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22338900000019

第19章 管理你的社交时间(4)

但这并没有对马尔顿起到任何安慰作用,他甚至感觉自己开始不受控制地心慌手颤,整个人都要瘫软在地。有的队员发现了马尔顿的情况很不对劲,立刻告诉了领队。出于对马尔顿健康状况的担忧,领队只好带着两名队员扶着马尔顿向之前的路撤退,等到了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手机有了信号,他们立刻拨打了野外急救电话。就这样,马尔顿的登山之旅就此结束了。

马尔顿的情况属于手机焦虑症中比较严重的,过度的社交必然导致这种情况。“手机无信号”所引发的压力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婚前恐惧症”和看牙医,让一个人达到了精神高度紧张的水平。

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轻度或中度的手机焦虑症,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根本不能忍受没有手机的生活。有的是工作原因需要随时保持通话畅通,但大多数人24小时不关机并没有工作上的原因,而仅仅是因为社交过度引发的焦虑——他们的大脑习惯于把所有的时间优先安排给社交,一旦电话关机,这种“优先性”就被打破,引发情绪和身体的消极反应。

塞勒尔曾经在一家酒吧做了一次随机调查,他采访了五六桌正在“和朋友相聚”的客人。不出意料的是,当他向他们走过去时,他们都在埋头看着手机,并没有人关注是否有人正在向他们走近。

来到这些人面前,塞勒尔直接表明了自己的采访意图,被采访者都坦言,玩手机早就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有时候手机揣在口袋里,也会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眼,即使没有人联系自己,网上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资讯,他们的头脑早就厌了,但习惯要求他们仍旧不停地看手机。这个年龄段集中在20~35岁,而年纪看上去大一点的,多数则会认认真真地坐在酒吧里喝上几杯,并不会在乎手机有没有信号。

“有时很无聊时,拿出手机看几眼,心中会踏实很多。”一位叫赛琳娜的年轻女孩说。另一个女孩接过话说:“我的iPhone都已经两年没关机了,上一次关机是强制的,因为出现了故障。”“你们不觉得面对面地交流更有趣吗?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有趣的话题,把时间还给现实生活……”塞勒尔问。几个年轻人顿时哄笑起来:“该聊的都在脸书上啦!见了面根本没什么好说的,还不如‘点赞’有趣。”

看,网络交流正在快速取代面对面沟通,这向我们释放了一个恐怖的信号:通信科技的日渐发达,使得交流更为便捷,但人与人的距离却正在变得更远。

与我们一起参与人际关系课题研究的心理医生德弗雷说:“焦虑是一方面原因,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空虚和无聊,是对时间的定义发生错误。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现实目标来集中精力,他就会依赖于用社交打发时间,以此填补生活和心灵的空虚。而手机恰好是一种不错的填充物……也可能说是最好的。”

另外一方面,德弗雷医生认为,缺乏独处能力也是“手机焦虑症”的重要诱因。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宅在家里,不愿意走出家门,更不想与别人长时间地交流,但是一个人独处又会感觉恐惧,因此手机是一个不错的陪伴品,同时解决了社交和孤独两个对立的问题。检查一下,你是否患了“手机焦虑症”?

○手机从来都不关手机,半夜有人打电话也会立刻接听;

○经常查看手机有无来电、短信和邮件,频繁刷新社交软件,别人的每一条动态都会阅读;

○总是担心手机电量不足,如果出门超过一小时,就会随身携带便携充电器;

○不论上厕所、洗澡还是游泳,都要随身携带手机,把它放到伸手可及的地方;

○手机习惯放在手边,经常抱着手机入睡;

○经常出现手机幻听,以为手机在响;

○无法集中精力半小时,每隔几分钟就想玩一下手机;

○如果出门发现忘带手机,不管走出去多远,都会返回去取,否则无法出门。

如果你满足其中两条,就说明你已经患上“手机焦虑症”了。

但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我们的时间对别人来说也并不宝贵,人们对占用我们的时间丝毫不感兴趣。有时你一天不登录社交软件,就会担心一堆人在找你,可是当你登录上去后,却发现一个找你的人都没有!结果,那种无限放大的担忧和焦虑就会变成失落和沮丧。

我曾经一度担心自己的手机余额不足,几乎每隔几天就要查询话费账单。后来,为了戒除这种症状,我强迫自己停机两天之后才去缴费。当然,这是一次试验。这两天内,我心乱如麻,坐立不安,觉得自己的手机一定被打爆了。一旦交足了话费,肯定有一帮人打电话来问我:“怎么找不到你?快急死我了。”到那时,我就可以心满意足地收获那种被人记挂、不可或缺的满足感。

结果恐怕大家都猜到了,手机交费以后的情形很尴尬,除了必要的工作联系,其他方面一个找我的人都没有,这对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不过我由此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位置:对人们来说,我根本没那么重要,别人不会围着我转,地球离了我也照样会转。

如果你也发现自己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缺乏独处能力,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戒掉手机瘾,让自己享受一些必要的独处时光,体验没人联系你的时间的真实和充实感。不过,独处不是指一个人百无聊赖地待着,而是要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比如深度思考和读书。有意义的独处能让人迅速地沉静下来,暂离世界的浮躁和喧哗,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体会生活。

管理你的社交时间

◎第六步:减少社交曝光,适度保持神秘感

我在北京的邻居周先生向我讲述了自己儿子的一件趣事。他的孩子小名叫作胖胖,很活泼,人缘特别好,胖胖对自己的社交状况也很自豪,经常跟老爸炫耀他的社交软件上有多少人,多少群组,自己在朋友中是多么地受欢迎。

今年暑假刚开始,胖胖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忽然决定退出所有的社交软件。周先生是后来听孩子汇报时才知道这件事的。他把除了爸爸妈妈和几位学校的老师以外的联络人全部从好友列表中删除了——其中包括他从小到大的所有的好朋友,同时也退出了所有的群聊。

“胖胖说,他一边删除的时候一边担心:明天我的电话会不会被打爆?会不会有很多人发短信询问怎么回事?好朋友发现我不在他们的QQ列表里了,会不会觉得我出了什么问题?他这样想着,既忐忑不安又有些激动,一想到明天醒来后的场景,他一个晚上都没睡好。”

做完这件事后,胖胖一直睡到了第二天早晨的十点钟,睁开眼睛的第一刻,他下意识地去摸手机,打开一看,什么动静也没有——没有人给他打电话,也没有人发短信。

他十分震惊,不死心地打开电脑登录社交软件,一切都和平时没什么两样,没有人重新申请加他为好友。胖胖安慰自己:“会不会是大家都还没起床,所以还没有发现我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了?”他决定再等等,也许到下午大家就发现了呢。结果这一等就是三天,胖胖吃不下睡不着,天天盯着手机和电脑发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他从社交软件中退出了,这三天中也没有任何人打电话找他聊天。

通过这件事,胖胖很受教育。他一直认为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特别重要,所有人都喜欢围着他转。但是现在,他发现是自己想得太多了,别人其实根本就不关注他。为此,他产生了一些错觉:“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我的好朋友。”像胖胖这个年龄的孩子,思想还很单纯,他无非想通过删除好友的行为来为自己营造神秘感,目的是引起他人更大的关注。他拥有数量庞大的社交好友,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当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以往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就像玻璃瓶掉到了地上,摔得粉碎。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挤压,因此特别难以接受。就像有些小孩会在吃饭的时候故意躲起来,看看家人能不能发现自己不见了一样,他们的目的就是引起别人的关注。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保持一定的神秘感都是必要的。但是与胖胖的目的相反,我们倡导的神秘感更多针对于自身内在的提高,减少社交曝光是为了优化自己的社交时间,提升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放大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营造神秘感也能增强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你的个人魅力。因为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对于自己接触不到的、看不透的东西,会本能地想要加以了解。当你为自己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神秘感时,别人会自发地被你吸引,从而主动地向你靠近。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本能地仰望那些著名人士的生活、喜欢关注他们任何的一些细微消息。

如何保持社交的距离,为自己营造一些神秘感?

1.在公众场合尽量少地或者不要透露自己的信息。

被人了解是一件好事儿,但如果过分地展示自己,就难免会使人兴趣索然,不再对你持久地感兴趣。要保持足够的神秘感,在别人打探你的消息时,就要学会“神秘”地表达。比如有人问你去哪儿,你可以不必直接告诉对方将要去的目的地,或者去做什么,而是优雅礼貌地说:“我一会儿就回来。”这不仅是一种社交技巧,而且代表了低调和内敛的态度。

2.不要将隐私信息暴露在网络上。

网络通信的发达在便捷我们的生活时,也将我们的隐私暴露无遗。当你把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地全部展示在社交软件上时,别人就会通过这些信息来了解你这个人的方方面面,根本不需要通过沟通,就能对你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社交软件上记录自己的心情、行踪、喜好,一天下来,自己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去了哪里都写在上面,以此来展示存在感。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这并不能表明你的生活有多丰富,反而说明了你这个人很孤独,很无聊。那些忙碌而且充实的人根本不会将这么多时间耗费在网络上,他们没有兴趣在社交网络中长时间逗留。

如果既想让别人关注你,又想保留一定的存在感,从现在起就不要再频繁地更新自己社交网络上的状态,更不要展示自己的定位信息。学会保护隐私,才能获得人们更多的关注。

3.尽量不要成群结队地出行,特立独行才有更强的吸引力。

你会从一群人中感觉到某个人的神秘感吗?很难。真正富有神秘感的人都是“独行侠”。在社交关系中,我们要给人留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首先要在行动中展示出自主性,适度与人往来,并且不要每时每刻都与他人相伴。只有这样,你才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离开他人就不能活的群居动物。特立独行的同时,我们也能清醒地辨别人们的观点是否客观,尽量避免被大众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影响。

4.在压力面前要保持镇定。

一个不擅长承担压力、遇事便慌慌张张的人,他在社交中通常很容易露怯,让人一下子就能看穿他到底有几斤几两,吃透他的秉性。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神秘感的。相反地,那些神秘的“高人”从来都是情绪控制的高手,哪怕是遇到天大的事情,他们也总能保持不动声色的姿态。他们并非没有情绪和感情的波动,也并非不惧怕压力,而是能够很好地在众人面前控制自己。一方面,这样做能让别人无法掌握他的底牌;另一方面,他也给自己创造了冷静思考、快速解决问题的时间。

因此,要学会聪明地掩饰自己的情绪,即使做不到完全地滴水不漏,也要尽量地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5.找个私人空间恰当地释放自己的压力。

做一个富有神秘感的人不是要你去做麻木不仁的忍者,而是要掌握公共社交的分寸。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身体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不要故作坚强,但也不要当众失态,而是找自己最信任的人倾诉或者去看一下心理医生,毕竟压力过度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在公众场合声张或者大肆宣扬自己的问题,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有时候,人们会因此觉得你是一个“矫情”或者太过娇弱的人,反而疏远跟你的关系。

6.要有你自己压箱底的特长,但不要随便展示。

如果有一天你被迫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你就会意识到平时储备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了。你可能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但在恰当的场合突然露一手,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他们会觉得以前小看了你,对你的印象会陡然提升一个层次,甚至会对你肃然起敬。

7.多花点时间读书,延伸自己的知识层次。

一个人的谈吐会显示出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读的好书多了,也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有的人容貌并不出众,但为什么你会觉得他/她很有吸引力?这就是气质的作用——知识储备产生的强大内涵。相由心生,内心丰富的人总会带有一种自己都不曾发觉的独特魅力。

那些可以称为优质朋友的人为什么总有一种神秘感?因为他们懂得我们不懂的东西,具备我们不了解的知识面。当你和别人谈论一个问题时,如果读的书多,思路就会更加开阔。你可以从各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或者讲出一些艳惊四座的想法。

这几年,当我学会减少自己的社交曝光时间时,我从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十几年来,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的时间被集中起来,做事更加专注。比如,我现在居然可以坚持每天拿出两个小时来练习毛笔书法;我明白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并不那么重要,可以安心地沉静下来工作,也多了独处和深度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