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41

第41章 横下心来渡苦海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

前面就是茫茫的大海,大海那边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海南岛。

由于受日照等气候条件影响,水稻在四川常年只能生产一季。为加快育种进程,从1972年起,周开达开始担任学校水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以来,一年中都要分别在雅安、南宁和海南岛等地种三季水稻,用他们行内的话说,去南方育种就叫做“南繁”。

然而,此时此刻,周开达焦灼地站在码头上,望着越来越昏黯的天空,望着烟波浩渺的大海,听着远处传来的风暴尖啸声,他不禁想起佛家超度众生的那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是呀,这些年来,周开达用扁担挑着两个箱子,南来北往,不停奔波,他那风尘仆仆挑担奔走的形象,真有点像《西游记》里到西天取经的沙僧。他这些年来的经历,真有点像《敢问路在何方》里所描述的那样“翻山涉水两肩霜花,一路风雨向天涯;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的情景了。在他肩挑的两个箱子里,一个铁皮箱里装着育种所需要的材料和种子;另一个木箱里装着他简单的衣服和干粮。为了赶时间,有时连泡种都是在火车上进行,一到目的地,就马不停蹄开始播种。

“以前我们去海南岛都是坐火车,大家背着种子、生活用品和四川豆瓣酱出去。有时买不到坐票,周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在火车上一路站到湛江。但他从来没说一声苦,这些在他看来都很正常。”周开达的学生、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如是说道。

“我父亲由于长年累月在太阳下劳作,他全身晒得油光水亮的,水泼在他皮肤上根本沾不住,一泼就干。”儿子周晓禾这样描述他。

“他呀,他那个样子,穿着一件破旧的老头衫,人也晒得黢黑,完全就是个老农民,最多像个生产队长。”夫人李仁恕曾这样评价他。

“他没有一点知识分子样子,更没有一点大科学家的架子。说他像个农民一点不假,但他却比农民要辛苦得多!在田地里,他既要动手,还要用脑;普通的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而他的工作就像流浪汉一样没日没夜——他,最多只是个高级农民而已!”采访中,周开达的挚友、前江津政协副主席杨辉宗先生如是说。

蜀国的晨霜。巴山的夜雨。广西的季风。海南的烈日。是的,周开达这些年来,每当他汗流浃背、挑着两个破箱子走进车站或登上轮船时,人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都以为他是个逃荒的农民,或是个南下打工的木匠,哪里知道他是一个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专家!有时,火车上的列车员或轮船上的服务员,还把他推来搡去的,甚至还大声地呵斥他,不是不让他的箱子上车,就是说他行李超重要罚他的款。

人们的鄙夷和误解,周开达倒是一笑了之不屑一顾。多年来,惟一让他感到忧虑纠结的是,自从涉足杂交水稻的研究这块领域后,他犹如一个精疲力竭在茫茫沙漠上的跋涉者,头上顶着的是干焦的烈日,脚下踩着的是滚烫的流沙,疲惫、饥饿、干渴,有时甚至是心力交瘁,但无论怎么往前走,似乎总是看不到前面的绿洲,似乎漫长的途程永远没有尽头。

流动的是岁月。

苦短的是人生。

难道,杂交水稻真像国外权威们所认定的那样,是不可能繁育成功的么?即使繁育成功,也是没有价值的么?这10多年来,伴随着日月星辰,伴随着寂寞孤独,他早出晚归、殚精竭虑,忘记了白天和夜晚,忘记了春夏和秋冬,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在稻田和实验室里试验、试验、再试验;然而,总是失败、失败、再失败!

这是一场对人信念与勇气的考察。

这是一场对人韧性和耐性的考验。

“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山道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是的,只有百折不挠的忍者,才有可能到达他心中的圣地;只有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有可能创造科学的奇迹。周开达在一开始进行这项研究时,就明白这个道理,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从事这项研究过程中,他曾用一个科学家的精神来激励过他的学生,那就是——爱迪生。

这个伟大的发明家,仅仅为了发明一个白炽灯,在他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种试验时,仍没取得最后的成功。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权威的专家都认为发明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的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毫无意义”;一些记者也报道说“爱迪生的理想已经成为泡影。”面对失败,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没有灰心,他心里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进了一步。最后,在爱迪生试用了6076种材料,做了7080次试验后,终于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地发明了白炽灯泡,给人类带来了永恒的光明。

是呀,自己的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

收音机里说了,台风即将到来,渡海轮船已经停航。周开达站在码头上,一阵海风扑面而来,他的心胸豁然开朗——眼前这湛蓝浩瀚的大海上,不是已经亮起指引航向的航标么?不正在打开天地间未知的一扇天窗么?退一万步说,即使前面是无边的苦海,此时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阻止周开达要到达彼岸的向往!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而今,来到这大海边,周开达仿佛是有生以来如此真切地触摸和见识大海,如此真切地感受大海的动感和力度、威严和雄奇。站在大海边,他才感到凡夫俗子在广博大海面前的渺小,吸一口大海那充盈天地间亘古不变的浩然大气,仿佛在肃然面对自然界中生命的不竭活力,让人不由得萌生出任何生命都必须接受自然的锻打、洗涤、净化和升华的豪情来。

当夜,狂风大作,海浪滔天。周开达就和两个学生住在了渡口临时搭成的窝棚里,精心保护好他们随身带来的稻种,熬过了一个个无眠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