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24

第24章 精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1)

只有优秀的人,才能拥有有效的社交资源。

回避“无效社交”,注重自身的质量,独善其身是美德。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

◎随时保持自信:你不需要以别人的名义抬高自己

我前不久在国内认识了一个人,他平时看上去就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他看谁都是一副“你算什么”的态度,在说话时总喜欢用下面这个句式:“你认识某某某吗?我跟他特熟,他是我朋友。”在炫耀自己新买的手表时,他会说:“好看吗?某某牌子的,某明星同款!”去应酬客户,他一定要与对方拍一张合照发到朋友圈,下面写上:“某公司老总,合作愉快。”总而言之,不管说什么做什么,他一定都要联系上一个比自己档次更高的人炫耀一番,以显示自己的品位高、人际关系广,告诉大家:我特别受人欢迎。

实际上,他的生活并不像自己在社交平台展示出来的那样幸福,他是天津一家小公司的部门经理,手底下管着七八名员工,每月的薪水不算太高。虽然开着一辆宝马车,但还与别人合租房子,宝马车也是他借钱买的。他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样子,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生活的窘迫。他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刻意地夸大某些事情。说到底,这是用自负掩饰自卑,是对于自己的严重的不自信,因此他要在社交中依靠别人的名义来抬高自己的价值。

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不自信的表现,它们会成为你在社交过程中的巨大阻碍,让你无法客观地自我看待,要么将自己看得太轻,要么太过高估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社交感到恐惧,他们信心不足,觉得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别人一定看不起我!”于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感到自卑。他们不喜欢进入公共场所,也不爱参加聚会,凡是人多的地方,一定会找理由拒绝。

彭女士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长相不好看,她平时特别不喜欢出门,只要出门就会戴上墨镜。她最害怕的是与别人进行眼神接触,墨镜就是她的一道安全屏障。躲在黑色的镜片后面,她有足够的理由安慰自己:“这样人们就看不到我的眼神了,他们就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有时在路上遇到熟人,她也会故意地把眼神瞥向别处,假装没有看到对方,以此来躲避“打招呼”的环节。在做出这样的举动时,彭女士心中会想:“反正我戴着墨镜,他们即使看到我没有与之打招呼,也不会责怪我。因为我戴着墨镜嘛,视线不太好。”

在躲避社交的麻烦时,很多不自信的人都有这样的举动——不去看对方,假装视而不见。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一次两次,别人可能会认为你真的没有看见,但你总是这样,就会给人们留下没礼貌和高傲等负面的印象。

对社交充满恐惧的人,由于缺乏自信心,他们对外界的反应常常过于敏感,所以会错误地揣测别人的行为和态度。其实对方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他自己先入为主,在大脑中形成了消极的看法——他总觉得别人对他有看法。有了这样的念头,与人交往的时候,他就会刻意地观察和想象人们的言行举止,来印证他自己的这种想法。

小夏不太会打扮,衣着很朴素,她总感觉自己很寒酸。有一次跟朋友聚会,小夏和几个朋友一起坐在咖啡馆的中间位置,这个特别显眼的位置让她感到十分局促。刚坐下没多久,她发现不远处坐着两位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子,欢声笑语之间,她们忽然向她这边瞟了一眼,接着两个人便掩嘴笑了起来。小夏立刻低下头来,感觉自己脸颊滚烫:“她们一定觉得我穿得太土,正在嘲笑我!”想到这里,小夏的头压得更低了,甚至委屈地流起了眼泪。朋友发现小夏的情绪不对,立刻关心地问她怎么回事。她只好掩饰说:“我突然肚子疼,你们玩吧,我先回去了。”

气氛很好的一次朋友相聚,就因为小夏的敏感和多疑而不欢而散。事实上,那两位年轻女子只是在讨论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眼神不经意地落在了小夏这边片刻而已。她们根本就没有谈论她,甚至都没注意到她。

像小夏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引发信心方面的恶性循环:她认为自己衣着寒酸,别人就一定会对她评头论足,并且说的肯定不是好话。她在一切公共场合都会非常敏感,尤其会特别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人们随便的一个小动作她都会觉得是在嘲讽自己。这种心态会引发严重的社交焦虑,令她自己更加不安,社交行动也更加不自信。焦虑感会引发她的自卫行为,比如低头、掩面、遮挡等,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窘态。但这些下意识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反而显得更奇怪,本来没注意到她,现在他们心里可能就会想:“这个人太怪了!”

一旦捕捉到别人看自己时的表情,则会坐实她自己的想法:“他们就是在谈论我,说我的衣服太土,不然为什么是那副表情?”以上这一切都只能更加令小夏认定自己“很土”,因此她会更加恐惧社交。

小夏的自卑令她总是轻视自己,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即使是自己有能力胜任的工作,她也不敢轻易尝试。在这种状态中,她开始憎恨自己——憎恨自己的不完美,但又对此无能为力,这就让她变得无比地沮丧,也越来越自卑。

她应该换一种眼光重新打量自己,同时也要换一种心态对待别人的眼光与评价。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问题是你自己可以客观地审视自我吗?别人的评价再高,那也只是他们的一己之见,你自己怎么想的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片段展示在朋友圈中。一开始,大家都只是发一些日常的生活状态,和朋友互相分享生活的快乐。但是慢慢地,朋友圈已经沦为了人们争相炫耀的平台,人们开始发游艇、发豪车、发名牌包、发游泳池、发自己与各大名人的照片……一时之间,你如果没有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都不好意思更新自己的朋友圈。

有位女性充满嘲弄地说:“看到别人发的法国大餐,我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炒的醋熘土豆丝发出来了。”

“别人的朋友圈每天都在狂欢,我的朋友圈每天都在加班,和他们比起来,我过得灰头土脸。”这是很多人对于朋友圈的真实感悟。对比一下别人的生活,觉得自己没有一点存在感,生活过得好像一点都不幸福。到了这种程度,充满“炫耀”意味的朋友圈已经失去了“交流与分享”的初衷,而是沦为了大家相互攀比的场所。

令人遗憾的是,“虚荣社交”让人倍感疲倦,但愿意从这种虚荣氛围中撤退出来的人却很少。如果不去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快乐,就好像快乐没有得到加倍一样。但在本质上,这也是缺乏社交信心的一种表现。

有一位学员对我说,他会在睡觉前去朋友圈发一些内容,通常是他白天拍的风景照或者在外就餐的照片,再加一段吸引人的文字。之所以选择在睡前发,是因为早晨一睁眼打开朋友圈时,他就能看到很多人给他点赞、留言。如果白天就发出去,他会不停地刷新,看有没有人给他点赞,有没有人评论。如果过了十分钟还没有人关注,他就会感到很失落、很郁闷、很焦躁——他会有一种自己不受欢迎并且被朋友圈遗弃的消极情绪。

在社交网络中,很多人都存在“点赞焦虑”,似乎得到的“赞”越多,就越能证明自己受欢迎;得到的“赞”少,就说明了这个人人缘不好。因此很多人为了博眼球,发一些虚假的或者出格的内容,只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这些都是缺乏社交自信的表现。这种没有自信的表现,背后隐藏的是最普通的社交焦虑,他们喜欢高估问题的严重性,低估自己对于世界的适应能力,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告别“情绪社交”:别再被他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学员梅丽莎对我说,她是一个对情绪特别敏感的人,经常被别人的坏情绪牵着鼻子走。比如她自己的身边有一个朋友,压力非常大,每天家长里短的各种问题。每次遇到问题之后,都要跑过来向她宣泄。她每次都和朋友同仇敌忾,朋友生气她也生气,朋友哭她就跟着哭,到最后朋友没事儿了,她却久久地义愤填膺而不能自拔。有时朋友情绪低落,对身边的人不理不睬,她也会莫名其妙地受到对方的情绪影响,自己跟着生了一肚子的闷气,却还不知道为什么。

“为了安慰她,我常常会愚蠢地‘牺牲’自己的一些小秘密来换取她的同理心,让她形成一种‘原来她过得也不怎么样’的心情,这样尽快地把她自己,还有我,都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但每次这样做之后,我都非常后悔,因为一旦我们俩发生矛盾或者争吵,我的这些秘密就会成为她攻击我的工具,这真是让人沮丧。有时我会下决心不再理她,就算她不高兴也装作不关心,这样她就没办法再影响我。但我太小瞧自己的同情心了,为了维持友谊,我根本做不到对她置之不理,每次都被她可怜的眼泪‘欺骗’,结果自己又陷入到糟糕的情绪中好几天。是我有心理问题吗?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抵制别人的不良情绪?”她对此感到非常抓狂。

梅丽莎的问题很普遍,仅最近一年,我和我的同事便接到了几百份的同类型的咨询。被别人的情绪牵着走,其实不是一个人单向的问题,而是双向的:有人向你传递负能量,你的抵御能力又低,所以你才会受到影响。对于诉说的人来讲,你是一个好听众,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垃圾桶,对方尽可以把自己的所有情绪垃圾都倒给你,负能量转移过来,他自己就轻松了,而你却成了这种坏情绪的承接者。

梅丽莎的朋友,就是我们在本书的一开始讲到的“垃圾人”,他们本身就被各种“生活垃圾”缠身,全身心的负能量。一碰到梅丽莎,他们恰好找到了一个垃圾桶,当然会尽情地倾倒。“垃圾人”就像病毒一样,有着强大的传染力,你即使天生是一个乐天派,也架不住每天在那种环境之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攻击”,久而久之,你的生活就会像垃圾人那样充满了情绪的雾霾。

如何抵抗别人传染给你的不良情绪?

首先,学会抵制这些“垃圾人”。当对方企图向你投掷情绪垃圾的时候,立刻转身躲开,而不是迎合上去承担你的“朋友义务”。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讲的是一对小情侣在餐厅吃饭,旁边一群喝醉的人对着这位漂亮的女孩吹口哨,进行语音骚扰。男朋友不予理会,对女朋友说:“反正我们已经吃完了,赶紧走吧!”他的女朋友却很气不过,抱怨道:“你也太怂了,是不是男人?”男朋友解释说,“都是一群喝醉了的人,犯不上跟他们计较。”结果女朋友怒气冲天,骂完了自己的男友,又去骂那群醉汉,双方厮打起来,她的男朋友被捅了三刀,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女孩像她的男友一样,不去理会那群醉汉,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但女孩却选择去迎合那些人的坏情绪,自己主动地被传染,结果自己也成为一个释放坏情绪的“垃圾人”,酿成了悲剧。

在“情绪社交”中,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路怒症”。在交通阻塞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把开车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焦虑一起发泄出来,汇合成一股愤怒的情绪,然后发作到无辜的路人身上或者同车的朋友身上,有的是做一些粗鄙的动作或者破口大骂,有的则会造成危险驾驶,故意伤害同行的其他车辆。如果恰巧有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接住了他们倾倒的情绪垃圾,一场交通事故就出现了。

有一次,我和朋友驱车前去参加一次商业峰会,结果在路上遇到了严重的红绿灯故障,致使整个十字路口都发生了堵车。在恢复通行时,我们的车子行驶在一条正确的车道上,后面有辆车突然斜插上来,眼看就要与我们的车发生擦碰,我立即踩下急刹车,躲过了这一劫。结果,那辆车的司机丝毫没有歉意,而且还从车窗里伸出头来对着我们大喊大叫。朋友很生气,他对我说:“那个家伙差点害死我们,还差点毁掉了车子,你怎么一点不动怒?”我说:“碰到这样的人,生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事态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他们巴不得找一个人生气,这样他们内心的坏情绪就有地方发泄了。如果我们追上去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最后我们就被传染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因此,遇到这种事情时,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要理会。”

对于情绪的垃圾人,我们不需要回应他们,只要报之以微笑,转身离开就可以了。因为你越理他们就越麻烦,后果经常超出我们的控制,这既影响了好心情,又浪费了美好的一天,到头来损失的是自己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