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秀儿女
22303700000008

第8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

15.“高炉神仙”——孟泰

孟泰(1898—1967年),河北省丰润县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到鞍山昭和制钢所当工人。历任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配管工、技术员、副技师、副厂长和公司工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第七、八届执委,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1959年两次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后,孟泰被调回鞍钢工作。他回到炼铁厂修理场后,就在日伪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废弃铁堆里寻找能够使用或者修复的管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他回收修复了管件达到4000多件,建成了当时为人们所称道的“孟泰仓库”。孟泰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变废为宝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受到中共鞍山市委和鞍钢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交器材运动。1949年6月27日,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2号高炉在修复时所用的大部分管件都是从“孟泰仓库”而来的。因为工作优秀,孟泰在1949年8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东北经常遭到美国飞机的骚扰。鞍钢组织了护厂队,孟泰主动提出要当护厂队队员,他把行李扛到高炉上。每次空袭警报响起,孟泰都是手拎大管钳,飞跑到高炉总水门旁准备随时用身体护卫,抱定与高炉共存亡的决心。

1950年8月中旬的一天,4号高炉因为炉皮烧穿,铁水顺炉皮而下与冷水相遇,即将发生爆炸。孟泰发现后,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冲上炉台抢险,迅速用铁板将水流引离炉皮,并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最终拯救了高炉,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事故。同样是在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高炉水门被堵,情况非常紧急,孟泰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脚踹碎水道表面冰层,跳入其中,俯身抠除堵塞的杂物,使高炉循环水线恢复畅通。当工友们奋力把孟泰从冰水中拉上来时,他已冻得浑身颤抖,嘴唇发紫。经历多次抢险之后,铁厂工人没有一个不敬佩他的,都称呼孟泰为“老英雄”。

1950年9月25日,孟泰光荣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53年5月,在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全总执行委员。同年9月,孟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孟泰的工作都是在与高炉循环水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创造了“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的维护操作法。孟泰只要把手伸向流淌的循环水水流,便可准确判断出水的温度、压力及管路流通等各种状况。不论高炉循环水出了任何故障,只要孟泰一出手,他都能手到病除,同行们送了他一个绰号“高炉神仙”。

孟泰后来在鞍钢炼铁厂担任了副厂长。在担任副厂长期间,孟泰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1958年的一天,孟泰到配矿槽了解生产情况,发现这个岗位由于上道工序厂家运送来的烧结矿热量未散而高温难耐,最高温度接近80℃,工人整天都被高温烤得大汗淋漓。他立即召集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到现场研究降温方案,并亲手研究制作安装冷却水管线的草图。经过努力,冷却系统成功装置起来,作业环境的温度降了下来,在这一环节工作的工人也不用再受到高温的炙烤。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个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孟泰总是把生产工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每年都要帮助工人排忧解难办实事。1962年3月,孟泰从一位医生的口中得知鞍钢立山医院由于缺少病床,很多病人因为没有病床而耽误了身体的治疗和康复。孟泰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他一有时间就到供应处、无缝钢管厂、焊管厂等单位联系,帮助医院购买了几吨废钢管。孟泰又在厂里组织工人利用工余时间自制铁床。很快医院的床铺都被充实了起来,病人不用再为病床不够而烦恼,为医院解了燃眉之急,还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费用。

1964年12月,孟泰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是他第8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孟泰的名声越来越大,找他反映问题和求助解决困难的人就自然多起来。为此,他常常是连吃饭都顾不上。女儿们心疼年迈的父亲,有时就出面“挡驾”,孟泰得知后,严肃地批评了她们。孟泰多次敞开心扉动情地说:“当人民代表就得心甘情愿给人民办事,自己少吃几顿饭,晚睡一会儿觉都是值得的。把老百姓反映的事解决好,才能吃得香,睡得着,才配当人民代表。”凡经孟泰接待的事,件件有回音,能解决的都较快地得到了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编者的话

孟泰对国家忠诚,爱厂如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广大职工群众在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贡献。1986年4月,鞍钢公司为孟泰举行了塑像揭幕仪式,基座上镌刻着“孟泰精神永放光芒”的题词。1993年4月,鞍钢工会与鞍山市立山区政府共同为孟泰在立山公园建造了全身塑像,并将立山公园更名为孟泰公园。

16.林业英雄——马永顺

马永顺(1914—2000年),河北省宝坻县人,1948年进入黑龙江铁力林业局当伐木工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他始终忘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从当年的伐木模范成为近日的造林英雄。

马永顺在岗时是伐木模范,曾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会议特邀委员,当选第二次、第三次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党代会代表。他曾16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事迹就被大力宣传,并编入中、小学生教材,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马永顺退休后是造林英雄,先后6次登上领奖台。1998年6月,他荣获联合国颁发的环保奖,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全球500佳颁奖大会;1998年7月,他荣获黑龙江省特别绿化奖章;1999年2月,他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1999年7月,他又荣获“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马永顺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一辈子做好事,为祖国的林业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

马永顺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共产党的先进榜样,是林业、环保战线的一面旗帜。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主人翁精神。在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他忘我工作,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当党和政府号召绿化祖国的时候,他带头植树,成为当代植树英雄。他是大山的主人,为了实现周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教导,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志存高远、顾全大局,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全部倾注在本职岗位,倾注在千里兴安。

马永顺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精神,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称赞。1994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得知马永顺年年坚持义务造林的情况后,称赞“马永顺同志很了不起!”1996年7月,李鹏总理视察黑龙江时亲切接见了马永顺。1998年8月,朱镕基总理到黑龙江视察灾情时也亲切慰问了马永顺。朱总理紧紧握住马永顺的手说:“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全国人民都要向你学习。”领导的重视,群众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马永顺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95年马永顺在伊春市铁力林业局的支持下,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马永顺林”育林基地,全家人表示,要一代一代长期在基地上造林。1998年9月,经中共伊春市委批准,把马永顺曾经工作过的二股营林所,命名为“马永顺林场”。马永顺非常高兴,打破每年春季造林的常规,率领“马家军”搞起了秋季造林试验,栽植云杉500棵获得成功。

马永顺因病于2000年2月10日不幸逝世。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作出《关于追授马永顺为“林业英雄”称号的决定》。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马永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林业英雄”马永顺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向马永顺同志学习的决定》。马永顺逝世后,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哀悼。有关部门及负责同志送了花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首都50多家新闻媒体对马永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马永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30年前,他在铁力林业局张家湾地区栽下的落叶松树苗,如今已经成材。马永顺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鼓舞激励着人们,继承英雄的遗志,为祖国的生态、环保事业多作贡献。铁力林业局已掀起了群众性营造劳模林、青年林、少年林以及自费造林的热潮,许多荒山秃岭变绿了。20多年后,根据国家需要就可以重新开始采伐,实现周总理提出的“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编者的话

马永顺精神是以国家需要和民族大业为己任的奉献精神,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新愚公精神,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尽忠竭智投身祖国林区建设的爱岗敬业精神。

17.劳动最光荣——时传祥

时传祥(1915—1975年),山东省齐河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淘粪工。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是一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淘粪工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成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干一行爱一行——当好主人翁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内,街巷狭窄,平房户多,公厕私宅的粪便都要靠淘粪工人车推肩背往外运。时传祥背着100来斤重的粪桶,每天穿梭于原崇文区的大街小巷。谁家的大门朝哪开?院里住几户?厕所什么样?他比片警都清楚。哪些厕所是露天的,谁家的厕所几天该淘一次,他心里都有一本备忘录。对住户院里的厕所他做到了吃饭的时间不淘、会客的时候不淘、星期天家人团聚的时候不淘,院里有晾晒的衣物要提前移开,打扫干净后再放好。大街上的公厕要赶在中午大家吃饭时和夜间淘,尽量不影响大家使用。他工作时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脑子里总是想着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当赶上下大雨,他首先想到的是露天的厕所会不会进水,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他都穿上雨鞋、披上蓑衣顶风冒雨、挨家挨户察看。有的厕所被雨水冲塌了,他二话不说捋起袖子就下手淘砖头、淘粪水,冲洗干净后再砌好。雨后的小胡同里积水无法走粪车,他就和队友们蹚着雨水一桶桶背,有时一天背过90多桶。在挨家挨户淘厕所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孤寡老人生活不便或遇到困难,他就带领班里年轻队员,利用工休时间帮助老人们修房子、糊顶棚、盘土炕、搞卫生、买米买面,受到了居民们的好评。在支援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他率先跳入一个半人深的多年没有人打理的化粪池清理污物,污水与汗水混在了一起,他没有丝毫怕脏怕累的思想。当人们被他忘我的工作热情所感动而不断道谢时,他总是用朴素的话语回答说:“搞好环境卫生是我们清洁工人的责任,为人民服务,脏一点、累一点是应该的。北京是咱新中国的首都,我们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也是为首都争了光!”

为人民服务——劳动最光荣

1959年10月,时传祥作为首都环卫工人的优秀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0月26日下午,在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内,时传祥和其他参加全国群英会的代表一起,受到了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刘少奇主席高度赞扬了时传祥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还鼓励他要好好学习文化,并当场摘下上衣口袋里的英雄牌金笔赠予时传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信任使时传祥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与责任,全国群英会后,他更是以高涨的热情、加倍的努力投入工作中,在全队掀起比、赶、超的高潮,革新背粪工具,带领全队提前或超额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繁重的清洁任务。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时传祥在平凡岗位上所创造的不平凡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1959年以后,时传祥被邀请到北京市各单位作报告上千次。1965年,北京市总工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时传祥事迹专题展览,观众达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