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40

第40章 卧薪尝胆闯禁区

赤日炎炎,像要把大地烤焦;枯萎的草丛中,只有夏蝉在嘶嘶鸣叫。这个时节,水稻杨花了,周开达头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既可遮阴,又可擦汗。从早到晚,他来到田里,扔掉拖鞋,赤脚立在田里作业。

按要求,水稻抽穗开花前要一株一株套隔离袋,扬花时要一穗一穗观察花粉,逐一记录。每次观察花粉都必须在中午太阳最毒辣的时候进行。常年在太阳下暴晒,周开达被晒得像个从非洲来的黑人。

1965年,学校的李实蕡教授从非洲马里共和国援外结束回国后,担任了稻作室的主任,他从西非带回那里的水稻品种(冈比亚卡等)后,将研究方向以水稻栽培为主转向以育种为主。由于周开达在下放天全县参加劳动时,就和李实蕡教授分在同一个小队,周开达不声不响吃苦耐劳的秉性,李教授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凭着一个科学家敏锐的眼光,他认准周开达是个搞科研的优秀苗子。返回校后,周开达的种种表现更是赢得了李教授的信任。李教授从国外回来后,就明确指派周开达参加水稻育种工作。从此,周开达便开始了他杂交水稻研究的生涯。几乎就在同时,湖南的袁隆平也正在进行着杂交水稻的研究——只是他们一个是通过野生稻败育的“野败”同籼稻进行杂交,一个是通过地理远缘籼亚种内品种间的水稻进行杂交罢了。

其实,对于杂交水稻研究,国际的上水稻权威们早做过结论:“因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所以杂交水稻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无优势——这,是一个禁区。”

还有,对于冈比亚卡品种与籼亚种内品种间水稻的杂交来说,日本人和菲律宾人其实早就投入过巨资,进行过多年的研究,但因均未获得成功而放弃。

周开达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他对国际上权威们的这个武断的结论表示质疑。他坚信,原来的杂交水稻不增产,是因为它们的亲缘太近,只是人们还没有真正破解它内在的奥秘。“只要远缘的水稻杂交成功,增产应该是必然的。创新是农业增产的惟一途径,即使我的研究失败了,也可以给后来者留下经验和教训。”他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心要闯一闯这个研究领域中的禁区。

刚开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项目在国内也受到过一些人的质疑,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劳命伤财得不偿失的研究,绝不会有什么结果。但他靠着坚定的信心和有说服力的数据,逐渐获得同行的认可和支持,最后学校决定由他牵头组建了杂交水稻攻关协作组。

“民主忠实于社会法典,科学崇尚的是自然规律。”其实,周开达在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之前,他就有过太多的实践和探索。而今,业界大多数人只知道,冈型、D型三系杂交稻培育成功使周开达而闻名天下,但他之前的许多发明创造众多育种者却还不知。仅以1970年前的一件事为例:当时,周开达凭着扎实的功底,通过不断实践,就在品种杂交的方法上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他将“传统、繁杂、效率低、结实少”的“温汤杀雄法”改成“剪颖去雄法”,他称之为“花前快速剪颖去雄法”的成果,就曾在四川省科委主办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并被广泛采用,让众多育种者无偿使用。实践早已证明,这一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由于是非个人署名,许多人至今不知道这是周开达的发明。

有太阳落下去。

有月亮升起来。

有大雁飞过去。

有水燕飞过来。

1969年,周开达在从事的常规育种工作中,发现了数份高不育的水稻杂交后代,按常规要求应予淘汰。但善于逆向思维的周开达,却把“不育”这一不利性状看成使水稻易于杂交的有利因素。自此,凭着他顽强的毅力,他开始闯入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研究的国际禁区。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周开达的杂交水稻研究初见一些成效时,他的研究却又陷入绝境。这时,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飓风卷来,局势越来越是混乱,周开达的杂交水稻研究被人指责为“不务正业”、“妄想钓名沽誉”,造反派砸了他搞科研的坛坛罐罐,拔掉了他田里培育的秧苗,在横遭几次批斗后,勒令他从此不能再搞这样的研究。

在那些屈辱的日子里,在那些寂寞的早晨黄昏,周开达搞科研的权利被无情地剥脱了,他整日无所事事食寐难安,只能每天来到水稻试验田边,成天孤独地坐在田坎上,无言无望地盯着被拔掉秧苗杂芜的稻田。没有人知道他此时到底想了些什么——或许,他想起了自己儿时饥饿的情景,想起为一只红苕而饿死的父亲,想起为了能让乡亲们吃饱饭而蒙冤入狱的三哥,想起当年在天全县劳动时,那些还生活在饥馑状况下老区的乡亲们——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人们对他的揣测罢了。

但过了不久,倔犟的周开达又开始盘算起来,盘算着如何东山再起——嗷嗷待乳的婴儿需要米粉,靠天吃饭的饥民需要粮食,那位发动这场运动的老人家,也曾作出过“以粮为纲,粮食要超纲要,亩产达到八百斤”的最高指示,自己搞粮食增产无论如何都没有过错呀!还有,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心血,就此放弃已初见端倪的研究,他真是于心不甘啊!

总之,在盘算了一些时日后,当造反派们对他的监控稍有松懈时,他又找来一些坛坛罐罐,找了几小块僻静的水田,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又开始偷偷摸摸搞起他的育种试验来。

这时,周开达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了。周开达原本育有一儿一女,他早和妻子商量好,准备用“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来给孩子取名的。最小的这个孩子,按顺序应该取名为“周晓竹”。但此时,他否定了原来想法,别有深意地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周晓禾”。

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对这孩子名字的一字之改,蕴含着他在水稻育种方面太多的期望,寄托着他人生最大的理想——这辈子一定要将杂交水稻搞出来!如果自己不能完成这个使命,那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来完成;如果儿子不能完成,那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孙子。他相信,就如愚公移山一样,只要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就一定能够挖掉横在面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