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05

第5章 谁才是应该被请进生命里的人(1)

必须远离的5种人

——交到他们你就“死定了”:

不孝、无义、无德、损人利己、白眼狼

一定要结交的4种朋友——把主要精力放到他们身上:

愿意欣赏你、拥有正能量、愿意指引你、直言劝谏你

◎必须远离的5种人——交到他们你就“死定了”

不孝:连父母都不爱,又怎会爱朋友?

“人际伤害拒止小组”是我和钱伯斯近年来共同组织的活动,参与者众多。不久前,我们联合国内的一些大学和机构,开始邀请18~30周岁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从交友的过程中受益。这个活动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调查、分析并且提醒我们防止受到经过伪装的“坏关系”的伤害。

顾名思义,“坏关系”就是那些我们应该警惕并远离的人,却阴错阳差地成了我们生命中的朋友,与我们产生了很深的联系,并最终传递给我们负能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伤害。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愤愤不平地说:“我看错了那个家伙!”他为认识某个人而后悔,那就是典型的“坏关系”。

广州的代先生大学毕业4年了,现在在当地一家科技公司上班,职位是开发部门的经理。他收入很高,有车有房,因此是朋友圈中的红人,许多人介绍新朋友给他。在社交方面,他是成功人士。但他交到了一个“对父母不孝”的朋友,这个人营造的假象成功蒙骗了他的双眼和头脑,给他的朋友观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代先生说:“他的家庭情况我是不太了解的,因为只认识了半年。我没见过他的父母,也很少听他讲自己的家庭故事。我们聊得很好,成了好朋友。不久前,他找我帮他开工作证明,理由是买房子要申请贷款。没有工作证明,银行很难贷款给他。我心想,这个人平时还是很不错的,就请公司的管理人员盖章,开了一张证明给他。后来我才发现,他拿这个证明申请贷款不是买房子,而是做生意。”

这次事件虽然没有给代先生的公司带来损失,却让他非常失望。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我的回答是:“先想一想,有哪些人是不能当作朋友的!”总有一些人,我们必须把他关闭在朋友圈的大门之外,不要让他走进自己的生命。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那些“不孝之人”。有些人固然在社会上取得了成功,事业上赚了很多钱,但他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对父母却不理、不问、不看,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你和他交了朋友,不仅影响自己的名声,而且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利用你、欺骗你。

可以这么说:一个不孝的人,本质上就是“一只禽兽”。他可以抛弃父母,就一定会抛弃朋友!没有孝心的人,他的内心是黑暗的,也是无情的。只要环境合适,他就能做出一切无底线的事情。

一个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尊敬的家伙,他会对一个朋友好吗?孝敬父母、善待亲人是最基本的人伦,也是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前提。假如你发现一个人存在这方面的污点,就不用再做考虑,对他关闭你敞开的大门,要毫不留情地把他踢出你的朋友名单。

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否孝敬父母?

1.联络频率

我非常在意一个人跟父母联系的频率。在对客户或其他关系做必要的背景调查及信息了解时,我会想办法挖掘到这方面的信息:这个人多久给他的父亲和母亲打一次电话?一个在外地工作却长达30天从不跟父母通话的人,我会把他拉进“信任指数较低”的名单。那些心中有父母的人,如果不是和父母一起同住,他们应该至少7天就主动打一次电话。

2.回家

钱伯斯说:“我观察到,一个长期不回家探望父母的人,如非从事特殊职业,他在朋友圈中的名声是比较一般的。我不会让这种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因为他连父母的感受都不在乎,关键时刻又怎会在乎你?”

所以别傻了!不要被一个人“工作狂”的形象蒙骗了双眼。能够放下手头紧张工作,定期回家看看父母的人,总能给我留下好的印象。比如,异地的情况下,每个月至少回家一次;和父母同城,则每星期必去探望。那种一年365天不回家一次的人,我基本不会考虑让他进入我比较亲密的圈子。

3.与父母的合影

虽然这不是一条硬标准,但我仍然建议你将之作为考察的标准。比如,去客户的办公室探访时,看看他的办公桌上有没有和父母的合影;去朋友的家中拜访时,也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假如一个人从来不会将父母的照片拿出来放到显眼的地方,或者向朋友、同事公开自己的家庭照片,说明这个人不是有难言之隐,就是缺乏细节方面的关怀能力——他肯定不是一个心思细腻和重感情的人。

4.和兄弟姐妹的关系

他和兄弟姐妹(其他亲人)的关系也是我们要衡量的标准。

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的亲人关系很差——注意,是几乎所有的亲人都对他颇有微词,那么你就要好好想想,这个人是否真的像现在表现得这样问心无愧。一般而言,他的身上总会有一些你尚未发觉的缺陷。我建议你不要匆忙地和他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

无义:借钱不还,专坑自己人

在小组成员的一次讨论中,我们提到了“义”这个话题。好朋友要讲义气,不讲义气的人当然要远离,但人和人之间怎样做才算是仁义?是没有原则地帮忙到底,还是无论对方如何对你,你都应该保持大度?

我说:“朋友之间的义到底是什么?人们传统的理解是有事互相帮忙,必须两肋插刀,义无反顾。我认为这么理解是不对的,朋友间的义首先就是有原则,其次才是重感情。那么原则又是什么?就是有了难要帮,但借了钱要还,遵守人和人之间的最起码的道义。如果一个人连这一条都做不到,他就不是朋友,而是骗子。”

案例1

小周是小王的“铁杆兄弟”,他们是六年的朋友了,大学时代住在同一个宿舍,大学毕业又在同一座城市工作,几乎每天都见面,一起喝酒看球,一起打牌唱歌。但是不久前,小周向小王借了5万元钱,事由是父母生病需要手术费用,约定半年归还。半年时间到了后,小王要钱却多次空手而归,到后来小周连他的电话也不接听。小王心想不妙,赶紧到他租住的公寓去看,发现小周已经搬走了。

案例2

郑女士委屈地说:“我和闺密成为敌人,都是借钱惹的祸。”她借钱给了闺密,却害得自己差点离婚。2007年的时候,她的闺密失业了,对她说想开一家理发厅,向她借一笔启动资金,数额是10万元。郑女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有难岂能不帮?借钱时,双方约定一年后归还,也没写借条。但是左等右等,郑女士没有等到闺密的理发厅开业的消息,数次电话询问,对方都说正在准备。

一年后,当郑女士希望闺密还钱时,她得到的回答却是:理发厅没开成,钱花到了别的地方。郑女士十分焦急地盼望闺密赶紧兑现承诺,但还钱事情一拖再拖,最后没有了一点音讯。丈夫听说这件事以后很生气,经常和她吵架,因为这件事情差点离婚。现在将近十年过去了,这笔钱还没有要回来。

郑女士苦笑着反问:“这是朋友吗?”

案例3

提到朋友间的义,仍在读大四的学生小吴感触也很多,他首先说到的也是一个“钱”字。他借钱给朋友,最后两个人却形同陌路,真是对友情的莫大讽刺。小吴的一个朋友缺回家的路费,十分羞愧地向他开口,小吴当时自己身上的钱也不多,但他为了朋友,又去向别人借才凑齐了这笔路费,很不容易。可朋友回来之后,就像事情从没发生过一样,绝口不提还钱的事,甚至见了面连一个招呼都不打。

小吴愤怒地说:“我看清了这样的人,以后交朋友一定小心点!”

总的来说,借钱不还属于言而无信的范畴。当这种事情发生在朋友间时,还要加上一条:利用和欺骗朋友的同情心。他们用花言巧语骗取朋友的信任,获得金钱的援助,但钱到手以后,就忘了自己应该尽到的责任。

在调查中我发现,凡是借钱不还的朋友,他们借钱时所说的话十有八九都是假的,甚至借钱的理由根本不存在,做出的承诺也不会兑现。钱伯斯总结说:“这些人说谎就如同家常便饭,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也不会脸红。重要的是,这种人在失信以后从来都不会主动找你道歉,而是怀着侥幸心理拖一天是一天。”

我们在社交中最害怕遇到的就是这种人,最应该警惕和远离的也是这种人。他们的品性有问题,与你做朋友,只会骗你,绝不会给你提供半分帮助。

无德:心中只有利益、随时翻脸的势利小人

无德之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势利,为了一点小便宜或很少的利益,就可能出卖朋友。在他眼中,友情值不值钱的关键在于朋友的身份、财富和地位。所以他们不管干什么都是目光短浅,为了蝇头小利就跟身边的人翻脸。

这类人交朋友的第一原则,就是看你能不能给他现实的好处——不是温情的鼓励,不是心灵的关心,必须是立竿见影的物质上的“实惠”。如果不能,你在他心中便毫无地位可言。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利益,没有友情。他嘴上可能把你当朋友,但实际上却是漠不关心的。在你遇到困难时,他才不会管你的死活。

实际交往中你会发现,他们总是表现得热衷于交友,认识你之初热情无比,主动交谈,嘘寒问暖,先取得你的信任,然后提出要求,让你不断地帮他的忙,占够你的便宜。等到你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便甩手走人,把你踢出他的朋友圈。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校友孙先生就交到过这样的“朋友”。有一个同事比他晚进公司两年,实习期时每天都跟他耗在一块,虚心向他请教,拜他为师。没几天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孙先生也热心地引导他快速融入公司,在上司面前帮他说好话,替他摆平了很多麻烦。其间,孙先生还替他垫付了不少生活费,比如交房租、还信用卡等。

“但是实习期一过,小伙子成功地通过考核,调往其他部门做正式的职员,我们的关系立刻疏远了。这么说吧,三个月没给我来一个电话,也没在微信或其他社交工具上主动找过我。有一次我委婉地提醒他那些垫付的费用,他竟然隔了一个星期才回复我。可见,他是利用朋友实现他的利益,事后觉得不需要了,就马上翻脸。”

只要你不加防备,无德之人能干出任何事。他们虽然披着朋友的外衣,却是附在善良人身上的“吸血鬼”。对他们而言,朋友就是拿来利用的,一旦失去了交易价值,便和一个垃圾桶没什么两样。

朋友是成功的跳板?

生活中,你会把朋友当作自己随时可用的提款机吗?

工作中,你会把朋友视为自己成功的跳板吗?

恐怕99%的人都会坚定地回答:“我不会!”但无德之人在心中的答案却是肯定的。在利益面前,友情这个充满温情的、闪光的字眼黯然失色。他们自身的利益高于一切,不仅高于友情,甚至高于亲情。他们和你做朋友,不过是想看看你这儿有没有他需要的东西——金钱、人脉、背景、资源等,把你当作他迈向成功的跳板。和你交朋友,是为了让他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曾经在华尔街投行工作8年的罗杰·斯坦恩说:“我感同身受!华尔街那些衣冠楚楚的利益之奴为了钱,连自己的性命都顾不上,更不要说朋友的安危。我奇怪的是他们怎么会有朋友。”

这些年来,斯坦恩在华尔街对朋友、同事与合伙人间的反目已见怪不怪。一旦朋友成为他们获取利益的障碍,或者出卖朋友能够换来自己在市场上更多的份额和收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出卖清单上写下朋友的名字——即使那是他交往多年的密友。

“请原谅,这是生意。”显然,这是一个绝佳的借口。如果你不幸结识了这种不义及无德之徒,很有可能在春风得意之时就已经被他卖了。亲近这样的人,最后的结局总是吃亏上当,友情没了,利益也没了。

远离那些“为了利益投其所好”的人

斯坦恩警告说:“越是有迫切的社交需求,就越要懂得分辨哪些人是可交的,哪些人纯粹是为利而来。为什么热心肠的人容易受骗?因为他们听不得三句好话就轻信于人。所以一定要小心满嘴甜言蜜语的家伙,他们的袖子里面藏有匕首,是随时准备放你血的‘朋友’。”

1.无德之人擅长投你所好,凡是动不动就赞美你的人,一定要警惕。

有句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些人肚子里没什么才华,口才却相当出色。平时与你称兄道弟,好得就像一个人,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逢迎拍马,趁你心情好时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一到了紧要的关头,或者目的达到,他们就会原形毕露。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任何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因此,遇到那种喜欢围着你转、嘴甜如蜜的人,你就要小心了。

2.无德之人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因此你可以用试探的方法测出他的本质。

这种势利心极强的人心中打的算盘都是“我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多少好处”,从来不会思考“我能对别人提供多少帮助”的问题。在你富贵时,他对你不离不弃;当你落难时,他是不可能与你共同面对的。也就是说,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会来雪中送炭,而是第一时间就跑得无影无踪。如果有利可图,他甚至还会对你落井下石。比如你在公司落难了,他为了取得老板的欢心,有可能悄悄打小报告揭发你“更多的工作问题”,换取老板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