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34

第34章 饥饿寒冷童年梦

这是一粒稻谷种子的传奇。

也是一位水稻科学家的人生传奇。

几千年来,围绕着土地和粮食,在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不知发生了多少杀戮和战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告诉他子孙们一个最根本的生存道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天下的太平,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芸芸苍生远离饥饿,人间不再出现饿殍盈途、易子相食的悲惨情景,他们穷尽毕生心血和智慧,努力实践着这一伟大而朴素的夙旨。

在当代中国,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人生就在创造着这样的一个奇迹。他的名字叫——周开达。

……

云帐铅灰,风寒露冷。

一个孱弱的少年,放学后从一个叫“观音堂”的学校出来,踽踽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过几道田坎,他艰难地爬上了回家那条山道。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肚皮早就饿得贴着脊梁骨了。走着走着,他眼睛发黑腿脚沉重,一路不断地扶着路边的小树,好不容易才爬上了眼前的山坡。

路湿苔滑,这条每天上学都要走过的林间小道,今天似乎变得特别漫长,好像没有尽头。爬上坡顶,他实在走不动了,只好抱着书篼,在一个避风的凹地坐了下来,昏昏沉沉地靠在一棵树上歇息。暮鸦归巢,路上早已没有了行人,四处静悄悄的,只有阴冷的风呜呜地吹着,像有人在耳边凄凄哭泣——是的,最近村里老是死人,经常都有大人小孩这样哭泣。

少顷,他抬头朝山下望去,只见稀疏的树丛间,掩映着几块高低错落的薄田瘦土,草黄山瘦,田野杂芜,一派萧索的景象。这个时候,原本该是农人们收工回家吃饭的时辰了,然而那一座座低矮破败的草屋里,没有人声,没有狗吠,也没有一户人家房顶在冒着炊烟。

这个地方叫先锋场,位于四川(今重庆)江津境内。

这个孱弱的少年,名叫周开达,他出生在这里一个贫穷的山坳里。

江津,位于川东地区,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这里,水源丰盈,雨量适中,日照充沛,很是适宜庄稼生长。寻常时节,这里朝可见那连绵起伏的稻禾在风里摇曳,暮可闻渔夫在大江上悠然唱晚。这块依山傍水的土地,原本历史厚重、人文荟萃,本该是物产丰饶、民富境安才是——然而,留在周开达童年记忆中的,却是一个令他伤心和哀痛之地。

在周开达出生的年代里,军阀连年混战,天灾人祸频仍不绝,整个地区被弄得来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在他出生后不久,不但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这样的人祸,还接连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罕见天灾。

《江津县志.大事记》载,民国三十七年,这里先遭夏旱,后遭水灾,土地大部撂荒,田土大面积减产,有的地方竟然颗粒无收。时四川政府公报称:“川东灾区先是赤地千里,继而沦为泽国。庄稼无收,政府无力赈济,几月以来,贫民口食一为酒糟,二为芭蕉头,三为草根树皮,四为白鳝泥(又名观音土)。其中江津永兴场、几子场灾民多食泥土,更有饥民‘易子相食’骇人传闻。”

真是行船偏遇顶头风,屋漏偏遭连天雨。

翌年,江津继续大旱,届播种之期仍无透雨,田土龟裂,田土荒芜,种不能下,庄稼依然无收。“城乡贫民朝不保夕,以草根、树皮、土块为食。以致饥民或四散逃荒,道有饿殍,或占山为匪,厮聚掠粮……”

“那时,虽然我人还小,但湾子里和邻近村里的人挨饿的情形,饿死的人抬到坡上去掩埋的场面,我一辈子都忘不掉……”周开达长大成人后,后来回到家乡搞试验田时,他想起当时的情形时,神情黯伤地对村民们说道,“那时,我家里也没什么吃的,吃的都是什么树叶、草根、芭蕉头之类的东西,有时虽能拌上一把米糠或酒糟,但这种粗食,我们几弟兄每顿也只能分到一小碗……很多时候,没有吃的,就只能挨饿。在冬天的夜里,那又冷又饿的滋味,实在难熬呀……”

这样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一个儿童心灵中留下的伤痕可想而知。

那几年,周开达他们湾子里,以及附近的村子里,都在不断地死人。据《江津县志》载,永兴场等地界上,连树皮草根也被人挖剥殆尽,有的村庄饿死的人竟有十之三四。由于当时死人太多,埋葬死人时竟找不到几个有劳力的人来抬!

周开达有一年回到家乡,还和乡亲谈起他记忆中的一件事情:当时湾子里有个年纪比他小两岁、名叫“黑串儿”的崽娃,这年春天,饿得实在不行,吃了几块大人用艾叶和白鳝泥揉成的“粑粑”。这孩子将这东西吃下后,肚皮胀得像鼓一样,屙不出屎来,那嘶哑痛苦的哭叫声,让人听了心中发怵。大人见此情形,也束手无策哭天无路。那时,穷人得了病是进不起医院的,除了挖点草药敷衍外,惟一的办法就是拖。这个叫“黑串儿”的孩子拖了没几天,竟给活活胀死了!

饿、饿、饿!年幼的周开达和村上的所有人一样,几乎天天都在饥饿中挨着难熬的时光。

为什么地里总是长不出庄稼,人们总是要挨饿呢?为什么老天爷就不能发点善心,让这世上少饿死一些人呢?在那些饥饿的日子里,年幼的周开达总是这样问他的父亲。

“庄稼人只能是靠天吃饭哪!只有盼望风调雨顺,才能少饿死一些人哪!”是呀,有什么办法呢?父亲阴郁地看着瘦骨嶙峋的儿子,只能这样回答他。

是的,周开达小时候就经常和伙伴们唱着这样一首童谣,:“天老爷,发善心,娃娃不吃思茅根;天老爷,快落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但,要想娃娃不挨饿,要想娃娃吃白米,除了要靠天老爷外,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呢?那时,小开达经常坐在山坡上,望着眼前干涸杂芜的田土和那稀稀落落的庄稼,想着他无尽的心事。

此时,暮色渐渐浓了起来,寒风依然呜呜地吹着。小开达昏沉沉地坐在山坡上,把目光从远处收了回来,落在了半山坡上一堆新鲜的黄土堆上——难道,今天村子里又饿死了人么?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不行,如论如何都要走回家去!

天上飘起了雪雨,天就要黑了。小开达扶着树干站了起来,不由得裹了裹破烂单薄的衣裳,紧了紧裤腰带,挪动着沉重的双腿,沿着那条湿滑的小路,一步一步往坡下走去——他不能在这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冻死饿死。他要回家去,家里毕竟还有一堆柴草,能给他带来一丝温暖。

是的,人的一生,刻在童年和少年心底里的痕迹最深。周开达年幼时的这些遭遇,对他后来执著于农业科学研究,立志要让天下的穷人远离饥饿,让这人世间少饿死一些人,或许有着深刻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