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厚黑学活学活用全集
22379400000054

第54章 收敛锋芒,学会低头(1)

职场立足一定要收敛锋芒,低调做人。首先你要接受他人的个性、脾气和做事风格,懂得“处下”的哲学,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下风的地位。其次,与同事保持一定的职场距离,这不仅有益于你参与工作竞争,也有益于你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做人头脑活一点就应该懂得变通,在不得势时如果是依附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低你的头,收敛收敛你的个性。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做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

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如果你不喜欢厚黑,那也罢。但是你已经站在了别人的屋檐下,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与生存相比,脸面又值多少钱?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

“一定要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高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心机”,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在人屋檐下”是职场中会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当然,也要在低头中寻找机会,不能白低了头,这是职场夹缝生存的一点小心计。

好马也要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不知使职场人士丧失了多少机遇。绝大多数职场人士在面临该不该回头时,往往意气用事,忍不得闲言碎语,抛不开面子,明知“回头草”又鲜又嫩,却怎么也不肯回头去吃,以为这样才是有“志气”。其实,在面临回不回头的关卡时,你要考虑的不是面子而是把握机会。身处职场,机会是最为重要的。

A君因故被炒鱿鱼,一个星期后,老板要他回去,他愤然拒绝:“好马不吃回头草!”吃不吃回头草的是你现在有没有“草”可吃?如果有,这些“草”能不能吃饱?如果不能吃饱,或目前无“草”可吃,那么未来会不会有“草”可吃?还有,这“回头草”本身的“草色”如何?值不值得去吃?当然,吃“回头草”时,你还会碰到周围人对你的议论,让你“消化不良”!但只要你自己愿意去吃,养肥自己就可以了!何况时间一久,别人也会忘记你是一匹吃回头草的马,当你回头草吃得有成就时,别人还会佩服你:果然是一匹“好马”!

在某公司做人力资源的胡冲当初离开公司最主要的原因是和经理的一次冲突。胡冲怒冲冲地辞了职。事后胡冲回忆说:“后来我发觉自己当时太冲动了,而经理也意识到他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较过分,伤害了我的自尊。几封邮件后,我们冰释前嫌。”尽管另觅高就,但胡冲和公司还保持着联系,“反而更像朋友。”辗转换了几份工作,胡冲却始终找不到当初公司的感觉,毕竟,那是个工作氛围相当好的地方,而那家公司的经理,在招了几个人后也找不到他这么有默契感的助理。于是,在胡冲离开原公司三年后,适逢公司有大扩展,经理正式请胡冲回公司。胡冲很高兴接受了公司的邀请。

很多时候,原公司会主动向离职员工张开热情接纳的臂膀,给较高的职位或丰厚的薪水。此时,你应该理智地权衡一下,如果公司还能给你提供继续发展的空间,你吃一次回头草也未尝不可。

李红由于家庭的因素从原公司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虽然都是做会计,但分别做过商业会计、工业会计以及一些管理工作。后来,在一次应酬场合又碰到原单位的老总,老总听说了她离职后的经历后对她说:“真诚地希望你回来,在我们财务部任总监。”李红考虑了几天答应了。李红说:“我以前在公司只是财务人员,现在回去就提升为财务总监了。有些人可能觉得意外,但我自己反而坦然。因为老板给你多大的职位是要看你有多重的分量、多大的能耐。

所以,我认为,离职对员工来说也是一个到其他公司或者行业学习的机会,人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重新合作让李红感受最深的是,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她和老板之间更多了一份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当你离开公司经历、心态都发生变化时,其实公司也在变化。如果你自己没有一点让公司看来可喜的进步,那么公司可能就不会为你提供一份丰美的“回头草”了。因此,准备回头时也应该尝试与旧同事沟通,了解在你离职后公司发生的变化。

学会给上司留点面子

任何上司都有获得威信、满足自己虚荣心的需要。因此,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特别优秀而且颇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手下,上司总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到自己手下反倒使他高枕无忧了。

因而,聪明的下属在与上司相处时,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上司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上司的青睐与赏识。当上司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诉上司。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见,好主意一定要从上司嘴里说出来。久而久之,尽管在同事中可能形象不佳,甚至有点“弱智”,但上司却倍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

虽然说人们口头上总是在说“人尽其才”,但在很多情况下,上司往往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出众的下属,因为他认为这更有利于他的事业。我国有个古老的故事,叫“南辕北辙”,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但驾车的方向却对准了北方,结果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同样的道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诚的下属,这位下属总是同自己对着干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这位下属的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可能对上司的利益损害越大。请问,谁愿意干这样的傻事呢?

可是,在职场中,许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年轻人一般爱好广泛。但是,当你陪上司打乒乓球、玩电子游戏、打扑克牌、下棋时,如果不巧妙地“心慈手软”一点,拼尽全力把上司“杀”得一败涂地,“打”得上司“屁滚尿流”,岂不是太不给上司留面子了?此时,职场厚黑学告诉你:不妨多赞扬上司水平提高很快,暗中手下留情,岂不两全其美,皆大欢喜!有时,上司也是很“幼稚”的,明知是你暗中“倒戈”,脸上却仍笑容可掬,露出胜利的喜悦。

一般说来,爱什么懂什么,一个人爱好书法,必定有丰富的书法知识,一个人爱好钓鱼,钓鱼经验肯定比别人丰富。你没有必要恭维其爱好如何如何,这样的话他必然听得太多,如一阵风吹过耳边,脑子里留不下半点痕迹。这时,只要你把脸皮磨厚一点,虚心地向他讨教,并且作出一副毕恭毕敬状,他必定会耐心地向你传授其中一二奥秘。上司炫耀技能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看着你顺眼。

一天,一个小青年到一位擅长书法的上司家求他办一件事,自然话题就落在书法上。小青年谦虚地对上司说:“李局长,这些年我虽然努力练字,也费了不少工夫,书法水平却提高很小,恐怕主要还是因为不得要领,请您稍稍传授点秘诀,指点指点如何?”

李局长自然很兴奋,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书法“经”来,“我最大的体会嘛,就是练字无剑胜有剑,就跟《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练剑一样,无招胜有招,平时心中多揣摩,多看多记。关键嘛,在于心得,不一定非整天坐在那里练字不可。”

小青年脸上堆满了诚恳的笑,很高兴地说:“谢谢你,李局长,现在得您‘真传’,以后用心练习,肯定会大有长进。”李局长高兴地拍着小青年的肩,直夸:“好,好,有出息。”临别时还送了他几幅字让这位小青年临摹。这样以后有什么好事,局长大人都会第一个想到这个曾经向他“请教”过的小青年。

背个“黑锅”消消灾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人更要善于“低头”,切莫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社会竞争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自己背上“黑锅”以“藏巧”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