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非常使命
22310500000033

第33章 一场惊心动魄的试验

人类的科学探险,能一帆风顺,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恐怕是绝无仅有。

在世界科技史上,无论昨天还是今天,由于试验失败而造成的巨大灾难,人们都还记忆犹新,每每想起便不寒而栗!

1960年10月17日,苏联拜克努尔发射场向夏威夷南1000公里的海域发射洲际运载火箭,火箭点火后未脱离发射台就发生了猛烈爆炸,在现场督阵的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火箭部队司令米·伊·涅杰林元帅,以及几十名将校级火箭专机当场被炸死。

1967年,美国拟参加第一次“阿波罗”宇宙飞船上天的3名宇航员,因飞船发射前一次试验中发生火灾而丧生,整个飞船被烧为一堆废金属。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旋即爆炸,7名乘员全部丧生,其中包括第一位上太空的女教师。在此后数周内,又接连发生3起火箭发射失败的悲剧,使美国的空间计划搁浅。同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的一座核反应堆堆芯起火,将致命的放射性物质喷入乌克兰,进而蔓及整个苏联和欧洲广大地区。

那么,既然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和苏联都事故频频发生,在技术、人才和工业基础都还薄弱的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能保证一次成功,万无一失吗?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试验啊!

启堆后,升温升压确定在7月18日18时0分开始。

难忘的一刻!这一天,整个试验基地气氛庄严而肃穆,全体参试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来。彭士禄坐在指挥大厅凳子上,他的神情却是极其镇定和安详的,没有流露出一丝不安的情绪来——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知道在这个非常的时刻,自己的一举一动,必须要给全体参试人员以强烈的自信心,不能由于自己的情绪对他们有丝毫的影响。

“10、9、8、7……启堆!”难忘的时刻,指挥长何谦镇定而清晰地发出了启堆指令。随着指令,反应堆终于启堆。彭士禄坐在总控制室里,熬得通红的眼睛死死盯住仪表。整个控制室里,大家的表情都是严肃甚至严峻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核反应堆功率也在一点一点提升。“嘀嗒、嘀嗒”,除了墙上那个电子钟指针在一下一下跳动外,整个大厅静得连落下一根针也能听见。此刻,这种难得的静谧,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那电子钟微小的声音,竟然像鼓槌一样敲在人们的心上。

一排排红红绿绿的信号灯在不断地闪烁,一个个指针和仪表在微微跳跃。在场的领导和参试人员,都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仪表上每一丝细微的变化;操作人员,也正紧张而仔细地记录着各种实验数据。

同一时刻,在北京中南海总理办公室里,灯光彻夜地亮着。周恩来总理披着衣服,通宵达旦地守在电话机旁,每隔一会儿就打电话询问试验情况。试验现场的每一点信息,也随时通过国防科委报告到总理那里。

夜深了。当试验现场将测量仪表脉冲管漏水、停堆检查和第二次升温升压的时间报告给周总理后,总理再次明确指示:“加强现场检查,越是试验阶段,必须全力以赴,丝毫不苟,才能符合要求,才能取得全部参数!”

啊,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新中国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和他——周恩来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当彭士禄知道当夜周恩来总理通宵未眠,始终守在电话机旁,到天快亮时又再次给他们发出指示时,他泪水一下就充盈了眼眶。他再次向国防工委值班的领导报告完升温升压的情况后,恳请他们转告总理:故障全部排出,试验正常进行,请总理放心,请总理一定马上休息——毕竟,总理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呀!

试验现场,主辅机舱中蒸汽和油烟弥漫;蒸汽管道中灼热的气流在高速流转;离合器宽大的轮盘在高速转动,越转越快、越转越快……

好磅礴的气势!

好宏伟的景观!

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终于,8月30日18时30分,指挥长何谦噙着热泪、声音发颤地向全体参试人员宣布:“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相应的反应堆功率已经达99%,试验取得完满成功!”

“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紧张从事试验的人们,屏声静气地听完指挥长宣布完试验结果后,顿时欢呼跳跃起来——记住吧,难忘的1970年8月18日这一天,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没有用外国一颗螺丝的核潜艇反应堆试制成功!彭士禄和他的战友们,开创了中国核能利用的一个新的纪元!

此刻,彭士禄却没有加入忘情欢呼的队伍中,他只是沉重地合上眼帘,一下坐在了凳子上,头靠着椅背,用颤抖的手摸出一支烟,颤抖着点上火,一口气把烟吸了大半截,然后长长地吐了出去……

从那一刻,中国核反应堆试验成功的电波,从深山沟里传到了成都,传到了北京,传到了太平洋大西洋,传到了整个世界,让全体中国人为之欣喜,为之自豪,为之振奋!也让某些国家的政要和权威们,始而怀疑,继而震惊,再而尴尬,终而感叹……

“我父亲一生为国家做了三件事,第一个建立了农民武装,第一个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我这辈子,立志要造出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建好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完成了这两件大事,我就对得起我的父亲了。”当年采访彭老时,他曾如此说道。

1971年6月,彭士禄任核潜艇总体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73年任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随后任六机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期间,他指导和协调解决了核潜艇研制、生产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包括后续艇的研制、生产。依靠自己的力量,只用了6年时间,建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彭士禄从军工转入民用领域。他先后任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建成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夙愿。此后,他任核工业部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在任秦山二期董事长期间,提出了建设核电站“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在科学领域里 ,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7年,被列入英国出版的《WHO’_SWHO(世界名人录)》中。

1978年,彭士禄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为表彰全军优秀总设计师颁发的《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党代会代表、十二大候补中央委员;是第四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环保与资源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

退休后,以酒会友成为彭老生活中的一大乐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彭老吃饭,桌上酒必不可少。虽爱喝酒,但他从不误事。黄士鉴回忆说,他之前中午和晚上都要喝酒。一次,核动力院请他回去讲课,下午讲课时他感觉有点困。从那以后,他中午就再不喝酒了。

熟悉彭老的人,都知道他人生的座右铭:“无私奉献,支持弱者,敢冒风险,敢为人先;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助人为乐;在别人的非议中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要做减法化繁为简。”

太阳已经西斜,彭老亮出他最后一张底牌,那就是“糊涂牌”。他说:“做明白人不容易,做糊涂人更难。对公,自己倒很明白;对私,却是很糊涂的。这几十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拿多少钱,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住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甚至,连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送我到会场了,还不知道自己获了奖……”说完,彭老自嘲似地笑了起来。

告别了这位可敬可亲的老人,走出门来,夕阳的最后一抹余照把天空涂抹得绚丽多彩。我们心中都在暗暗的祝愿,祝愿彭老健康长寿、风华依然。

原载《十月》杂志2013年第2期。

《名人传记》《国防科技工业》杂志等转载。

##第四卷 为了大地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