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20

第20章 学会独处:正是孤独让你更出众(1)

享受孤独。适度脱离群体,学会和自己相处。

孤独是可贵的,在这样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这段时光怎样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在每天非常有限的自由的时空中,如果可以做到“自律”,有计划、有节制、自我激励,也就可以带来“效率”,成就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成就了你自己。

但凡那些才华横溢、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会享受和利用孤独的人,他们在孤独的时候积蓄能量,才能在不孤独的时候爆发和绽放。

◎正视庞大的人际需求:尝试“独立思考”和“理智思考”

对身处于繁忙与复杂的社会活动中的人们来说,人际交往是一个永久不变的需求。没有人可以完全不依赖别人而生活并且活得很好,我们大多数的生存活动都要靠与别人的交换和交流来实现。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激烈的竞争中,除了家人无理由的爱与帮助,大多时候,人们都更需要朋友的陪伴。我们是如此地渴望朋友,除了生存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功利的需求——通过社交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从中更大地获益。

社交的本质自然是功利的,社交的基础在于价值的交换,就像交换商品一样。这一点无可质疑。如果我有价值而你没有,那么你要拿什么来和我交换?我为什么要成为你的朋友?人们总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在社交活动中,我们想要获得什么,首先就要具备得到这些的价值,就像一个想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如果他本身不具备可交换的价值,那些显贵之人为什么要对他感兴趣,并且弯下腰来与其结交?

所以,当有些人被人际需求牵引着拼命地努力,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寻找可以让自己扶摇直上的“贵人”时,他有没有理智地思考过自己的真实水平?当他热衷于模仿少数成功者的经历时,有没有独立思考过那些人为什么能成功?成功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那些成功是个例还是具有代表意义?

不论你的目标多么远大,请相信,社交只是达成目标的一个小小工具而已,并不是向成功敞开的大门。从现在起,别再跟风思考,独立和理性地思考自己当前的社交策略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你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当开始慎重地审视这个问题时,你头脑中的理智就被激活了;当你跳出那些过于功利的社交方法,转而投身于思考社交的真正意义时,你就已经开始独立思考了,光明的前景正向你招手。

人脉不是万能的,学会独立思考

人们在宣讲一个道理时,喜欢附上诸多成功的案例来提高这个道理的说服力。因此,那些成功企业家、名人的事迹总被我们当成一种模板拿来在现实中参考。人人都深深地相信,自己只要像“他”那样行动,像“他”那样获取社交资源,就一定能迎来更大的成功。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恰恰相反,现实中我们发现读了更多的成功学的人更难以成功。他们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因为已经有模板给他做出了示范——他们变得教条主义,相信自己那样做也会失败,或者相信自己那样做也一定会成功。

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洗脑,人们总是会被少数成功的个例迷惑,从而轻易地得出一种谬以千里的结论。只要稍加思考一下就会明白——马云是成功人士,模仿他、崇拜他的人很多,但为什么学习了这么久,中国依旧只有一个马云?

成功不是模仿来的,人际关系也不是万能的,学会独立思考。我的观点是:“大部分的成功都是偶然,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学会脚踏实地,用自己独特的路线书写成功。就算是崇拜成功者,或者欣赏那些五花八门的人际关系理论,准备扩展自己的社交,也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要知道,成功者的故事不是让我们模仿的,而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总结和思考的基础,我们要从中总结出他们成功所具备的品质共性,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需求制订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案,再坚定地执行。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发现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人生缺乏目标,没有信仰,在生活和工作中得过且过,如同一个平庸的老人。也许有的人会说,我想要钱,很多的钱;或者说,我想要一座大房子、一辆豪车,拥有一家成功的企业……这些能够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人生目标,而是欲望。欲望和目标的区别在于,欲望在实现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欲望,而且永远不会满足;但一个伟大的目标完成了之后就会让我们产生足够的满足感,停下来也不会感觉空虚和失落。

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这不是一个深奥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这样问一问自己,既不需要读高深的书籍,也不用请教大师。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找一张纸,泡一杯茶,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写下来。不要怕太多,有多少就写多少,不要欺骗自己的内心。

对照自己写下的列表,一条条地问自己:“这一项完成后可以改变我的生活吗?会给我带来什么?我还会有别的欲望吗?”

这时你就会发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其实常以精神体验的方式存在,它并不具体,像一种幸福满足的感觉,它更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不是外物可以轻易动摇的。人人都想要的车子、房子并不能作为我们的人生目标,它们只是一些工具性、功利性的欲望,是漂浮于表面上的。真正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满足和幸福的,并不是房子、车子本身,而是房子带给我们的安定感、车子带来的便捷的出行体验。

假如你已经找出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发现自己最重视的是什么,你也就知道了哪些才是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对于这些价值的需求,你还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屏蔽掉那些外界浮躁的声音带来的干扰。而且,你还能为这些目标划分它们的优先秩序:哪些目标需要排在前面,哪些目标需要排在后面?

你能对此列出一个详细的清单,做出理性的判断。最后,再结合自身的情况——能力、兴趣、社交特点和朋友质量——做出一些贴近实际的计划。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发现和定位我们对于社交的需求,也不在于如何制订计划,而是怎样在海量的信息和社交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学会在一个人的状态中想清楚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成熟。

◎克服对孤独的恐惧:在孤独的“失落感”中体验未曾发觉的生活

谈到“孤独”这个词和它代表的意义,我相信每个人都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害怕一个人吃饭、不想一个人逛街、害怕自己待着、害怕没人陪……孤独并不是个别人的标签,而是人活下来就会相伴相随的一种人生体验。一个人哪怕混得再好,他的朋友再多,夜深人静时也会感觉到一丝油然而生的孤独,在繁华落幕时也会看到落寞,遇到困境时也会体味到世态炎凉。孤独感像我们的影子一样,驱逐不掉,挥之不去,来的时候不打招呼,常常令人措手不及。

孤独并不是毫无来由的,它是一种中性的情绪,是人类对生存下去的渴望,以及因为失掉安全感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当你一个人走在静悄悄的黑夜里时,尽管路灯闪烁,但你总担心身后有人尾随。如果此时有人和你并肩同行,你就感到安全很多,这是正常的情绪,是大脑的防御机制;面对工作中的激烈竞争,身边没有朋友,你就会深切体会到一种孤身奋战的残酷;假如有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我支持你”,那么你便感觉自己浑身都充满了积极的力量;当亲人渐渐离世时,那种孤零零地活在世上的体验也会愈发清晰;而如果你有了一个不离不弃的伴侣,这种孤独感就会相对得到抵消。说到底,孤独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私,也代表了我们对群体安全的渴望。一个人想要抓住的东西越多,他就会越恐惧孤独。

人们了解自己的孤独,害怕孤独,但有几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大多数人都在想尽办法逃离孤独的牢狱。他们宁可违心地加入群居的聒噪,也不要独守孤独带来的心灵的清静。尤其是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书籍和理论都在鼓励人们去大胆地社交,不择手段地构建人际关系,去团队制胜,群狼作战,但极少有观点让人去学会孤独,享受孤独。

没错,社交本就是一种功利的行动力的体现,但我们在强调功利的社交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学会一个人思考并提高自己抵御孤独的能力?

孤独会让你变得更优秀

人人都想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做到优秀的境界,受万人瞩目,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和愿意忍受到达优秀之前的机械、枯燥与一个人奋斗的孤独,因此这个世界优秀的人才会那么稀少。人们大多是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一边纵容自己享受当下的安逸,一边却又责怪环境给自己的成功机会少之又少,或者抱怨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强大。

事实上,任何成功都是在孤独甚至难以承受、无人援助的困窘之中产生的,你只看到了成功者在功成名就之后的“繁华傍身”与“名利双收”,却未看到他们在成功之前踽踽前行的孤独与坚定——一个人忍受着无人理解和关注的艰苦付出,才是使他们成功的最大的推动力。在普通人的眼里,很多成功者的故事都有离经叛道之嫌,但在成功者自己的心中,那些不落俗套的体验却是成功之路上必备的经验。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的教父级人物史蒂夫·乔布斯曾经非常叛逆,年轻时吸食大麻,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嬉皮士。他当时也信奉印度的佛教,为了去印度朝圣,才19岁的他就决定离开里德大学去找一份工作——只为了赚够去印度旅行的钱。后来,乔布斯去印度的村庄待了7个月,正是这次亲临其境的旅行彻底改变了他对于生活的认识。

尽管乔布斯并没有提及自己从这趟印度之旅中领悟到了什么,但是我们将他回来后做事的执着,对比之前的玩世不恭,就可以看到他至少在这趟旅行后变得坚定和沉静了许多。

孤独会让你学会独立思考

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孤独是一种多么重要的财富,但当一个人开始坦然地面对孤独、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外界和别人身上时,说明这个人终于开始真正地思考人生了,这也是走向成熟和成功的第一步。孤独会带来许多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同时也会带来另一种别有滋味的清醒的精神体验。

小陈在上海一所知名大学读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只“烤鸭”(不停地考试的人),目前还被家里逼着考研究生。他的生活十分枯燥,除了学习就是考试。到目前为止,他一个人看书考试的日子已经快一年了,社交活动十分稀少,但小陈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甚至对之非常享受。

“当一只‘烤鸭’是我自己的决定,为了将来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我只能多学习,在知识的储备上下一番功夫。比如,英语一直不是我的强项,几次考试失利都是英语拖了后腿。为了能静心学习,我咬了咬牙,狠心将手机关掉了一个月,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真是不适应,一个人待在宿舍里、图书馆里、自习室里,身边一点动静都没有,可手机就在旁边。虽然没有开机,但总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下。后来,我把手机扔到了看不见的地方,从不带在身上。渐渐地,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社交的生活成了我的日常生态,不再有朋友的聚会打扰,也没有父母的唠叨,自己的学习效率一下子便升了上去。回想起以前那种依赖网络社交生活的日子,现在才发现这么些年的光阴都被虚度了,我们根本没必要与朋友如此频繁地联络,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一大群人一起抱怨生活上,不如耐下心来多背几个单词,多读几篇文章,多了解一些未来用得到的知识。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十分寂寞,会让我想要和朋友聊几句,但后来发现真的聊起来了,却都在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聊完之后反而感觉更加孤独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与其花时间讨好别人,维持无效的社交,不如把时间用来充实自己,享受孤独带来的这段枯燥的时光,为将来做好准备。”

人们在感受到孤独的时候,会本能地想找个人陪伴,以便从孤独中彻底解脱出来。但别人的陪伴对自己只能起到一种短暂的麻痹效果,并不能解决心灵根源上的孤独。朋友相聚也许会带来一定意义上的愉悦,但是散场之后呢?你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来,继续和孤独搏斗。所以,不要单纯地用社交来解决内心的孤独感。学会一个人生活是成长的必修课,人人都要在某段时期经历。任何喧嚣都是短暂的,人生路上的大部分时间,你都需要一个人去走,也许眼下很艰难,但坚持走过去之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成长了许多。

有人说,忙碌是解决孤独的一剂良药,确实如此,如果你总感觉空虚,说明你并未真正地努力。要知道,每个优秀的人都要经历孤独的时光,机械的、重复的、枯燥的、无人诉说的阶段,没有人理解你到底在做什么,他们还会妄加指责。但这根本不重要。我们要做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理解,并且让别人做出评判?

现实中,人们在被人误解的时候多数会立刻解释自己、澄清自己,因此,独自消化压力变得十分困难——“如果我不告诉别人,他们一定会认为我一无所成”。所以你会看到,人们都喜欢把自己的伟大目标告诉别人。在目标尚处在计划的阶段,甚至仅仅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的时候,他们就到处宣扬自己准备做什么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因为说出去的话就是一个承诺。你如果做不到,就会给人留下“非常不靠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