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39

第39章 雪上加霜的日子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父亲的死,留在周开达心中的伤口还没有结痂,他的心却又被人捅了一刀,又被捅得鲜血淋漓。

1960年,周开达从四川农业学院大学毕业了。由于他品学兼优,有着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且长期担任班级干部,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青睐留校工作。由于他不善言辞,就被分配在农学系遗传教研组担任教师。

其实那几年,周开达在农学院众多的学生中,早已如囊中之锥脱颖而出,在学校的农业科研和学习实践中,早就显露出了他超常的才华。1959年春,在劳动实习过程中,他和同学就已经开始进行水稻的高产试验。当时,周开达请教了自己的导师杨开渠教授后,一反寻常固有的耕作方式,创造性地提出“深耕不打乱土层、分层次施肥”的高产栽培技术。可惜,尽管他和同学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因高杆水稻品种(雅安铁杆芦)产量潜力小、抗倒性弱等因素,粮食产量。

有所增加,但尚不尽人意。

但通过一系列的生产实践,周开达从中总结出“要遵循作物生长的规律、结合科学施肥、主观愿望不等于能获得良好工作效果”的经验教训。在后来的教学和实践中,他还会常常借用原学院院长杨允奎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来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想成为一个育种专家,你必须首先就要成为栽培专家”

所以,周开达留校任教是顺理成章的事。1965年,组织上根据他的专长和个人要求,又把他从农学遗传教研组调到了学校水稻研究室,专事从事水稻教学和研究。

周开达像他父亲一样,是个内心倔犟,不肯轻易流露自己情绪的人。正当他强烈地抑制着心中的悲痛,埋头进行着教学和科研时,家乡又传来一个让他震惊和痛心的消息:他最敬重三哥周开郁,因犯“组织反革命集团罪”,被逮捕关进监狱!

说来,这又是一件在那荒唐的年代里荒唐透顶的事!这件事因为与本文的主旨粮食问题有关,也与主人公的命运有关,还真不能略过不提。

周开达的三哥周开弟,虽说具有和周开达一样天资和才华,但他两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周开达性格内向,谨言慎行,很少与人争锋,崇尚埋头做事;而周开弟呢,则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敢想敢干且锋芒毕露——就是他的这种个性,在那“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让他惹下一个惊天的大祸来!

1964年春节,周开弟从他工作的四川井研县银行回家乡过年,他见农村这些年集体生产费时费工,粮食不但没有增产,反而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冬天,田里不能种水稻了,却让它荒废着;坡头田坎上,本应种些胡豆豌豆之类的作物,却也让它荒芜着。当地的老乡们虽然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可粮食对他们来说同样很金贵;公共食堂虽然下放了,但村民同样在挨饿。周开弟不知从哪里听到有人曾提出过“包产到户”的说法,有的地方甚至已在悄悄试行。于是他不甘寂寞的天性使然,就在农户中宣传“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提出应该实行“包产到户”的做法,并鼓动生产队应该给社员下放田坎,鼓动农户们在种高粱的空地里套种红苕、在荒芜的冬水田里种植油菜,在田坎土壁上栽种胡豆豌豆等,然后自种自收等。

他的这些主张,得到当地农民拥护,有些人在得到生产队的默许后,竟偷偷开始干了起来——如此惊天的大事,哪里瞒得住当地公社的耳目!他们闻讯后如临大敌,不但来人拔掉了农民种在田坎土壁上的庄稼,并马上将此事报告了县里领导。于是,公安机关出动了人马,对当地农民们一番恫吓威赫,再顺藤摸瓜,这才得知原来始作俑者竟是周开弟!

于是,他们通过井研县公安局,一根绳子就把周开弟捆了起来,押回江津审讯。在周开弟精神和身体受尽摧残后,他们最后竟无限上纲,给他定下“阴谋组织‘农民党’,煽动农民单干,妄图破坏农业生产和集体经济”的罪名,被判刑送到劳改农场进行改造(被关押10多年后,直到粉碎“四人帮”才得以平反释放)。

三哥被逮捕判刑的消息传到周开达这里,无疑对他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自1951年他参加工作后,他不知写过多少回《入党申请书》,可都因大哥的历史问题而搁浅,而今三哥又成了“现行反革命”,他在政治上的“进步”更是遥遥无期了。好在妻子李仁恕和他结婚后,对周开达的个性和人品更加了解,夫妻感情笃深,从未在他入党问题上责难过他,和他不弃不离地渡过了那些难过的日子。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蜀相诸葛的这句名言,周开达在到观音堂去读书时,父亲曾这样告诫过他。几年来的这一连串打击,并没有击倒周开达,只是他更加沉默寡言,更加谨言慎行,更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和科学试验,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对事业的忠诚,在繁忙的工作和疲惫之中来暂时忘却这些令他伤心的事。

在水稻研究所从事科学试验的日子里,无论是寒冷的初春,还是酷热的盛夏,周开达都自己亲自犁田耙田、挑粪施肥、栽秧割谷。为了能有一个好的身体来支撑自己的事业,他坚持每天早上用冷水洗澡,每天坚持爬山跑步锻炼身体。

“周开达在水稻研究所几十年时间里,四处奔波,超强工作,能经受住几次失掉亲人、无数试验失败的打击,这除了他有坚强的毅力之外,和他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也是分不开的。我记得,1963年4月,在雅安县工会组织的长跑比赛中,从雅安羌江路工人俱乐部为起点,跑到金凤寺公园山顶,全程约6000米,周开达当时代表学校参加这次比赛,在数百名参与者中他夺得冠军;第二年,他又参加了这项比赛,又获得亚军,由此可见他的身体素质是非常好的……他后来之所以晕倒在中国工程院的讲台上,这实在是和他这几十年来,付出了实在太多的劳累和艰辛有关……”

采访时,学校一位退休老领导曾这样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