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秀儿女
22303700000009

第9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2)

1964年时传祥同志培养接班人的经验在全国30多家报刊登载,工人出版社编印了小册子,发行180万册,宣传时传祥的先进事迹。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体争相宣传,影响很大。旧社会被人看不起的淘粪工,一时间成了全国闻名、受人尊敬的“环卫明星”,时传祥的身边掀起了学习劳模的热潮:大学和中学的教师、学生、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记者、演员、登山队员等等,人们纷纷到北京市崇文区及各区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也来到崇文清洁队和时传祥一起背粪。不少国际友人也专程前来拜会时传祥,并对时传祥的劳动精神给予高度的赞赏。人们见了粪车不再躲着走,而是抢着干。大街小巷,人们都称赞时传祥的先进事迹。当时许多街道还设立了茶水站给淘粪工人端茶送水。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时传祥热爱本职工作、献身环卫事业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批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冲破世俗偏见,投身环卫事业。时传祥的儿女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继承了父业,勤奋工作在环卫战线上。次子时纯利从一位垃圾分拣工成长为北京市环卫局的纪检书记,他走的是和父亲一样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道路。

时传祥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淘大粪是个看起来很平凡的工作,做好了就不平凡了。我们一人脏累,却给千百万人带来好环境,所以我们的工作很光荣。”这就是“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这就是时传祥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传祥身上所体现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18.“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张秉贵

张秉贵(1918—1987年),北京市人,著名劳动模范。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持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要为了目睹他那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被誉为“燕京第九景”。

当上“新中国第一店”售货员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在王府井建立当时全市最大的百货大楼,需要招聘大批营业员。张秉贵得知后立即去报名,但告示上写着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自己当时已经36岁了,不由得心凉了半截。但他不甘心,找到招聘处毛遂自荐说:“我原来在杂货店工作,有当售货员的经验。”招聘负责人见张秉贵态度恳切,年纪也不算大,又有杂货店工作经验,就破格录取了他。

受到两次批评后的思想跃升

刚刚到百货大楼的张秉贵,只有一个心思:好好干,让顾客购买好商品。但此时的他还没有把自己干的工作和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也曾受到过两次批评。

第一次受批评,是他到百货大楼不久。一天,百货大楼里来了一位顾客,只要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习的影响,觉得这位顾客买的东西太少了,便没有理睬他,转身去接待购货多的顾客。这位顾客不高兴了,找到百货大楼领导提意见。党支部书记单独找他做思想工作,向他讲明白,我们售货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就不能挑对象,无论买多买少同样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应该同样对待人家。

张秉贵第二次受批评是他到百货大楼的第二年。建国初期,整个国家都处在物资匮乏状态,百货大楼虽然货物较其他商店要丰富一些,但也供不应求。来这里的顾客到这里买一点东西,通常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买上。久而久之,顾客也难免抱怨。一天,正在忙着售货的张秉贵听到两个女顾客在议论他:“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响鼓不用重槌敲。”两位女顾客的批评让张秉贵下决心弥补自己的不足。

要使自己动作快、准,就要脑子算得快又对,手上利落、准确。张秉贵决心在这两方面下功夫。下班后别人休息了,可张秉贵却在苦练心算和售货技术动作。工作中他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技巧,反复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如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一口清”则是非常快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十多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心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作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张秉贵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使说话亲切动人、言简意赅,他又自学了语言学。他的努力受到肯定,成为百货大楼和北京市的服务标兵。

“一团火”的由来

有一次,一个同志问张秉贵,你为什么能把售货员这样平凡的工作做得这样不平凡。张秉贵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这本是出于一个平凡人的平凡话,在当年却影响相当大。记者将这句话见报后,这句话立即在全国传播开来。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成为模范人物之后,上级单位为了宣传他的事迹,用“一团火”集中概括张秉贵的服务精神。

“燕京第九景”

在北京地区,早就有“燕京八景”之说:“卢沟晓月”、“玉泉趵突”、“西山晴雪”、“琼岛春阴”、“太液秋风”、“金台夕照”等等。但在20世纪60年代,却出现了“燕京第九景”之说,这就是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售货的情景。

张秉贵从清晨开门接待第一个顾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个顾客,自始至终都能春风满面,笑容可掬。他在百货大楼的30多年,每天都腰板挺直、干干净净地站在柜台前,接待了几百万顾客。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不光有形象美、神态美,还有节奏美。正因为如此,他的售货过程才被喻为“燕京第九景”,吸引来那么多并不购物的人前来争相观看。

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张秉贵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

19.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1922—1964年),山东省博山县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1962年冬,******被调到了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当他来到兰考,他发现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灾荒刺痛了******的内心,面对着如此严重灾荒的兰考大地,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里的面貌。当然,他知道要改变这里的面貌是多么的困难,但是他坚信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36万兰考人民的辛勤劳动,就算是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一条路来。

1963年1月,******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县里的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老百姓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治理方法作了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精辟的总结,是******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

1964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除涝、除沙、除碱的除“三害”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同志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他满腔热情地坐在桌前,想动手写一篇题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班子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变,外地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文章只开了个头,肝病又严重发作了,病魔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党组织决定送他到外地治疗。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对兰考是那么的依依不舍!******来兰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跑遍了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把所有的精力,都交给了兰考,交给了兰考的群众,交给了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但是正像一个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啊!临行前,他对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即使是在火车开动的前几分钟,他还在认真地布置工作,要县委的同志们抓好抗灾斗争。

在医院里,******同志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从来都不让护士多照顾自己。******同志的病越来越严重,医生们开出了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看病的赵文选同志,心里非常焦急,恳切的向医生说:“医生,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5月初,******同志的肝病更加严重了。护士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此时的******已经感觉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便摇摇手对护士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

每当县里的同志和兰考的群众代表前来看他时,他总是表现得很乐观,从来不谈自己的病,谈论的总是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他的大女儿到医院里去看他,他深情地说:“小梅,你参加革命工作了,爸爸没有什么送给你,家里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就作为送你的礼物吧。那里面,毛主席会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省、地、县各级领导同志来看望时,******已经病危。

1964年5月4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普通的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同志走完了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了。终年42岁。

编者的话

******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他在参加工作的18年间,特别是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

20.浴火中永生的共产主义战士——毛岸英

毛岸英(1922—1950年),湖南省湘潭县人,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斯大林赠送的一把手枪

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38年底进入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共产国际儿童院学习。1939年夏,又转入附近的一所十年制学校继续读书。随后的5年里,由于毛岸英聪明好学、勇敢坚忍并爱好军事、政治和时事,他逐渐成了儿童院里的小领袖,担任少先队大队长。1940年他加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团支部书记、伊万诺沃市列宁团区委委员。他应邀经常到各处作报告。他写过一篇长达3000多字的文章《中国儿童在苏联》,被当时正在莫斯科治疗臂伤的周恩来带回国,后刊登在1940年4月12日延安的《新中华报》上,报社还配发了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