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秀儿女
22303700000007

第7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7)

战后,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蒋科在旅部召开的总结工作会议上,着重汇报了王克勤和王克勤班的事迹。旅政委李震认为这是很好的典型,应向全旅推广。经旅首长批准,该班记大功一次,王克勤也荣膺“互助模范”称号。不久,王克勤被提升为排长。

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听到六纵关于“王克勤班”的专题汇报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极为重视,野战军政治部很快发出了“学习王克勤班”的指示,所属各纵队立即展开了学习王克勤的运动,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内容的“王克勤运动”在军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晋冀鲁豫野战军普遍开展的学习王克勤运动引起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注。1946年12月11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阐述了开展“王克勤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方法,高度评价王克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辉的范例”,希望全解放区的军民,都能按照当前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典型,来普遍有力地推广这一运动。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一举渡过黄河天堑,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7月5日拂晓,我军突然包围了定陶城。王克勤所在的一营一连担任突击连,营首长耐不住王克勤的软磨硬泡,答应把突击任务交给他们排。

7月10日晚8时零5分,攻城正式开始。我军的炮火过后,王克勤高喊一声:“冲啊!”随即跃出堑壕,战士们紧紧跟在他的后面。

王克勤第一个冲过鹿砦,跳过护城壕。到了刚被炮火掀开的一个城墙缺口下面,他喊了一声:“架云梯!”三班副班长和两个战士刚把云梯架起来,王克勤就率先踏上了梯子。这时一发炮弹落在梯子的左边,他来不及采取任何躲避措施,爆炸声一起,他就倒了下去。战士们回身去救他,他喘着粗气说:“不用管我,快冲……冲上去!”战士们只得强忍悲痛登上城墙,打退了敌人的反扑。王克勤见登城成功,从腰中艰难地抽出信号枪,朝天扣动了扳机。看到大部队冲杀过来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

王克勤英勇牺牲的不幸消息很快被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拿来纸笔,亲自撰写了一份唁电,以他和邓小平两人的名义,拍发到六纵司令部:

我们以极悲痛的心情悼唁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悼唁一切为人民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王克勤同志一年来建立了很多战功,树立起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我们对于他这种为人民立功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表示无限崇敬。为了永远纪念王克勤同志,决定王克勤所在排永远保持王克勤排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军学习王克勤同志,并为继续开展王克勤运动而奋斗,直到全部歼灭进犯军。

编者的话

王克勤是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王克勤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野战军总部后,刘伯承司令员激动地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王克勤的英勇事迹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13.胶东抗日烈士——任常伦

任常伦(1921—1944年),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日战场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政治上积极进步,作战中勇猛顽强,冲锋在前,撤退在后,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1940年8月,19岁的任常伦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在地方武装黄县抗日大队当战士。同年10月转至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二营五连。从此,他的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部队党组织的培养和战友们的帮助下,任常伦茁壮成长起来。他从第一次战斗开始,就显露出英雄本色。入伍头几个月,由于部队武器缺乏,他没有发到枪,只背着一把大刀和几颗手榴弹。班长邹满清应允在战斗中帮他夺一支枪,被他谢绝。他坚决地向战友们表示,要亲自从敌人手里夺一支枪。

1941年1月,他所在部队在掖县城南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开始他负责往阵地上运送弹药。当他把最后一箱弹药运到前沿阵地的时候,战友们子弹已经打完,于是便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只见三个战士正同三个鬼子在激烈拼刺,其中一个战友已显得体力不支。说时迟,那时快,他撂下弹药,从背后猛地将鬼子拦腰抱住。对面的战友趁势一个突刺,刺中了鬼子肩膀。他乘机夺下鬼子的大盖枪,回手一刺刀,结果了鬼子的性命。战斗结束后,营部把这支枪发给了他。

1941年,胶东部队奉命组织了反击投降派赵保原等的战役。

战斗一打响,任常伦首先率领鹿砦组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挥舞铡刀砍开鹿砦,为部队冲锋扫清障碍,继而他又带着肩伤,在战友们的掩护下点燃了碉堡下的柴草,火攻敌人,从而使战友们顺利攻下碉堡底层。

任常伦不仅作战勇敢,而且还能团结同志,关心战友。连队编班,战友们都愿和他编在一个班里,战时划分战斗小组,战友们更愿同他划在一起。战友们都说,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一次战斗中,三班长史德明在掩护战友撤退时,大腿受了重伤。一排长、二班长和三班的一个战士先后前去营救,都挂了彩,不得不退了下来。部队亟待撤退,战友尚未救下,情况十分危急。

“我去!”任常伦自告奋勇。他把步枪和子弹袋交给班长,而后猫着腰冒着敌人的炮火,朝史德明负伤的地方冲了过去。

敌人碉堡跟前燃烧着一堆大火,史德明就躺在中间。任常伦冲到鹿砦时,立即卧倒,迅速把火堆向旁边移动了一下,匍匐前进到史德明身边,轻声对史德明说:“三班长,我来拉你!”史德明考虑到自己伤势太重,又怕任常伦和排长他们一样,再为自己流血,便说:“你快走吧,别为我再流血了!”任常伦果断地回答:“我不能把你丢给敌人,别说流血,就是牺牲了也要把你拉回去。”他说着,立即解下一只裹腿,捆在史德明腰上。爬着拉了一步,裹腿断了,他爬回去,又把另一只裹腿解下合绑在一起,才缓缓地爬着把史德明拉到鹿砦外,然后背着史德明赶上了部队。

1944年8月,任常伦出席了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荣获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英雄代表大会刚结束,任常伦便参与了反“扫荡”的战争。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战斗中,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头部。任常伦这个身经百战、遍体伤痕的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因为伤势过重,流血过多,未及医治就停止了呼吸,年仅23岁。

编者的话

任常伦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和鼓舞着我们,他用行动践行着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他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歌唱《战斗英雄任常伦》,就是让更多的人铭记他。战斗英雄任常伦虽然牺牲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仍然活在人民心里。

14.“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

刘胡兰(1932—1947年),1932年10月8日诞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现改名为刘胡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时父母给她起名“刘富兰”。父亲刘景谦,虽是种地的一把好手,但是在封建地主与富农的残酷压迫剥削下,加上连年的天灾兵祸,虽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支撑这日渐贫困的家。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生母王变卿身体虚弱多病,特别是生下其妹爱兰之后,一病不起。刘胡兰4岁时,生母就撒手人间。

1941年,9岁的刘胡兰上了冬学,开学那天继母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给她写下了“刘胡兰”三个字,将“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这一字之差透出了母女间的深厚情谊。

由于连年的战乱,冬学不久就停办了,胡文秀见刘胡兰勤奋好学,便利用在家纺线的机会,用家里盖面缸的石盖片做黑板,用石灰块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刘胡兰认字、写字。

在艰苦的日子里,刘胡兰常随情报员为八路军送干粮,传情报。抗日干部们顽强斗争的精神,给了她深刻的教育。1942年,刘胡兰当上了儿童团长,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

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1945年9月1日,八路军打下了文水县城。第二天,文水万余群众在县城集会,欢庆胜利,文水县人民掀起了拥军热潮。中秋节,刘胡兰和乡亲们一起慰问八路军。刘胡兰像一颗幼松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起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阎锡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疯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发动了内战。刘胡兰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投入了新的战斗。10月,她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妇训班”的生活很苦,担任小组长的刘胡兰,经常帮助值日的同学拾柴、做饭,和同学谈心。

刘胡兰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积极组织妇女上冬学,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学习军事技术、参战支前。1946年5月,她被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候补党员。当时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这是云周西村人民难忘的一天。盘踞在大象镇的敌人和地主武装,忽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村。刘胡兰无法离开村子。

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已经知道刘胡兰是被捕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区干部,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敌人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八路军的去向,但任何威逼利诱都失败了。

刑场就是战场,英雄斗志如钢,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铡刀前,刘胡兰止步回首,泰然自若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养育她的家乡土地和勤苦勇敢的乡亲们。“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她坚信,黑夜即将过去,祖国的明天将阳光灿烂。最后,她鄙视了一眼凶残的敌人,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高声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从容地走向铡刀……

编者的话

虽然只有15年短暂的生命,但刘胡兰却将自己的青春书写得格外绚烂。毛泽东主席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来概括她的人生。在那个并不缺少英雄的年代,刘胡兰的英勇就义令无数人震撼不已。此后,她的事迹和体现出的精神被公众进一步诠释为追求真理,意志坚定,爱憎分明,不畏牺牲,敢于和一切邪恶势力斗争,永远是共产党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