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25

第25章 精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2)

在生活中,如果你总是避免不了遭遇到“垃圾人”,一定要学会主动地拒绝他们。比如,你发现对方开始喋喋不休,不停地抱怨,你尽到朋友的义务对他进行了安慰,但他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你就别再当一名被动的倾听者——主动地切换话题,打断他继续说下去的意图。你可以谈论一个彼此都了解的轻松的话题,迅速地改善之前的不良情绪。这个方法通常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阻截了坏情绪传染的同时,也将朋友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除非是那些“太过自我”的人。一般情况下,当你转移话题时,对方就能意识到问题之所在,你对他所说的事情失去了兴趣,他会自然而然地加入到新话题的讨论中。如果你的这位朋友不幸是那种只管自己痛快、不顾他人死活的家伙,依旧向你倾倒情绪垃圾,那么不要再害怕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直接找借口离开。

◎不要“病急乱投医”:学会承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人际关系学家罗泽说:“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男人的香烟,女人的零食。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充实和更有乐趣,人生会更完美。但是没有它们,生活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的变化。”罗泽要表达的意思是:社交对人生当然很重要,但并非不可缺少,尤其是那种知音式的好朋友,我们必须宁缺勿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害怕孤独,就盲目地结交朋友,还不加分辨地误认为一些人就是自己的知音。

罗泽讲到了一个发生在他的邻居家的真实的故事。邻居刚刚从外地搬过来,有一个女儿叫安娜,也跟随父母来到本地上高中。安娜很内向,性格有一点孤僻,又是转校过来,一直到下半学期时,仍旧没有在新学校交到一个新朋友。与此同时,安娜的行为也有些不正常,她每天按时上学和放学,但放学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到房间里上网,很少跟父母交流。

由于安娜的性格一向如此,父母并没觉得有什么异常,他们认为女儿可能就是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跟人交往,在鼓励了多次之后也就不再多说了。直到警察打来电话的那天晚上,他们还不敢相信一向乖巧的女儿竟然跟外面街道上的“不良分子”有所来往。

安娜从社交平台上加进了一个群组,当初她就是被“孤独会上瘾”这个名字吸引进去的。进入这个群组的每个人都要“坦诚”自己的年龄、所在的城市、性格、职业等所有的个人信息,然后就会有一群早就加入的人欢迎他们这些新人。起初,大家分享的都是性格、人际关系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人说自己患有孤独症,身边基本没有朋友,自己也融入不了社会的群体生活等。他们都渴望自己能交到一位知音。

对此,安娜感同身受,慢慢地也敞开了心扉,并且和几个聊得不错的群友成了朋友。他们就住在附近的街道。在这之后,几个人就开始约安娜见面,并且教唆她逃学。一开始,安娜感觉很为难,这不是她想干的事情。她虽然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交不到好朋友,但她仍然是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但是,她同时又把这些人当作自己的朋友,甚至是知音,心中十分矛盾。这些人不断地给她洗脑,告诉她说:“年轻就要疯狂。”“没逃过学的人生会有遗憾。”“走吧,我们带你去寻找真正的自由!”慢慢地,安娜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她开始认同他们的观点,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太“卑微”了,因此需要疯狂一把。

她在网络上结交的这些所谓的知音,其实都是一些中途辍学的年轻人。辍学之后,他们都没有什么正经的工作,整日泡在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经常在街头流窜和寻衅滋事,其中两名男孩还进过警局。安娜跟他们开启了“疯狂的人生”之后,偷偷地文了身,并且学会了撒谎逃学,她常常以身体不舒服要去看校医的理由翻墙出去和朋友见面。不过她的运气比较“好”,事情一直没有败露。这次,当地警察给她的父母打电话,是因为她涉嫌盗窃被发现。

前不久,安娜逃学和朋友们去玩,他们到一家便利店购买饮料,付款的时候发现店内只有一名年龄较大的女性员工。她的两个朋友顿时起了歹心。在付了饮料钱之后,他们让安娜在门外等着,然后从店内偷了很多东西出来。他们一边匆忙地奔跑,一边催促她赶紧叫一辆出租车。安娜当时脑子一蒙,完全听从了他们的指示。当天晚上,便利店的人报警。安娜以为自己与此事无关,但她的两个朋友一口咬定她是在外面望风的,安娜百口莫辩,成为这桩盗窃案的“帮凶”。

在后来的问询中,警察问安娜为何要和社会上那些来路不明的陌生人交往。她回答说,是因为自己在学校没有好朋友,她感觉内心特别孤独,这几个人和她聊得来,让她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她觉得自己一定要抓住机会和他们成为朋友,否则她的人生就太可怜了。

生活中有很多和安娜一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交到朋友而倍感孤独,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网络上,他们轻易地相信别人,结果病急乱投医,变得盲目而愚蠢——有人和自己多聊了几句,他便以为对方就是自己的朋友了。

殊不知,就算是熟人也会在我们面前刻意地伪装,闭口不谈他们自己真正的缺点,何况是陌生人?在网络世界中,人们都会伪装,他们只会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并把某些包装出来的优点不断放大,而“恶”的那一面却深深地隐藏起来。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交到的朋友是一个优秀或者完美的人,奋不顾身地想要成为对方的好友,并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知音。

不要因为孤独而去结交朋友,要在孤独中提升自己对友情的认识年轻时,有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他们这种内心的冲动的感觉是非常盲目和感性的,除了对方自己展现出来的,你从未真正地了解对方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交往的都是什么人。就像安娜,她以为自己的朋友愿意承认某些缺点(辍学、社交恐惧症等)就是“坦诚”的表现,结果他们“道德缺失”的最大缺点在一开始却并未暴露出来,欺骗了她的眼睛和感情。

现在,很多成年人也在犯下和安娜一样的错误,他们由于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孤独,就开始盲目地结交朋友,打发空虚的时间,根本不在意自己所交朋友的质量,有的人甚至因为寂寞而过度地滥交朋友。这种盲目的交友行为并不能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帮助,只会让他们更加孤独。

所以,不要再因为内心的孤独就去轻易地结交朋友。孤独感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解除的,有朋友相伴时,你的感觉会好一点,但等这个人离开后,你还是会陷入到过去的情绪中。没有谁可以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只能是一个人去面对。只有使自己变得强大和坚韧,承受没有知己和朋友的痛苦,我们才能塑造一个坚强的、理性的和智慧的“自我”。

就算知音难觅,也不要轻易放弃原则

也许你已经有了很多的朋友,但他们都不是知音。知音是什么?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知己,他是一个从心灵层面理解你和支持你的人,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和他分享、共同承担而不用担心他会怎么看待你的人。

现实中,一个知音式的朋友未必就在你的身边,他/她可能在另外的一座城市,你们甚至不经常联系。就像杭州的陈老和我的关系。但只要遇到生活中的疑难杂症,你不好意思对朋友诉说的时候,他总是你第一个想起来的人。知音总是能不负所托,给我们开出最好的处方。

相较于其他关系,知音对于两个人的精神契合度要求更高,是那种只需要我们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立刻就能会意的关系。这对两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层次、认知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一方未能达到另一方的标准,两个人就很难成为知音。这意味着要寻找一个知音是非常困难的,但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轻易地放弃社交的原则。降低标准盲目结交,只会让我们更难寻找到可以在心灵层面交流的朋友。

◎精简社交: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积极节制的社交

从十几年前智能手机诞生并且与互联网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度社交”开始成为一个普遍困扰人们的问题。有的人对其视而不见,任由“失控的社交”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也有的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节制自己的社交。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尽管尝试摆脱这些社交过度的麻烦,却很少能找到对自己切实有效的方法。

在北京工作的李凯今年年初时为自己做了一份控制社交的计划,他决定除了必要的工作邀约以外,不再参加任何吃喝玩乐性质的私人应酬。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前几次非常痛苦的“拒邀”之后,朋友们开始意识到李凯可能是“认真的”,便自觉地不再邀请他,任何活动都不会通知他,电话、短信、微信等一切社交方式都在他的世界中销声匿迹了。过了一阵子,李凯又出现了“社交脱敏症”:“现在,我下班以后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