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21

第21章 学会独处:正是孤独让你更出众(2)

那些恐惧孤独的人,真正言出必行的人有几个?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夸大了自己的忍耐力、意志力、执行力,最终还是败给了“无法忍受孤独”的心态,结果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别人对他的评价呈现出一条先扬后抑的抛物线。

在漫长的奋斗和通往优秀境界的道路上,你总会感觉到“我太孤独了”,然后渴望社交,并沉浸于过度的社交中。因为没有人看到你的优秀,也没有人给你义无反顾的支持。这是一条充满考验和淘汰的道路,如果你选择了退却,选择像大多数人那样变得庸碌和喧嚣,就是在向浮躁的内心投降,也就彻底远离了“优秀”;只有主动选择与孤独为伴的人,才能在未来变得更加优秀。

请记住,任何伟大的创造力都是在必要的孤独心境中产生的。你不甘于寂寞,只能说明你还没有下定决心。当你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为了什么而奋斗时,由此承受的所有的痛苦都会变成一道又一道检验你的意志力的关卡——你将不再退缩,并且充满向前的勇气。每冲过一关,你都会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时,你又怎会讨厌孤独?

◎逐渐擅长独处:暂时远离朋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上海的L小姐终于要结婚了,在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催促下,她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自从在亲朋好友中公布了这条喜讯,她每天都能收到各种“关怀”的咨询:

“你得赶紧去拍婚纱照呀!”

“婚礼准备在哪儿办?西式的还是中式的?”

“挑婚纱了吗?”

“酒店订好了吗?”

“你要请多少人?请柬设计好了吗?”

其实,L小姐还没有想那么多,距离婚期尚有四五个月,这些事情并不着急。她在不堪“被催婚”烦扰的情况下才下定决心一结了之,本想着公布婚讯就能脱离家人和朋友的穷追猛打,没想到日子却过得更加苦恼。

“没有人问过我快不快乐,相反都在给我增加压力,就像过问必须完成的功课一样,你别想偷懒,否则他们会用诸多理由说服你、恐吓你、威胁你,直到你举手投降,交上作业。”L小姐无奈地说。

L小姐的男朋友是通过一次相亲认识的,父母急切地想看到女儿出嫁,隔三岔五就给她介绍男朋友。由于一直不成功,父母沉不住气了,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上海来盯着L小姐找对象。

“他们发动了七大姑八大姨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每个人说的话都差不多,像是‘女孩子年纪大了就只能等着别人挑了’‘女人最重要的是家庭,不是事业’‘结婚晚了生孩子很危险的’……好像我是销售不出去的打折品,如果有一个好主顾看上我,就得上赶着谢天谢地了。后来我实在是受够了,心累了,又相了一次亲之后,决定了现在的男朋友。父母欣慰得不得了,生怕我变了卦,一个月之后就挑好了结婚日子。”L小姐一脸的苦涩,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她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相同的经历,禁不住家人日复一日的念叨,干脆趁早投降解脱。

L小姐说:“在朋友圈中,我算是结婚比较晚的,父母看到别人家都抱上孙子了,他们也很着急,这我能够理解。但我不赞成他们那种看起来慎重、实则非常草率的态度,他们只关注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收入学历、相貌年龄是否匹配,却对于深层次的性格、脾气等是否相投表示出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总会告诉你:‘两个人在一起时间久了,脾气就磨合好了,哪有一辈子不吵架的人,我和你爸就是这么过来的。’你看,你根本没法反驳他们。

“最可怕的是,曾经是同一战线上的朋友,婚后突然也转变了战壕,他们会用和父母一模一样的态度说服你,完全不给我独自决定的空间,也不管我内心是怎么想的。当我反问他们:‘你婚后过得快乐吗?’他们则会绕着弯子避开这个话题,然后用一种‘和谁过都是一样的’‘反正婚姻就是坟墓’‘结婚就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的逻辑来给你洗脑,为的就是让你和变得他们一样。没有人关心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我到了这个年纪就该结婚,不结婚就是犯罪。以至于到后来,亲人圈和朋友圈对我一片声讨,我都差点放弃自己了。”

L小姐在公布婚讯后一个月辞了职,她从旅游俱乐部找了一支队伍,决定背上行李去西藏远游。不为别的,她只想逃离现在的环境,找一个没有朋友、没有家人的地方彻底清静一下,享受一段独处的时光,真正地一个人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未来的路到底要怎么走等重大问题。

像L小姐这样的情况,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在遇到困扰时,我们本能地选择从朋友那里寻求建议,以为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和认同,自己就不会显得太过孤独。但大环境使然,能够真正跳出那些狭小格局的人很少。你千挑万选的救兵,很有可能已经被世俗的力量说服,他们最终给不了你需要的东西,还会让你对自己内心的想法产生质疑。他们的声音和意志会把你与内心的自我隔离开来,让你无法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此时你当然会感到很孤独,没有人听得到你内心的声音,或者说他们听到了也不以为意,也不会给予尊重。你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支撑,一个人来对抗一切。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缴械投降,只要变得和大家一样,成为他们那个阵线上的人,人们就不会再对你施加压力,而是将你视为志同道合的“同志”。

但行为上的妥协真的能带来内心的解脱吗?“上了贼船下不来”的顺服真能让人变得逆来顺受吗?如果真是这样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灵魂不自由的人,即便拥有无数的朋友,却仍然每日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孤独和不幸?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内心中完全真实的声音。如果习惯了依靠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去生活,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并且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还有的人本来拥有不错的生活,但他们喜欢仰望别人,意志受到自己熟人圈的左右。他们看到别人的生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精彩,就开始自我郁闷,处处挑剔自己生活的不幸,最终屈从于环境的压力来改变自己。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她毕业后选择和想要在大城市拼搏扎根的男朋友分手,回到家乡的小城镇找了一个公务员结了婚。她现在开了一家茶店,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守着父母,生活踏实和安逸。这正是她当年义无反顾地要回到家乡发展的初衷——追寻一份安定祥和的生活。然而,这种正确的选择并没有让她满足,她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受朋友的影响,她开始厌烦现在的宛如死水一般的生活了。

“我真羡慕朋友们的生活,每天都那么精彩,看到他们分享的旅游照片、聚会照片甚至是心情记录,我都感觉自己活在尘埃里。有时候,我也好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我好像又不能,我要看着茶店,还要照顾孩子、孝顺父母,老公要上班……就算要旅行,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有时候我感觉自己真的挺孤独,就像是白活了一场。”在邮件中,她对我抱怨。

想一下,这是多少人的真实写照?他们一边渴望安逸,一边却又羡慕别人生活的精彩纷呈。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攀比心理,特别是喜欢跟自己的朋友对照。如果朋友普遍过得不如自己,或者和自己差不多,他会觉得心安理得甚至扬扬得意;一旦朋友都比自己过得好,他的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有的是羡慕,有的是嫉妒,有的是自我贬低。就像我的这位大学同学,其实她自己过得已经非常幸福了,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受朋友的影响,她内心的原则发生了动摇。

我回复她说:“你只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精彩的一面,但这些人精彩的背后承受了多少压力你知道吗?他们在大城市生活,享受着大城市的条件,也承受着在大城市生存的辛苦:高额的生活成本、拥挤的人群、过度的竞争、被污染的空气、复杂的人际关系……小城市的生活虽然单调枯燥,却也有大城市不能相比的优势:生活成本低、人少、竞争压力小、空气好、人际关系简单,还有父母和其他亲人在身边,生病了也不用担心没人照顾。大城市确实有更多的高楼大厦,也有更多的风景,如果给你一次机会重新选择,你愿意为了那些浮华的东西放弃现在得到的这些平静吗?”

这位朋友最后的回答是否定的,她想通了。其实,让她从头再选一千次一万次,她还是会选择平静和安逸,因为“逃离竞争和压力”是她内心最本能的渴望,只不过这种念头藏在她的内心中,无法轻易地听到。至于她所说的“孤独感”,其实是由精神和物质上的不满足引起的心理落差——她不甘心现实,却又无法做出改变,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忽然感觉自己彻底迷失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时刻,他们长时间与他人一起生活,比如家人、朋友,没有足够的独处的时间,也很少经历一个人面对问题的时刻,未经过独立思考的锻炼。一旦有人、事、物触动到了他,内心对于生活的失落、未来的迷茫以及他心灵的孤寂就会突然涌上心头,并且逐渐地被放大。他会突然惊恐地发现,自己也许处于一种木偶的状态。这很正常,“寻找和体味孤独”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当你开始思考独处的人生意义的时候,恰恰说明你的自我意识觉醒了,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喊正要求你沉思和升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在虚幻的社交泡沫中迷失自我。

有的人逃避这种体验,一旦感觉孤独,他们就会有意地寻求物质、精神的刺激和喧嚣来遮掩自己的失落感。最常见的便是约上三五个好友,去KTV大声唱歌,喝得酩酊大醉,回家闷头睡一觉,醒来以后就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麻醉行为,放纵并不能阻止心灵的痛苦,这也并不是解决孤独感的好办法。一觉醒来后,心中的压力看似释放了,但对于生活的不满反而积压得更加多了。

从尝试独处,到享受独处

孤独是可耻的吗?只因为别人都是三五成群,自己却刻意隐藏?在一群人中假装快乐,那其实才是最大的孤独。与其用敷衍的态度在没有意义的社交中浪费时间,不如在独处中选择收获一份清静——后者对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在独处时你能更有效地思考,能倾听到内心的真实的声音,能和自己的灵魂进行长时间的深度交流,能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从而收敛心神,富有自知之明地看待这个世界。

因此有人说,一个人孤独得久了就会上瘾,正是因为孤独能够让人看穿很多事情,他会发现以前自己特别在意的其实根本就不重要,那些自己费尽心思悉心维护的社交关系、朋友和其他的联络人,都只是过眼云烟。没有什么比找到自我更重要。

学会独处的人,他们会从一开始的尝试独处,渐渐地变成享受独处,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能不受干扰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情地发挥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的内心世界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回答“我是谁”,并且感觉到真实的自由和丰富。虽然有些人恰好相反——独处会让他们感觉特别空虚,他们已经无法适应一个人的世界了。

独处不是孤僻,而是心无旁骛地倾听内心

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孤独和孤僻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人选择孤独,是因为他的性情,他对生活的选择,是提升社交质量后的必然选择。这样的人并不缺乏交际的能力,他只是不喜欢吵闹,不愿交太多的朋友,他喜欢安静和独处;那些孤僻的人则是因为不合群,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比较差,性格封闭或者有些自卑,他们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因此一个人躲藏起来。

从精神层次上来说,选择与孤独为伍的人通常内心都比较强大,他不需要委身于他人来证明自己。很多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善于独处的,和别人保持足够的物理和心理的距离,独处让他们思考畅通,心无旁骛,思想的创造力因此而增强;孤僻的人多少则是因为性格存在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所以刻意与一切事物保持距离,这是一种自卫的病态的心理表现。

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学会独处和独立思考非常必要。在生活中,我们与各式各样的陌生人沟通、交流,最后也许很快就成为朋友,但你能保证自己真的了解他们吗?独处就要学会拒绝,当人们邀请你加入他们去做一件你并不清楚、并不喜欢的事情时,你思考过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吗?

经常有人对我说:“高老师,碍于面子,我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成了他们无法独处、不能拥有独立人格的理由。因此,大批心灵孤独者的周末假期就被各种应酬占据了,他们自己身心疲惫,却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时候,这些人不是不好意思拒绝,而是潜意识中不想拒绝,因为一旦独处在家,想到朋友们都在吃喝玩乐,唯独缺少他一个人,他内心的孤独就会如落潮的孤岛一样,自我感觉十分“凄惨”。

我发现,擅长独处的人都是主动选择孤独的,他们热爱孤独,喜欢孑然独立,因此主动地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他们视自己的时间为珍宝,并对之善加利用。在一个人独处时,他们可以很好地倾听自己的真实需求,实现与内心的对话。这和很多人在一个人时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着截然的区别——独处不是发呆,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充分地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