和鲍信深入前线考察敌情而被包围,鲍信为救曹操战死。曹操化悲痛为力量,带领军队对黄巾军展开了马拉松式的穷追猛打,连续数十次的大小会战,使黄巾军无法喘息,士气衰竭。这时曹操突然改变了策略,尽量避免杀戮,展开招安工作,同时步步紧逼。被围困在济水的黄巾军主力,在曹操的策动下,全部投降。曹操非常高兴,立即宣布既往不咎。将老弱病残全部遣返回家乡,尔后又挑选三十万精壮人员,重新组编为“青州军”。生平第一次,曹操终于拥有了打天下的精锐兵团。剿平青州黄巾军,使曹操的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他不但获得了全州郡县官民对他的信赖,战后也实质上控制了兖州境内所有的兵团。曹操声望提高了,成为了真正有实力的竞争者。

在战争中,如果一味硬打,会把对手逼入死角,拼死顽抗。如果武力和招安同时进行,能起到不攻自破的效果。曹操手下战将小半是自己带出来的子弟兵,而大半是被招降的将领,这种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政策十分高明。

曹操围剿青州黄巾军时采用了突破性的策略,他没有像以往的平叛部队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而是在步步紧逼的同时采取了招安政策,不但打消了黄巾军鱼死网破、反抗到底的决心,而且成功地安抚了人心,最后获得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直属兵团。曹操一方面以武力紧逼,一方面攻心招安,结果名利双收。

厚黑之人都能够刚柔相济,他们也懂得软硬兼施之道。刚柔相济自古是王者治世之道,对于混乱的社会秩序要采用强硬的手段加以治理,而对于柔弱的国民则要以怀柔的方法对其体恤和支持,所以兵法上说,刚柔相济是一种最好的克敌之法。曹操恩威并重的战略思想,其实质就是和对手进行一场勇气与智慧的较量。而通过一手硬一手软的方式增强对敌人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兵不血刃的地步。高明的曹操深谙此理,多次运用红白脸相间的厚黑之术,能唱红脸,也能唱白脸,会做好人,也会当坏人。

曹操的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知道,在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要想谋求霸业,必须营造一种自己的优势来号令天下。因此,他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举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预料到的。因为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讲究名分的传统社会,旗帜和号令都属于那些具有天子血统的皇亲国戚,任何人都不能染指。作为异军突起的一支政治力量,曹操当然没有太多的号召力,这就使得他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以致不突破这个瓶颈就难以找到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好的时机突然从天而降,来自汉献帝身边的董昭给他带来了一个奉戴天子营造自己政治优势的大好机会,他又岂能错过?

曹操奉汉献帝之诏打败李催、郭汜后,在城外驻扎。汉献帝有一天派董昭到曹操军营,宣召曹操入宫议事。曹操闻听汉献帝的使节到了,赶快请入相见。曹操与董昭说话很是投机,便问到朝廷大事。董昭说:“明公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捕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唯移驾幸许都为上策。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曹操握着董昭的手笑着说:“此吾之本志也。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董昭说:“易也。

以书与杨奉,先安其心。明告大臣,以京师无粮,欲车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大臣闻之,当欣从也。”曹操大喜。董昭谢别。曹操牵着他的手说:“凡操有所图,唯公教之。”董昭称谢而去。

第二日,曹操进见汉献帝,奏告说:“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臣敢请驾幸许都,唯陛下从之。”汉献帝不敢不从,群臣也都畏惧曹操势力,亦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于是择日起驾。曹操引军护行,百官皆从。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计谋就这样实现了。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群雄的势力各有优势,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则借着“光复汉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这种形势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几经周折,也决定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来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

曹操洛阳护驾后,吸取了董卓失败的教训,接纳了荀彧“奉天子以从众望”的建议,将汉献帝迎奉自己军中,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

将窘困流徙中的献帝迁到许昌,由自己来充当献帝的保护人,可谓是曹操创业伊始中的得意之作,不仅使自己获取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可以把献帝变成自己进行统一战争的工具,为自己的霸业奠定了政治基础。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人事任命都可以利用献帝的名义,可谓名正言顺,置对手于被动地位,而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假借天命一则可以表明自己是真正的正义之师,二则可以吸引那些根深蒂固崇拜王权的顺民,三则可以将其他力量划归自己的属下,无怪乎自古以来,拉大旗做虎皮者比比皆是。所以曹操认为,借地利之便虽然可发挥优势,但终不能压服人心;借人和之便虽然可以共同对敌,但最终还要看实力如何。而假借天命,挟天子以令诸侯,领王命而威天下则可能不战而制敌,这也就是曹操所总结的雄霸天下的奥妙所在。在封建君主统治的国家里人们对天命存在着绝对的敬畏,所以,假借天命是想得天下者最常用的手法。它既可用来鼓舞士气,又可用来号令天下,而当时能用它来成就自己霸业的曹操可谓是天下第一人。

收买军心的高招:割发代首

厚黑人物曹操是一个积善统帅军队的人物,那么他靠什么带领军队呢?靠的就是自己极大的威信。

为了收买官兵之心,曹操始终把自己与官兵放在同一个标准上。这种做法是曹操的厚黑之处,当自己的战马践踏麦田时,曹操感到很为难:一方面要严守军纪,另一方面要保全自身。当郭嘉说出“法不加于尊”的古训时,曹操找到台阶下,演出了割发代首这一幕。

曹操兵伐南阳张绣途中,一路上见麦已熟;民众因为大兵将到,所以都逃避在外,不敢回家收割麦子。曹操派人四处寻访远近父老乡亲以及各处守境的官吏,说:“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听说此谕,没有不欢喜称颂的,看着他们远去背影而在路边拜谢。官军经过麦田,都下马用手扶着麦子,互相传递而过,都不敢践踏。一天,曹操乘马正在行军,忽然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踏麦之罪。主簿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随即拿起所佩之剑就要自刎。众将急忙拦住。郭嘉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才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于是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摔于地上说:“割发权代首。”派人将此事传告给三军说:“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没有不凛遵军令的。

其实曹操完全可以宽恕自己,但他并没有这样做。曹操用了一个小计谋——割发代首。

他这样做,既维护了他制定的军令,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同时又能引起官兵警醒。

在与马超对决的渭水之战中,曹操为了在战术上构成犄角之势,稳定渡河军队,曹操亲自断后督军,引来马超,险些送了性命。全靠许诸奋力死救,并靠丁斐设计救了他。作为几十万军队的统帅,曹操完全有理由不冒险断后。但是他做了,这不但稳定了军心,而且也完成了渡河。曹操此举虽然冒些风险,但从部队作战来看是完全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