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厚黑学活学活用全集
22379400000069

第69章 厚黑学与刘备(1)

历史上另外一个厚黑人物就是刘备。李宗吾这样评价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写《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至于刘备的厚黑之处,最为经典的就是他最会“哭”,最会用眼泪打动别人,另外还有就是他最善于收买人心,假装摔自己的孩子,最后却赢得了赵云等人的一片忠心。

在自己的名望上下足工夫

在厚黑大师李宗吾眼里,三国的刘备是一个十足的厚黑人物,他凭借收买人心的独特手段,赢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忠心,替刘备出生入死打江山,这一点的确让人佩服。

刘备最厉害的地方还有他树立仁义的大旗,为自己造势声威,为自己打造好名声。比较刘备与曹操夺天下的战略,早期曹操确实远远胜过刘备,他的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很务实很有效。而早期刘备在战略上基本缺失,除了谋得好名声之外,基本上都在流窜,所以曹操一举拿下9州,而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仅仅只有徐州一地。由此看来,刘备再无能,但有一件事是做对了,那就是刘备十分在乎自己的名声,希望以一个好名声来感召天下。因为厚黑枭雄刘备明白,名望是成功的无形资产,绝不能轻言放弃。刘备深知,自己谋不如曹操,势不如袁绍,人不如孙权,既然不能在这方面和他们比高低,就在名声上下工夫,树立自己的声望,结果刘备用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丰厚的利益。刘备的成功是在和曹操的斗智过程中实现的。相对于曹操的多谋善断,刘备无论是在实力上和智力上都不是对手。随着形势的发展,刘备却几次打败曹操,游刃有余地建立了自己的基业。这是因为,刘备认清了仁者与霸者的区别,抓住了人心这一最重要的资源。

刘备始终把曹操作为对手。他开始创业的时候,无兵无钱,无权无势,只好投靠他人,以为谋求个人的发展。他先是投靠了公孙瓒,公孙瓒让他帮助抵御袁绍,表荐他为平原县令。不久,刘备又跟随了田楷,救援徐州牧陶谦。很快,他就成了陶谦的部下。此后,他先后投靠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始终寄人篱下,缺乏发展的机遇。直到赤壁之战,他占据了荆州,这才算有了自己的基业,而这时候,他已经将近50岁。奔波半生,始建功立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的创业是最艰难的,但他毕竟成功了。其中原因是刘备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和曹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法——不是谋求实力,而是树立自己的声望。以刘备的条件,他采取和曹操“唱反调”的做法,就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曹操过度地依赖自己的谋略,甚至走向诡诈,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采取了残杀的过激手段,短期内靠威压稳定了局势,但也使他的名声遭到破坏。在人心上缺乏凝聚力,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他的部下对他都是畏多于敬。特别是在扩大势力范围、收服更多的百姓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曹操带兵征讨陶谦,一方面要报杀父之仇,其实也是要夺取这一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但他打的复仇旗号本来就让徐州军民不服,其屠城的措施更不得人心,激起了激烈的反抗。刘备率领几千人马来救援,本来就给徐州军民很好的印象,加上他为人宽厚谦虚,很快得到了陶谦和其他徐州官绅的信任。陶谦就表奏他为豫州刺史,屯小沛。当陶谦病重将死的时候,就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死后,糜竺率徐州官绅迎接刘备,请他代理徐州牧。刘备推辞了一番,在众人的劝说下没费一兵一卒就接任了徐州牧。曹操费尽了心机,兴师动众没有达到的目的,刘备不费吹灰之力,轻松得到了一州之地,其中高下一看便知。当然,刘备没有守住徐州,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但他通过徐州救援这一行动,深得人心,很快地树立了自己的声望。虽然他缺兵少地,却因担任过豫州刺史和徐州牧,一跃成为和袁绍、曹操并列的诸侯。即使后来失去了地盘,他的地位也不再是寄人篱下的将领,而是落难的英雄了。

应该看到,真正引起刘备内心中观念强烈震撼的是汉朝天下被取代,自认为汉室苗裔的刘备本想匡扶汉朝天下,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是失去了精神支柱,何况当时曹魏取代汉室的消息传到蜀中时,所言却是何止逼宫禅让,而是汉献帝被曹丕杀害。当时自号汉中王的刘备在蜀中闻讯十分哀伤。刘备于汉室虽未受过什么恩惠,毕竟同祖同宗,且汉献帝殿内认皇叔,又有衣带诏之托,因而刘备与汉献帝既有萍水知遇之恩,又自觉有负于献帝之托,因而令蜀中举国服丧致哀,并追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刘备由于心情不好,便把一切事务尽交与孔明、许靖等人料理,自己在宫中休养将息,思考着曹魏取代汉室这一重大政治变故的对策。

不可否认,曹丕取代汉献帝在蜀中群臣间自然引起很大的震动。在三国中,蜀汉是最忠于汉室的,在刘备集团的上层人物中始终以正统自居,以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为最高政治纲领。但此时传闻汉献帝已死,曹丕篡位,那么蜀汉集团将以什么样的政治态势来对待呢?这些问题,不仅刘备在思考,诸葛亮也不能不把此事当成为思考的中心议题。曹丕可以称帝,我们为什么不能?而且刘备是皇室宗亲,当起皇帝来比曹丕要名正言顺得多,更何况献帝已死,后无继者,何不扯起继承汉祚的旗帜来呢?蜀中集团的上层人物在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相当一致的。因而,蜀中一般旧臣如刘豹、向举、张裔、黄权、杨洪、杜琮、尹默、谯周等人便开始引经据典,搜集祥瑞之兆,上言劝进。一时间一条条谶言都被这些极力想升职晋级的老臣们一条条翻了出来,而且又不断地列举出西蜀种种天象、数术之帝王气象,来论证刘备当为天子,便一起向刘备上书劝进,把这些经典谶言、瑞祥气象一一列上,要求刘备“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前后大约有800令人上书劝进。诸葛亮一见大势所趋,舆论已成,认为时机已到,便与众人联名上书,要求刘备登皇帝位。其实,刘备何尝不想当皇帝?身经百战戎马半生,岂止甘于偏居一隅,只当个汉中王?终于在绝大多数人的劝谏下,于公元221年4月自己当上了皇帝。

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三国中,刘备的“哭”也颇具特色,与曹操的“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刘备的“哭”主要是在困境中,唤起手下的同情,以达到振奋士气、团结上下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厚黑谋略。

厚黑大师李宗吾认为,刘备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附曹操,依附吕布,依附刘表,依附孙权,依附袁绍,东窜西跑,寄人篱下,一点也不感到羞耻。而且生平善哭,写《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所以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称得上是双绝。当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肝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会晤于一堂,你奈何我不得,我奈何你不得。

再看看袁绍那些人,真是鄙贱不值一提。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你我罢了。”

按厚黑学的观点来看,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得孔明以前,刘备东奔西走,寄人篱下,被动挨打,穷于应付,不能称其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没有根据地,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刘备身边人才寥落,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班虎将,但文职人员如孙乾、糜竺等人,充其量也只是三流人才。这样一个领导班子,根本不可能制定出有远见的战略。在这个阶段,刘备还不具备割据称雄的条件。当时刘备势力尚弱,羽毛未丰,还没有力量去欺负别人。刘备在“屈身忍辱”方面,比孙权更像勾践。孙权还有父兄的基业可以依赖,刘备则完全是白手起家,受的欺负更多。小不忍则乱大谋,他不忍怎么能行?!

刘备真情的流露,表现最多的是他的善哭,他动辄伤感忧闷,痛哭流涕。所以毛宗岗说:“先主从来善哭。先主基业,半以哭而得成。”仔细分析刘备的哭,会发现有时候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假里有真,真里有假。

因为缺个好军师,刘备一直在打败仗。有了徐庶以后,他打了许多胜仗,很高兴。可徐庶不得不离开,因为曹操把他母亲接走了。如果刘备不让徐庶走,就意味着他们母子分离,这是不仁不义的事情。所以刘备送徐庶走,一路上一哭再哭,依依不舍;最后看到徐庶匆匆而去,又“放声大哭”,“凝泪而望”。刘备这么一路哭过来,打动了徐庶的真情。他走了以后,又骑马回来,向刘备力荐“卧龙”诸葛亮,说他“乃天下第一人耳”,“若此人肯相辅佐,何虑天下不定乎?”可以看出,徐庶是被刘备的哭打动后隆重推荐诸葛亮的,而且他还特地跑到卧龙岗,先把这件事跟诸葛亮挑明了。刘备这一哭,哭出了个诸葛亮,产生了极好的效应。

再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请了半天,他愣是不出山。这时,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哭着说:“先生不肯匡扶生灵,汉天下休矣!”说完,“泪沾衣衿袍袖,掩面而哭。”他不说自己需要诸葛亮辅助,而说是汉朝天下、黎民百姓需要诸葛亮“匡扶”,这一下果然感动了诸葛亮。毛宗岗说:“请诸葛亮,则哭而请之,不哭则亮安得有出山之心?”所以刘备的哭,是其“仁君”心性的流露,是其“义士”性情的表现,是其“英雄”之志的表露,更是其厚黑之术的展示。总之,刘备的哭有相当丰厚的性格内涵。从厚黑的角度来看,哭既是一种感情宣泄,也是一种政治手段。当常规的方法都失效后,不妨试试最后一招———哭。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刘备另一厚黑之处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一例。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里,刘备巧妙地利用雷声,来掩饰自己吃惊的真正原因——听了曹操的话,以为自己的隐晦之计已经被识破了。结果,曹操反而误以为他是个胆小的人,没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得以逃出形同被软禁的命运。善于掩饰自己,善于伏藏自己,也是刘备的厚黑之处。

早期的刘备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东躲西藏,四处流窜,有过一段时间厚着脸皮寄附于曹操门下,过着那种小心谨慎、委曲求全的日子。当然,刘备是不甘于此种生活的,但他毕竟是男子汉大丈夫,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知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的古训。虽然刘备落难来投,但曹操当然识得刘备是一个人物。因此,对于刘备这个人物,曹操自是倍加“关注”,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他不时派人来刺探有关刘备的消息,看那位有着双耳垂肩、双手过膝“异相”的刘备到底在干什么,是否在养精蓄锐,准备反戈一击,以对自己不利。刘备岂有不明曹操心思之理。对于曹操的各种考察,刘备心惊肉跳,其行为自然是格外小心,格外谨慎,不敢露出半点志比天高的“蛛丝马迹”。于是乎,刘备终日闭门谢客,终日泡在菜园,锄草、捉虫、浇大粪,干得十分起劲,给人一种平庸和胸无大志的印象。但曹操仍不相信,仍对刘备心存疑虑。因为他认为刘备绝非鼠辈,绝非“池中物”,绝不可能甘于那种浑浑噩噩、平淡无奇的生活。曹操认为,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成天泡在菜园里,只不过是想做戏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