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他们将八只幼猴分成两组,由两只人工制作的代理母猴喂养。其中一只母猴是用光滑的木头做的,并用柔软的海绵和毛织品把木头裹起来,再在木头母猴的胸前挂上一只奶瓶,还在木头母猴的体内安装了一个供暖的灯泡。另一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上与木头母猴基本相同,胸前同时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也能提供温暖的热量。这两种人工制作的母猴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触感不太一样。
实验者把这两种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
起初,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人工母猴都有接触,但是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尽管两只母猴都提供奶,但是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毛茸茸的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绒毛母猴这里。
当一只发条玩具熊在旁边“咚咚”地打鼓时,害怕的小猴会选择紧紧抱住绒毛母猴以寻求安慰和保护,而不是铁丝母猴。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无论是哪一只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毛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还有一次,哈罗把幼猴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放了积木等一些新玩具。如果有绒毛母猴在场,小猴子们会把“她”当作安全的来源,会喜欢出去探索和摆弄各种玩具,然后时不时回到母猴的怀里,接着又继续出去玩。然而,如果只有铁丝母猴在场,它们就会对陌生环境充满了恐惧,它们哭叫,缩成一团,焦虑不安,根本不会去玩玩具,探索外面的世界。
除此之外,哈罗还发现,铁丝母猴喂养的小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猴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人类对于情感安慰的需求与这些幼猴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人类对于安慰感的需求更大,而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爱,我们互相产生了关联。
人们需要独处,但也需要爱,这是我们与外界产生情感联系的一条纽带。没有人可以不需要任何人的爱而幸福地活着。有了爱,我们才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支持,才会产生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幸福感。
汤姆·奥克斯曼博士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证明爱的力量不仅能让人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持,还与我们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的实验对象为一群做过心脏病手术的病人。在6个月的恢复的过程中,奥克斯曼博士发现:那些恢复较好、能够存活下来的人,通常都与他人有着规律的、有意义的爱的连接,并且他们相信,自己可以从某些宗教信仰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在这类人群中,术后的死亡率仅为3%。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孤僻的、少有人探望且不相信宗教信仰可以带来力量的人。他们的恢复过程非常慢,而且术后死亡率达到了21%。由此可见,爱的关联对人的身体支持与精神支持同样重大。
我在课堂上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在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食物中间做出选择,二者只能选其一,你会怎么选?”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他们宁可跟两个好朋友去吃地摊食物,也不要一个人待着吃新鲜蔬菜、豆制品和无公害水果。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做到健康和独立,而爱的给予却让我们变得强大。可以想一下,当你遇到挫折时,一个人躲在墙脚默默地流泪和听取亲人、好友的安慰,哪一个能够让你产生应对困难的力量?
很显然,独处对我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而不是人生的追求。独处是为了认清自我,并且体会到爱的可贵,然后制定更有效的社交战略,结交真正的朋友。一个人的大餐可能吃着吃着就会令你倍感凄凉,而朋友和家人爱的支持却能给你无穷大的自信,让我们不害怕挫折,并且敢于担当。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不用担心自己一无所有,因为你的背后有亲人和朋友的身影。可以说,正是“爱”的力量为我们解除了人生的后顾之忧。我们学会和适应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去体验、回味和释放“爱”的力量。
从“一个人的消遣”中获得生活的幸福感
在人际关系课题的相关研究过程中,经常有人问我:“你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都做些什么?你会合理地利用每一分钟充实自己吗?”
我想,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人们把“时间”看得太紧张了。为什么一定要开发每一分钟?为什么不能在某段时间内什么都不做?我在工作之余并不像“时间狂人”那样,把每一分钟的规划都列进自己的计划列表严格地执行。相反地,我会有意地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来消遣:比如阅读小说、浇花、静思、打坐、午休、散步、看电影……时间一旦被严格地划分,就会带上非常浓重的功利的色彩。生活毕竟是要有一点乐趣的,你如果总是绷着神经,怎么能感觉快乐?
其实,最能提升我们幸福感的,恰恰是那些看上去没有回报和没有意义的事情,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那些能让你感觉到温暖的,是不是常常都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比如社区保安的一声问好、快递员的一个微笑、地铁上的一次让座、旅途中的一句“举手之劳”……
人们做这些事情没有任何目的,也不图任何的回报,却让我们感觉快乐,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善良、友好和幸福的感觉。因此,不要总是马不停蹄地狂奔和奋斗,要让自己的生活中增加一些兴趣和爱好,学会偷一偷懒,经常做一点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你的生活会更加有趣。
正如你学画画不一定是为了成为一名画家,学习摄影也不是为了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在社交平台写下自己的感想也不是为了成为一名作家——这些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么做让自己感觉到快乐,特别是自由支配时间、享受生活的快乐。当然了,如果你能够在这些领域学有所成的话,这种兴趣的发展还会令你品尝到成就感的喜悦。
我在洛杉矶有一位喜欢画画的朋友,他几乎将所有独处的时间都用来画画。在解释自己学画画的动机时,他说:“学了画画之后,你每次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体验。怎么说?你内心中每次体会到的都不一样,你会看到这幅画的色彩、构图、虚实关系,甚至是画作里蕴藏的心情和故事,它们和昨天、前天时都有区别,这就是生活。”通过这种爱好,他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在独处中定位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就是说,本书中主张的“学会独处”,强调的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在孤独中去体会“爱”,讲的是提升与他人的关系;在独处中一个人消遣,则是讲到了我们与生活的关系。一个人经常用某种消遣的方式来愉悦自己,他的身心反而会更健康。这非常符合古人讲到的“无为而治”,意思就是放下一些控制,同时放下一些“目的性”,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有所作为。
比如,我们可以用打坐的方式制造独处的机会和时间,找一个安静而且不会有人打扰的地方,坐下后闭上眼睛,沉下心来,不要胡思乱想。在打坐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反省自己最近做过的事情、犯下的错误,然后思考自己的现状有什么不足。切记,不能空想或者应付,要用一种想清楚便付诸行动的坚定心态。
在这种安静、庄重的独处中,重新定位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调整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修正内心的思考方式。长时间坚持下来,一个人就能做到“独处、爱和消遣”。那么,他的生活一定是顺着自己的生命节奏,与生活本身共舞,他将会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绽放出绚烂的“自丰富”和“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