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42

第42章 一生只做两件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人贺知章的这首诗,真切地描绘出周开达几十年后回到家乡时的情形。

这些年来,他实在太忙了,难得有暇回到家乡来。1969年出生的小儿子周晓禾,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大多都是父亲匆匆回家,又匆匆离开的背影。由于在家时间实在少,周开达的妻子李仁恕曾跟他开玩笑,让儿子喊他“叔叔”。一段时间里,少不更事的小晓禾,还真是这样叫他父亲的!

1981年,周开达负责全省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推广项目,由于当时江津是重点推广县之一,在检查验收时,这年秋天周开达回到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一踏上这块土地,望着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抚今追昔,他真是感慨良多——是呀,自己离开这里时,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而今却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了。

江津,这块令他魂牵梦绕而又刻骨铭心的地方,这里曾经给过他温情和温暖,也曾经给了他寒冷和饥饿。而今,虽说这里的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基本解决了温饱,但周开达还是希望他的研究成果能早日在家乡落地生根,给农民们带来更大的丰收,让乡亲们能打下更多的粮食,尽快改变家乡的面貌。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系统研究,这时周开达终于闯进了杂交水稻这块禁区,他和湖南的袁隆平先后打破了国际水稻权威们“杂交水稻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无优势”的断言。

限于篇幅,恕笔者略去那些枯燥繁琐的研究试验过程。

1970年代中后期,周开达潜心研究的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应用,已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果:他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培育出冈型、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杂交稻;提出了“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创造了“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四川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稻育种的难题,并发掘与创建出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特性和具有早代稳定特性的特异种质,为探索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奠定了基础。其中,他的“地理远缘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一项创造性的技术发明,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到了70年代末,周开达培育的冈型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在四川等省迅速发展和推广。一年后,试点地区水稻亩产已近千斤,平均每亩增产约30%。这种变化是惊人甚至是革命性的,意味着仅在按8700万人口计算的四川,新水稻品种就可以多养活2700万人。

几年之后,周开达研制的冈型、D型杂交稻与袁隆平研制的籼型杂交水稻,已成为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即使在今天,周开达研究的冈型、D型杂交稻在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川等地仍在广泛种植,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并远播东南亚和非洲地区。

截至2000年,试验田的粮食产量应该还要扩大1倍,只是没有证明材料支撑,以前的材料全部是各地农业部门出具证明的。这以后,冈型、D型杂交稻推广3.048亿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周开达也先后获部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3项,被誉为“西南杂交水稻之父”;业内人士中肯地评价道:“在杂交水稻培育中,东有袁隆平,西有周开达”。

但周开达就是周开达,他永远的农民的儿子,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在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乃至1999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国50周年作为国内科学界代表登上天安门后,他依然朴实厚道,足踏实地,谨言慎行,十分低调。

“我一辈子平常得很,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种’,二是‘育人’。”他对自己的一生曾这样谦虚地总结道。

1976年12月,周开达的冈型、D型杂交稻协作组,在海南岛“南繁”期间,由他与孙晓辉、黎汉云等人,发起而成立一个民间水稻协作组织,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其成员单位遍布南方诸省100多个种子公司和育种机构,成立25年之久,规模庞大,是全国少有的。开展冈型、D型杂交稻科研协作,进行示范推广,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这一成就将载入史册。同时它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其助手学生中,获得国家级专家的人就达7人。国家、省部级学术带头人更是遍布西南。

1981年,为了防止三系亲本的退化而影响质量和产量,在周开达的倡导和组织下,编著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提纯技术程序”科普丛书,此项技术在全国普遍推广,这对当时的杂交水稻的推广从理论上充实了基础知识,对提高杂交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有时代意义的重要性贡献。

还早在1995年,他研究的重穗型杂交水稻在验收时,产量就曾达到1000多公斤,在攀枝花等特殊生态区,精耕细作甚至取得1082公斤的最高产记录。

青山依旧,大江浩淼,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而今,周开达来到江津当年他工作过的德感乡,望着金色稻田里那沉甸甸的稻穗,望着农民在稻田里喜获丰收的情景,他感到十分欣慰,便建议在当地双河乡建设一个杂交水稻试验站。

周开达的老同学、江津农业局副局长曹辉鹏帮他四处奔走,终于在1986年在这里建起了一个试验站,试验站旁边还有20多亩试验田,原本担任双河乡农技员的杨德林被指定负责这个试验站,成为周开达在江津工作的伙伴。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到家乡指导这里的试验。每次来,他都直接奔往试验站,从不惊动当地的领导。来到这里,他依然是穿着他那件破旧的老头衫,亲自犁田、挑粪、栽种、收割……

当地一位曾经经历过旧社会饥荒和“三年自然灾害”80多岁老农,曾紧紧抓住周开达的手,颤声这样对他说道:“周教授,你搞出了杂交水稻,让田地增产,让我们农民都能吃上饱饭——你,就是天底下最大的救命菩萨呀!”

周开达闻听此言,他眼含泪水,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应该感谢党,感谢这个社会……”

是的,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在全国表彰“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做出杰出贡献人物”时,江津这地方,受到表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当年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党组织筹措了大量活动经费的“红色资本家”肖林;另一个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科学家周开达——对周开达的表彰词是:“为人类谷物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年专家”。

他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

2013年7月20日,周开达病逝于成都华西医院。

2000年,他在北京一次院士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时,突发脑溢血晕倒,成为华罗庚之后新中国第二个倒在讲台上的院士,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闻讯对有关方面指示道:“一定要让周开达醒过来,他脑袋里装的全是国家和人民宝贵的财富!”

是的,周开达的“产量再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口感超泰米计划”、“无融合生殖水稻”、“提前进行水稻转基因水稻研究”、“让农民不再为杂交水稻的种子发愁”等的研究,有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有的设想还没有实现啊!

然而,现代医学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周开达在病床上整整躺了13年,最后他带着未竟的事业,也给中国科学界特别是种业界留下深深的遗憾,轻轻地走了。

他在贫困中出生,在饥饿中长大,在艰难中活着,在安详中离去。在他80年的生命途程中,他没有真正享过一天“福”。有人说,周开达似乎就是专门为了天下苍生的饥馑而降临到这个世界的——而今,他完成了上苍赋予他的使命,轻轻地走了。

苍松、翠柏、挽联、青纱,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画面。他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静卧在鲜花翠柏丛中。“一生躬耕为大地苍生,华夏神州颂恩德英名”的挽联,正是对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噩耗传来,举国无不悲恸。

“把自己献给了科学、知识和劳动,他们远比一切什么王朝更值得尊敬;这些人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比所有的元帅和将军更伟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工程院对周开达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原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个人名义送来花圈,对周开达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

袁隆平、张启发、傅廷栋、熊远著、陈焕春、邓秀新、谢华安、朱英国等几十位院士送来花圈,深深缅怀周开达。

“周老师,您不该就这样走了,您怎么忍心留下年迈的师母,让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生活?她需要您的搀扶,更需要您的陪伴;周老师,您不应就这样走了,留下悲伤的儿女,他们多么希望再给您沏杯茶,揉揉肩;周老师,您不该就这样走了,留下这么多弟子学生,他们多么希望能再听到您的谆谆教诲;;还有稻田,金灿灿的稻穗希望得到您双手的爱抚;还有小路,希望能听到您坚实前行的脚步声;啊,周老师,您就放心的走吧!您毕生追求的未竟事业,毕竟有了后来人……”

周开达一生育人育种,稻种满天下,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邢少辰研究员含泪写下的这首《周老师,您不该这样走了》,代表了他所有的弟子和学生的心声。

“理论知识,你们已经学了很多,但还有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你们去读,就是稻田之书。水稻品种选育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在稻田里干出来的。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得出真知。”这是周老最后留给他学生们最真诚的教诲。

原载《中国报告文学》2014年1期。

《江津日报》2013年11月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