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秀儿女
22303700000006

第6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6)

根据中央军区命令,红十军团第十九、二十师在太平县汤口胜利会师。这时,蒋介石调兵遣将,以11个团20余万人,兵分4路“围剿”红十军团,还派飞机侦察轰炸。1934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先在谭家桥地区设伏,将敌打乱,但阵地很快即被敌组织的优势兵力所冲垮,军团固守的制高点乌泥关也被敌夺去。寻淮洲亲自指挥,率部猛攻,将制高点夺回,但小腹负伤,流血不止,被抬往茂林医院医治。由于伤势过重,15日不幸牺牲,年仅22岁。

1938年5月,当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途经茂林时,特地到掩埋烈士遗骨的蚂蚁山为寻淮洲烈士祭扫陵墓。他激动地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英勇奋斗,光荣牺牲。我们要完成其遗志,以东线胜利,驱逐日军,回答先烈,庶几无愧……”寻淮洲烈士英灵永存!

编者的话

1934年12月,寻淮洲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身负重伤,英勇牺牲。1938年5月,陈毅率部东进抗日,重建墓,立新碑,亲撰碑文,高度评价寻淮洲烈士的一生。寻淮洲为了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们面对困难时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11.民兵英雄——于化虎

于化虎(1914—2004年),山东海阳人,民兵英雄。1941年在家乡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阳县民兵分队长、队长,海阳县子弟兵团“化虎营”营长兼行村区武装部副部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于化虎制造了石雷、子母雷等地雷,创造了绊雷、梅花雷等布雷方法,培训了1000多名爆契手,先后炸死敌人171名,并创一雷杀伤7个敌人的纪录。

于化虎1942年组织基干民兵队伍,投身抗日行列。他带领民兵制造出踏雷、绊雷、连环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等20多种地雷,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威震胶东。1943年5月,他率领爆破组在村边埋下70多枚土制石头拉雷和石头拌雷,炸死炸伤前来袭击的日军17人。1945年夏的一天,日军纠集约400多人,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于化虎组织民兵,混入敌人内部,活捉敌人14个哨兵,穿上哨兵的衣服进村布雷,然后撤出村,放枪诱敌上钩。敌人慌乱地互相射击,地雷遍地开花,死伤47人。他积极传授布雷技术,1944年10月,于化虎等5人受胶东军区委派,到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传授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术,在蓬莱附近一次就炸死炸伤日伪军28人。到抗战胜利为止,他亲手培养起来的爆炸模范仅3个地区就有20多名,会使用5种以上地雷的爆炸手达1400多人。1945年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称号,评为“胶东民兵英雄”。

为了对付于化虎和民兵的地雷,日军组织探雷队。于化虎将计就计,以真假地雷对付敌人,日军挖出上面的假雷,下面的真雷随即被引爆。后来,日军将雷坑挖得又大又深,剪断真假雷相连的引火弦。于化虎和爆炸队员则试制成功定时雷。一次,日军探雷队把挖出的4颗定时雷带回炮楼,定时雷突然爆炸,7个日军当场毙命。日军绞尽脑汁,只好在疑有地雷的地方画上白圈,在疑有地雷阵的地方作出标记,绕道行军。于化虎带领民兵故布疑阵,在日军画的圈外,另外画圈,并在圈与圈间埋上地雷,把日军炸得血肉横飞,充分发挥了地雷战的威力。

抗战胜利后,于化虎带领民兵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春,海阳县武装部抽调3个民兵连,组建县子弟兵团一个营,于化虎任营长。他率领部队到即墨、崂山一带配合当地政府开辟新解放区。一次,600多名敌军从崂山出动抢劫,于化虎率民兵营伏击,救出被抓群众100多人,俘敌30多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1950年9月,于化虎作为民兵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电影《地雷战》的主人公赵虎,主要就是根据于化虎和另一位爆炸大王赵守福的事迹创作的。2004年于化虎去世。

编者的话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于化虎身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在地雷战中创造出连环雷、子母雷、包袱雷等多种地雷及战术,组织民兵使用地雷、土枪和土炮。于化虎先后4次负伤,5次得钢枪奖,1次得土炮奖。于化虎不愧是人民的功臣。

12.互助模范——王克勤

王克勤(1920—1947年),安徽省阜阳县人。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的平汉战斗中被解放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1947年7月10日,在鲁西南战役中牺牲。

1945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五十二团一营营长郑文博和教导员武效贤蹲在一间小屋里听一连指导员汇报:“我们连里一排一班新补充的战士王克勤同志,从国民党三十军解放过来后一直不安心,工作不带劲,背后还经常发牢骚,对被俘很不服气……”

“怎么,他不想干吗?”郑文博问道。

“是的。”指导员回答,“他说一支破三八、几十发子弹,真够呛,还不如回去扛机枪,打起仗来哒哒哒,那才够劲呢!”

“唔,原来是个机枪手。”武效贤开始注意起来。

“他是一名老机枪手,各种机枪都摸得很熟。和他一起解放过来的战士都叫他‘机枪圣手’,还说他打起仗来点子特多,在国民党军队里还立过战功哩。”指导员又说。

“是王牌三十军的,又是‘机枪圣手’和老蒋的功臣,看不起我们,这也难怪。可是,到现在还有这样的看法,个性倒是不赖。”郑文博开玩笑说。

武效贤心想,营里倒有几支苏联造的重机枪,老战士还没有一个能很好地使唤它,要是王克勤能使,并且愿意把经验和技术教给别人,那该有多好!他决定抽个时间去访访这个倔强的战士。

隔了两天,武效贤去了一连,刚进门,就发现一班的战士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名蒙住双眼的大个子战士在摆弄一挺机枪。

“教导员来啦!”班长发现了武效贤,向他报告说,他们正在请王克勤表演装卸机枪。王克勤似乎有点紧张,站在那儿不知所措。“你喜欢它么?”武效贤指着机枪问王克勤。

“喜……喜欢。”

“那就给你用吧,不过,你得把全班的同志都教会。”

“行!”

王克勤的回答简单又干脆。武效贤觉得奇怪,这样一个淳朴可爱的年轻人,怎么会看不起共产党部队?他被一块厚厚的手巾蒙住双眼,都能搞清机枪的任何一个细小部位,又是什么东西蒙住了他的心,让他看不清谁是亲人谁是敌人?

在解放军普遍开展的诉苦运动中,几个新参军的农民战士沉痛地控诉了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恶霸剥削欺压的痛苦经历:有的父母被杀了,有的妻子被强奸了,有的被逼得四处逃荒……讲到伤心处,台上台下一片唏嘘声,要翻身、要报仇的口号,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起。此情此景勾起了王克勤对自己悲惨身世的回忆。他也走上台去,控诉国民党反动统治给他一家带来的悲惨遭遇。王克勤的父亲因地租太高同地主吵了几句,竟被打成重伤。王克勤13岁时,父亲含恨去世,家中母子三人只好靠乞讨度日。1939年7月,19岁的王克勤被保长绳捆索绑抓去当了壮丁。他思念母亲和弟弟,曾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回,每次都遭到毒打。后来,母亲和弟弟在外出要饭时下落不明。吐了苦水,王克勤感到同志们都是自己的穷苦兄弟,与大伙便拉近了距离。

对王克勤影响最大的是1946年8月打响的陇海战役,这是王克勤等许多新解放的战士参加解放军后打的第一仗。新解放的战士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犹豫和畏缩情绪,王克勤也是如此。国民党军官经常对士兵们宣传说,共产党的军队对俘虏起初很好,打仗时却把俘虏放在前面当炮灰。

冲锋号响了,解放军党员干部们像往常一样,带头冲杀在最前面。他们有的光荣负伤了,有的壮烈牺牲了。突然,王克勤“呼”的一声抱着机枪站了起来,向后面的解放军战士高声喊道:“冲啊!”于是大家都勇猛地冲了上去。战斗的后一阶段,王克勤打得很勇猛,让他的那挺机枪发挥了最大威力,有时地形阻碍了他,他便抱起机枪站直了身子射击;敌人一逃跑,他便把机枪背带一挂,抱着机枪一面追赶一面扫射。战斗结束后,营、连领导表扬了他,他却难过得哭起来了:“我对不起开始冲锋时那些伤亡的同志……”

王克勤深刻地体会到,解放军确实是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尽管这支军队的装备还不好,生活也很艰苦,但大家为了打倒国民党,使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都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解决了思想疙瘩,王克勤决心在人民解放军里好好干。此后,他靠一挺机枪累计歼敌232名,多次荣立战功,被部队授予“一等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46年8月下旬定陶战役后,王克勤被提升为班长。9月,王克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庄严的党旗下郑重宣誓:永远做一名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战士,为党、为军带好这个班。

王克勤深谙团结协作对保障战斗胜利的极端重要性。受当时解放区普遍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启发,他根据自己的实践和观察,创造性地在班里成立了思想、技术、生活互助组,组长由大伙推选,自由结合编组。

王克勤创立的这一“三大互助”带兵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老骨干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新解放的战士既受到了教育,又发挥了技术特长;从解放区入伍的新兵既能很好地宣传解放区的新气象,又能很快从老骨干和新解放的战士那儿学到军事技术。班里每位战士的长处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而每人的短处又能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得到克服和弥补。“三大互助”的带兵方法使王克勤班迅速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在山东巨野战役中,王克勤班所在的一营担任了分割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的任务,后由于敌情变化,一营由进攻转为防御。王克勤班一天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毙伤敌人123名,而自己无一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