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04

第4章 我们为什么害怕失去朋友(3)

由补偿心理导致的“社交过度”现象非常之普遍,以至于心理学家都开始集体关注这个问题。越想得到关注,我们就越离不开朋友;越是离不开朋友,我们的社交就越失控,最终既体验不到友情的珍贵,也享受不到社交的乐趣。

所以,妞妞很累。她说:“我渴望从交际中体会到与朋友互动的快乐,从朋友的肯定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但这么做似乎并不成功,我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她的关注点是向外释放的,而不是对着自己的内心。

我对她的建议是——不要再从外界的认可中发现自我价值,而应自己去做一次客观、真实的评价: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现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我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些工作?

我有没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我离开朋友就不能活吗?

我是否愿意下定决心,享受一段自己一个人的时光,比如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独居?

我把这6个问题通过邮件发给了妞妞。要她自己做一次认真的询问和回答,答案必须是唯一的、肯定的,不能存在丝毫的犹疑。我让妞妞每天早晨起来都拿出6分钟进行一次问答——如果用6分钟就能体会到自我的存在而不是通过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借鉴这个方法。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本身就有寻求群体认可的特质。但过度强化与扩张的补偿心理,却很容易让我们失去自我在社交中的独立性,变得完全被社交行为所掌控。因此,必须战胜和控制补偿心理,才能冷静地保持与朋友的距离。

◎不懂拒绝:这是朋友看得起我

我们几乎每周都能遇到参加社交的机会,收到聚会的邀请,拒绝这种邀请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此,钱伯斯说:“为什么不好意思拒绝?因为这关乎朋友对我们的看法。聚会就像一个友情的考验,你是我们的人吗?如果是,你就不要拒绝。这是无形的压力。”

去年,我们随机向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学的1000名学生发放了一张问卷,调查社交应酬的相关问题。有29%的受访者的社交聚会达到了每周两次以上,有63%的受访者每月至少三次。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有42%的人在社交应酬方面的开支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了30%。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但多数人表示应酬都不是自愿的,他们其实并不喜欢到处参加社交活动,接受朋友的邀请去吃饭、唱歌等活动。但同时每次都热情地参与,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拒绝的勇气。

小齐是上海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她说,自己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加入了多个名目不一的社团与学生组织,课余生活十分充实,尤其是每月都有非常多的聚餐,就像赶场子一样,每个周末几乎都没有私人时间,全部是不同的组织、社团的不定期聚会,和不同的人接触,留下联系方式,或者加深感情。

她苦恼地说:“其实我不想去,加入社团的目的就是应酬吗?我认为不应该这样,但如果拒绝,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将来我再难收到社团的邀请,他们也会疏远我。”在她看来,有的聚会是必要的,但有的则理由牵强。大学早就与社会接轨,社交的风气十分浓重。平时,好朋友也经常请她出去吃饭、唱歌,或看电影,她每次都不好意思说“不”,因为既怕伤了朋友的感情,又怕自己在朋友心中留下负面的印象。

1.你有多长时间没做过拒绝的决定了?

为什么不能果断地拒绝没有意义的社交邀请?

为什么明明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应酬活动中,却仍然硬着头皮参加?

就职于北京一家公司的赵先生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喜欢活跃在各大聚会中的积极分子,相较于下班后就四处参加朋友聚会和泡在社交圈子里结交朋友,他宁愿早点回家睡觉。但这只是梦想,尽管他的心中一直在念叨着要抵御这些邀请,但实际上总是推辞不掉。选择去参加这些聚会,赵先生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都是好朋友,朋友请我是看得起我,我怎么好意思拒绝?第二:多认识一些人总是有好处的,可以为今后积累社交资源。

出于这样的心理,赵先生在社交中充当着一种双面人的角色,他很头疼,可他并没有做出改变的勇气。

想一想,你有多长时间没对朋友的社交邀请说一声“不”了?拒绝不是逃避,也不是偷懒,更不是对朋友的不敬。拒绝既是对自己的真实想法负责,也是对别人的诚意负责。有时候,适当的拒绝不仅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而且还能帮助你将烦恼及早地扼杀在摇篮里。我们不是超人,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我们能遵从自己的内心。

2.面子让我们负重而行

大部分人不好意思拒绝没必要的社交活动,是为照顾到双方的面子。就像在深圳上班的贺先生,他是北方人,每当春节回家时,由于亲朋好友一年未见,他的档期总是排得满满的,除了大年三十当天可以与父母团聚外,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外“应酬”,电话响个不停,全是想和他见一面的邀请。

贺先生很不情愿,但又有些无奈:“不去太伤面子。”沉重的面子让他被社交绑架。由于不好意思拒绝对方,自己丧失了对生活的掌控权,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接踵而来。“面子”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让我们在社交场上负重而行,很难做出完全符合内心想法的决定。

◎虚荣和炫耀:他是我的朋友

孟先生是一个喜欢炫耀朋友的人。对他而言,朋友就是一件漂亮的衣服。特别是交几个有实力的朋友,会让他觉得自己“倍有面子”。所以,孟先生对社交充满了热情,每个周末都有固定的社交聚会。虽然他的工作和收入在北京只能算是中等偏下,不足一万元的月薪勉强能让他支付房贷和一些必要的开支,但他仍然参加了四五个能够接触到高端人士的社交俱乐部,为此每年要交不少钱。

“这很值得。”孟先生说,“我能在这里认识许多高层次的人,和他们产生交集。我见了世面,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问题就这么简单吗?有一次孟先生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自己一位社交联络人的名字,非常得意地对同事说:“我上周刚和他一起吃过饭,就在某地。”同事震惊的表情让他的内心感到极大的满足。交到高质量的朋友成了他满足虚荣心的工具,也是向自己亲近的人炫耀的资本。

1.“朋友”成为攀比的工具

在自卑的人眼中,朋友就像是一件档次不一、有高有低的商品。孟先生的行为本质上便是出于一种隐匿的自卑心理,通过进入高层次的社交圈,塑造一种“我很优秀”的虚幻感和外在形象。在他的炫耀行为中,“我和某某一起吃饭”“我和某某认识很久了”等言论频繁地出现。听者表示惊讶时,他便心情愉快;如果听者漠然置之,他就会很失落。

我们发现,越自卑的人就越自恋和虚荣,喜欢用攀比来证明自己,喜欢用炫耀来打击别人。社交在这里被扭曲了,味道变得不正常。他们拼命结交朋友并努力维持优质朋友,是为了压过别人。所以,这样的人在聊天中会经常告诉人们自己认识某些有本领的人——用这种方式获得满足。

从心理学上看,一个人越嫉妒就越炫耀。比如,买了个贵一点的东西秒发朋友圈,一刻不能耽搁;搭朋友的顺风车,一上车就要拿出手机自拍一下,传到社交平台;一有新款手机出来了就马上买,借钱也要买;平时喜欢买一堆档次高但对自己没用的东西,摆拍起来发到网上,或者邀请朋友到家聚会时,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东西布置到朋友能一眼看到的地方。他们将自己装扮成高等人,超级虚荣和骄傲。

这些举动都是和炫耀朋友的行为一同出现的。采访中我发现,在靠朋友赢面子的人中,有78%的人同时有喜欢炫耀式购物的习惯。他们的朋友圈大部分内容都与此有关,还会在出入高端场所时用互联网进行定位,让自己的朋友看见。当然,他们也会频频发布自己与某明星或刚认识的其他知名人士的合照——虽然对方根本不知道他是谁——在照片下写上几百字的感慨。

所有的行为都在表述内心的一句话:我和你们不一样。

2.虚荣心正让社交失去原有的快乐

“你的朋友很多,但是快乐吗?”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是沉默的,他们不知如何回答。孟先生在交流中极力回避“快乐”这个词语,他提到最多的是“成就感”——交朋友,特别是交高层次的朋友让他富有成就感。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因为在梳理孟先生的社交圈时,我发现,他似乎同时在两种不同的圈子里游走,拥有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可能产生交集的社交圈。

第一个圈子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圈,有亲人、同事和大部分朋友。这个圈子我们都熟悉,人们多数是工薪阶层,年收入在7万到20万之间,有人混得差一点,有人混得好一点。但没关系,大家都是一个阶层的,差距并不大,平时的交流也比较频繁。

第二个圈子是他的“娱乐圈”,主要集中于周末的社交俱乐部,在打高尔夫球、骑马等娱乐活动中,他认识了一些人。这些人有企业家、大学教授、文化名人及其他成功人士。他们是上流社会的成员,是富人阶层,年收入均不低于一百万。孟先生努力维系着和他们的“一面之缘”,一起打球、拍照、聊天,并留下视频和文字记录。

可见,第一个圈子是孟先生的根据地。这是他终生都难以离开的根本,有他最亲近的人,但他却把三分之二的社交资源投入到了第二个圈子中,不计成本地拼命结交那些其实并不在乎他的高端人士,来满足自己无法遏止的虚荣心。亲朋好友都高看他一眼,觉得他很有本事:“你看,小孟认识那么多大人物。”他总是得意地一笑,内心无比地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但失去了交友的快乐。他和这些朋友没有真诚的交流,但又害怕失去他们。社交在他身上变成了一张越勒越紧的大网,每天都制造着令人窒息的压力。就像一位借钱不成又贷款去买苹果手机的学生描述的心情:“这个东西并不是我一定要有的,我知道。但我必须买,否则别人会瞧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