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2368000000002

第2章 智慧02凡事不要做过头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解析】

老子这里是说,道是用虚柔和谐的方式来作用于事物,其做法从不激烈、不极端,不盈满过甚。

“盈”就是满,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何况人?“不盈”指不满,不太过。整句话的意思是指我们要用道来使力做事,这样才不会太过。

从前有个人,天天想赚很多钱去享受人间的快乐,于是他努力工作,待人和善,终于凭努力与机遇钱越赚越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去享受山水、女人、地位,各种游乐的方式他都想玩遍。忽然有一天他发觉自己陷入了空虚,丧失了一切兴趣,他睁大眼睛看着手中的钞票,感觉自己被卖了,而且是被贱卖。

其实这个人并不是被卖了,而是迷了。人是他自己,怎么会被卖了呢?即使卖一万次、被外物使用一万次,他还是他自己。人不怕被卖,就怕被改装。

这个人迷失在物欲中,原因很简单,凡事太过,好事就会变成坏事。钱是好东西,可以服务生命,但太多就要生出管理成本,用钱更会引出事端,十分麻烦。

凡事不可太过,应有度。这个度不是外物加于我身的规定制度,而是每个人自知之明的极限与临界点。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十万八千里,可能这就是他的极限,你让他翻十一万里恐怕就难了。

人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行动、认知,莫不如此。所以《庄子》曾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说有限认知的人不可能获得无限的知识。如果硬要用有限追求无限,那么注定失败。

这么看来,人生就一片灰暗吗?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知识是有限的,做事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干什么都注定不完美,注定不能尽兴。是这样吗?

其实也未必。婴儿吃奶,吃饱了就笑眯眯的不再吃了,多么完美的境界,他很尽兴啊。倒是喂奶的母亲还在一个劲儿地催:“多吃点啊,宝宝!”你看,完美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完美是可以实现,问题不在于完美能否实现,而在于能不能“止于至善”,不要自己画蛇添足,自己打破完美。

婴儿吃奶天性知足,吃饱了就不吃了。婴儿的母亲常常打破这种完美,让孩子吃太饱。

老子指出:凡事不能大过,过犹不及。完美是可以做到的,但要知道如何保持完美。

正因为什么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能享受无限。为什么呢?因为有限让人知足,知足即完美。

不知足的人很糟糕,他们很难让自己满意。既然自己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天底下自然就没有让他满意的事了。

用有限追求无限,注定失败。

用无限追随无限,注定空虚。

用无限追求有限,你会成功。

用有限追求有限,你会成功。

所谓“知足即完美”就是追求止于有限,这样成功才会无限。喝一杯水好解渴,回味无穷,两杯就太饱,十杯准难受。就这么简单。

有个医生向苏格拉底诉苦,说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苏格拉底知道他是吃多了,就说:“我这里倒有治你这种病的良方。”那位医生忙问是什么方子,苏格拉底回答说:“不要再吃了。”

最简单的常识通常即自然之道,非常有效。

此外,知足也是一种感受,不在于拥有多少名利而在于个人感受如何,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人人皆同,但每个人对欲望的态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不知足的人,他们贪得无厌的行为既招致人们的厌恶又引起人们的羡慕,正是这样一些人既把世人统统裹挟到了一个欲望沸腾的世道里,又使世界变得富丽堂皇、流光溢彩,他们的作为破坏了自然界的均衡却呼唤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对此尚未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相反,世界上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容易满足的人,他们不是由于能力不足而不得不自求满足,而是在透觑了得失之间的关系后所做出的自愿选择。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人的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一个人在路旁摆了个盛满甜酒的酒樽,并放了些酒杯。一伙猩猩见了便晓得人类的用意。

可是熬了不一会儿,一只猩猩说:“这么香甜的酒,何不少尝一点!”于是各自战战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罢,相互嘱托说:“可千万不要再喝了!”谁知,一阵酒香随风扑来,它们个个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最后,忘乎所以,竞相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结果一个个酩酊大醉,一并为人所擒。

猩猩之所以醉酒被擒,就在于它们的智慧还没有到达能够战胜自己欲望的程度。

其实,人也一样。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贪欲,也必然失败。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因嗜好不当而铸成大错、酿成大祸的官员有多少?贪欲一旦不加控制,必然会吞噬人的心灵。

和珅这个大贪官,其实很有才能,他精通好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他是正红旗人,从一个生员出身,然后世袭,做到乾隆的侍卫,又做到户部侍郎,再做到军机处大臣,又再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再到一等公——一级一级上去,心理变化了,特别是晚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他,跟他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他到处都要捞一把,否则心理不平衡。据说,他捞了两千万两白银。折合成今天的数字,是12亿元人民币。

其实,今天的许多贪官开始刚出道的时候也不敢贪的,人家送他一条香烟,不敢拿,送他一个电动剃须刀,不敢拿。但是,到后来地位变化了,溜须拍马的人多了,地位升高了,心理就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如果用这些话教育这些贪官,应该说,能够挽救很多的人。

从前有两个兄弟,他们自幼失去了父母,兄弟俩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

他们俩终日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辛苦。但他们从来都不抱怨,而是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生活中哥哥照顾弟弟,弟弟心疼哥哥。二人生活得虽然艰苦,但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这一天,天上的神仙得知他们二人的情况,决心下界去帮他们一把。这天清早,兄弟俩还未起床,神仙便来到了他们的梦中,对兄弟俩说:“在远方有一座太阳山,山上撒满了金光灿灿的金子,你们可以去拾取,不过一路艰难险阻,你们可要小心!另外,太阳山温度很高,你们只能在太阳未出来之前拾取黄金,否则等到太阳出来了,你们就会被烧死。”神仙说完就不见了。

兄弟二人从睡梦中醒来,心中很是兴奋。他们商量了一下,便启程去了太阳山。一路上,有时遇到毒蛇猛兽,有时遇到狼虫虎豹,有时狂风大作,有时电闪雷鸣。兄弟俩都能团结一致,最终斗败各种艰难险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们终于来到了太阳山。这时太阳还没有出来,“啊!漫山遍野的黄金,照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弟弟一脸的兴奋,显然没有了长途跋涉的困顿与疲惫。哥哥看到后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较大的金子装在了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全然不顾。这时他耳边又响起了神仙的警示:“太阳快出来了,赶快回去吧!”弟弟却说:“我好不容易见到这么多金子,你就让我一次捡个够吧!”说完他又忘我地捡了起来。

太阳出来了,太阳山的温度也渐渐地升高。弟弟看到了太阳,急忙背着金子往回走,可是金子太重了,他的步履有些蹒跚,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哥哥回到家之后,用捡到的那块金子作本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

知足常乐,做事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无尽的贪欲最终会毁掉自己。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义之财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很多时候我们不幸都在做白痴,做事老是贪多?结果消化不良,痛苦不堪。老子、苏格拉底,这两位东西方最有智慧的圣人向我们指出:凡事不能太过,不然你准难受。就这么简单。圣人最爱说常识,圣人以常识治常人。

老子讲“道冲而用之”的“冲”,指向上使力。“用”,指向目标进发。“冲”是围绕“用”的,如果不围绕“用”,就会一冲便散,什么也没有。火箭之所以不是烟花,就在于它不是为了冲而冲,不是为了升空而升空,而是为了达到某个运行轨道。

火箭与烟花都是“冲”,但火箭升空是向目标进发,烟花只是爆炸。老子指出:做事为了避免“一冲就散”,应预设目标、轨道,并有效提高冲力。所谓“道冲而用之”,就是说“冲”而为“用”服务,不能光凭冲动做事。

又要“冲”,并且要冲得远,又不能一冲就散,这就是“度”了。一冲就散就是老子讲的“盈”,溢出了,散掉了。

有“度”就可以避免“盈”。

我们用空盆接水,正好。

用半盆水再接水,要注意。

如果端一盆满满的水再去接水,那就是有病了。

非常不幸的是,人们往往都是在“满盆接水”,浪费了溢出的好水。所以最好用空盆接水,用空腹吃饭,空房子才好摆家具。如果已经有点家具了,就要注意协调。

“道冲而用之”的“冲”又通“盅”,指空杯子,也是空杯好盛酒的意思。

同样地,事情做太过往往就摆不平。

老子指出:凡事必须有度,应以既有容量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