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秀儿女
22303700000010

第10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3)

1942年5月,毛岸英进入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学习,学习了6个月之后又进入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学习。1943年1月加入联共(布尔什维克)。不久,他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他曾在红军中担任过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进军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他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哪里有负隅顽抗的德国鬼子,他的坦克连就冲上去,炮轰碾压,一路战斗。1945年,斯大林接见了他并赠他一把手枪表示褒奖。

进“劳动大学”学习

1946年1月,23岁的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毛泽东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父子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泽东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并让他“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

毛岸英脱下了苏军戎装,换上了大裤裆的棉裤,穿着布鞋,遵照父亲的指示,从王家坪背着小米步行去南边近30公里的柳林区二乡吴家枣园村上“劳动大学”,跟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学习种地。

毛岸英来到吴家枣园村后就要上山劳动,吴满有说:“你是个洋学生,我一个字不识,学甚哩?”毛岸英就说:“我是来学干农活的,又不是来享福消闲的!”吴满有开始教他。第一课开荒,毛岸英跟变工队上山开荒。他看见变工队的人都把衣服脱下来开荒,他也同样去做。白白的皮肤被晒得红红的,由红变黑,手上也打了泡。过了两三天,他就学会开荒了。他见活就干,别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用手抓粪。把村子里的人名字都记下来,刚来时村民说话他听不太懂,时间长了,就都能听懂了。

毛岸英学了两个星期就学会了基本农活,当毛泽东把吴满有请到家里,询问儿子的学习务农情况时,吴满有不住口地夸赞说:“小伙子能吃苦,不到一个月就和我们受苦人(当地人把农民叫受苦人)一个样了。”毛岸英谦虚朴实,平易近人,从不讲特殊,衣服破了总是自己动手缝补。他性格活泼开朗率直,劳动间歇和当地老乡扭秧歌,学唱陕北民歌,农村的民谚俗语他一听便马上用小本本记下来,并向老乡们求教,直到完全懂了为止。

浴火朝鲜战场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后,毛岸英从他接触的事情中,也知道了一点中国要派志愿军去朝鲜的事。他抱定一个决心,去朝鲜参战,抗击美帝国主义,保卫祖国。

10月6日,总参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让作战部部长李涛,选调几名参谋人员充实到志愿军临时指挥所,同时选调一名俄文翻译,以便同苏联派到中国和朝鲜的军事顾问互通情报。李涛当天就从总参作战部选调一名处长(成普)、两名参谋(徐亩元、龚杰)。原先确定的张伯衡为俄文翻译,但张已任军委外文处处长离不开。由军委办公厅外文处调来一名俄文翻译刘某。李涛当面询问了刘某的情况,他向聂荣臻建议:此人不宜在彭老总身边工作,是否考虑另选一名俄文翻译。

聂荣臻忽然想起,刚向彭德怀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毛岸英会俄语和英语,他便命李涛马上通知毛岸英到作战室面谈。李涛不知道毛岸英在什么地方,经多方打听,有人说在天津。聂荣臻向毛泽东询问毛岸英的联系地址,并说了无俄文翻译的事。毛泽东说:“那就不用找了,让岸英去吧!他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我通知他。”

10月7日中午,毛泽东设家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壮行。毛岸英也帮助安排。席间,毛泽东求彭德怀帮助安排毛岸英去朝鲜,本来并不赞同的彭德怀只好答应。毛岸英会讲俄语和英语,留在彭德怀身边当翻译、参谋。

10月19日,毛岸英和几个秘书参谋一起过了鸭绿江。他们几个人乘吉普直奔朝鲜昌城郡大榆洞的志愿军指挥所。

当时敌人已经发现了大榆洞是个重要目标,所以飞机来得很勤。志愿军司令部决定:25日凌晨4时开饭完毕,除作战室值班脱不开身的,其他人员必须进矿洞内隐蔽。

为了劝彭德怀离开作战室木板房,毛岸英还向洪学智出了个主意,把彭德怀离不开的作战地图“先斩后奏”地移到防空洞,彭德怀这才被洪学智连拉带拽地离开了作战室。

11月25日,毛岸英与高瑞欣、成普、徐亩元4个人值班。敌机突然飞来,4架B—26野马式战斗轰炸机投下燃烧弹,瞬间投下近百枚凝固汽油弹,熊熊的烈火燃烧了起来,有两个人跑了出来。因为毛岸英与高瑞欣所处的位置离门较远,他们又在专心地收拾作战地图和文件,站起跑出来,动作迟缓了些,还没等跨出房门,就被上千度的燃烧弹爆发的高温吞噬掉了,木板房化成灰烬。

大火熄灭后,大家找到两位烈士遗体,但分不清谁是谁。经作战室的同志回忆,毛岸英个子高一些,戴着一块德国造手表,腰间有一把斯大林赠送的手枪。根据这些特征,人们才分清两位烈士的遗体。

敌机轰炸时,刚躲进防空洞的彭德怀听到外面有人喊:“不好,作战室有人值班呢!”彭德怀忙问:“都是谁?怎么不疏散?”彭德怀一边说着就往外跑。“这时出去太危险了!”警卫员景希珍死命抱住彭德怀,不让他跑出去。彭德怀用力挣脱后,直冲司令部的木房。但是,毛岸英已在熊熊大火中壮烈牺牲了。

编者的话

毛岸英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特别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士兵。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把对人民幸福安宁的愿望变成了走上朝鲜战场的行动。我们要学习毛岸英那样求知进取、努力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1.时代的领跑者——马万水

马万水(1922—1961年),河北省深县人,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龙烟铁矿“马万水小组”组长,东采矿部副主任,龙烟钢铁公司井巷工程公司副经理。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1年8月12日,年仅38岁的马万水因癌症病逝。

1936年马万水在北京隆顺油柴局当学徒,1942年在北京门头沟煤矿当矿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迅速发展钢铁生产,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懂矿山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当时在北京门头沟背煤的马万水被选中,成为新中国的煤矿工人。

1949年9月,龙烟铁矿掘进五组成立,马万水任组长,并负责采掘工程的技术指导。在他的带领下,全组工人掀起了学习技术的热潮,1950年4月取得月进16?5米的好成绩。到6月份,又创造了全部手工操作、独头掘进月进23?7米的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新纪录。此后,该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中,马万水带领小组在巷道掘进中采用风钻打眼、人工装车运输,月进51米,再创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1952年他用水式风钻取代了干式风钻,1953年又总结出龟裂爆破法和空心爆破法等先进经验,并在全矿推广。

1954年,马万水和他领导的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硐的任务。国内打平硐采用的是先打出小巷道,然后再刷帮成为符合要求的大巷道的两次掘进法。马万水反复推敲,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硐掘进速度。此外,他还研究爆破效果,摸索治理各种岩石的做法,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等10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就这样,马万水带领组员们于1955年攀上月进128?5米高峰;1957年两次摘取月进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1958年又一连登了4次高峰。从此,马万水带领的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早在1952年,马万水就脱产当了干部,1954年成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他常说:“工人,艰苦朴素就是本色。”1957年,850平硐开凿,当时正因腿痛住院治疗的马万水,听到这一消息立刻跑回工地,和工友们研究过断层的方案。在他的指挥下,工友们抢险支架,快速充填,各工种密切配合,一鼓作气闯过了大断层。

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1960年1月,马万水小组再次创造了独头巷道月掘进435?91米的全国新纪录。冶金部在庞家堡铁矿召开全国矿山建设现场会,号召把马万水小组快速掘进红旗插遍全国矿山,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再立新功。1960年4月,马万水被授予工人工程师职称,同年被有色金属矿山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联合国的有关机构也曾对他创造的先进掘进技术进行专门讨论研究。

马万水由于常年劳累过度,1961年3月被确诊为骨癌晚期,于当年8月12日逝世,年仅38岁。他那种“永远争先进、攀高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马万水去世后,“马万水小组”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他们继承和发扬马万水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连续18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

编者的话

马万水一直保持着工人本色。工作时,困了歪在机房打个盹,饿了啃几口凉干粮,就连爱人生小孩,他都顾不得上井去看看。1961年8月12日,年仅38岁的马万水病逝,癌症夺走了这位工人阶级优秀分子的生命,但是他那种“永远争先进、攀高峰”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22.驾机三次穿越蘑菇云的英雄——李传森

李传森(1927— ),山东省商河县人,1948年12月参军,在部队里骁勇善战,立过三等功,后来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空军在陆军中选拔一批指战员学飞行,李传森经过政审和体检合格后,1950年调至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学习。航校期间他没有辜负党的培养与战友们的重托,刻苦钻研,认真学习,经过3年努力,以优异的成绩从航校毕业,分配到空军13师(当时在郑州)当飞行员,先后飞过美式C-46运输机、苏式伊尔-12运输机,历任飞行教员、中队长和副大队长等职,执行过青、甘、川的空投空运任务。1964年到西北执行保密任务。后在空军训练第一基地任后勤部副部长。1983年离休。

被选为取样飞行员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党的关系紧张,为了打破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我们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在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枚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将在大西北进行地爆试验。

为了搞好地爆试验,使科技工程人员正确评估首次核试验的成果,并为以后核试验积累可靠的数据,空军命令李传森所在的师派出五架飞机,担任运载原子弹配件和穿越蘑菇云实施空中取样的工作。刚开始组建的取样机组人员中并没有李传森的名字。试验前,团长王捷程找李传森谈话,原来经检查,已定机组人员中的飞行员张玉成和通讯员任先成两人因身体条件不能执行任务,于是团党委选择了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很高的李传森担任副驾驶员。于是,李传森有幸担任本次取样飞机的副驾驶员。

空中取样是原子弹爆炸试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用运输机空中取样不仅在我国是第一次,在国外也没有先例。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中取样的危险性极大,它要求机组人员既要有敢闯火海的献身精神,又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飞机在北京进行了简单的改装,于一周后飞往西北的空军基地,前线总指挥张爱萍、空军副司令员成钧和专家们给机组人员下达穿越蘑菇云取样任务。

根据要求,飞行员将在原子弹爆炸后30分钟,蘑菇云形成时的7000米高空进行空中取样。因为原子弹爆炸后30分钟正是蘑菇云形成的最好时机,早了,蘑菇云没有完全形成,气浪涡流和强大的冲击将会损坏飞机,影响任务的完成,甚至有可能夺去人的生命;晚了,蘑菇云开始扩散,即使穿了过去,也达不到所需收集的剂量。取样用的是低速、非密封的伊尔-12型飞机,很容易遭受核辐射,对身体造成损害。部队首长关照: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安全。

李传森回忆说,那时候光知道原子弹厉害,没有什么经验。穿越蘑菇云头一天,领导过来问还有什么要求,还想对谁说些啥,大家将党费都交了,已经作好了牺牲的准备。

希望与当年的飞机再见一面

原子弹爆炸前一天上午,空军系统在空军副司令员成钧中将主持下,举行了誓师大会,机长代表机组宣誓:“只要飞机螺旋桨在转,人还有一口气,就要坚决完成任务!”

1964年10月16日11时30分,机组人员提前吃完午饭,来到预定地点。这里距原子弹爆炸点40公里,地势平坦,视线极好。他们在离飞机十多米的地方挖了一个大坑,用以隐蔽,以免受到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光辐射。

辽阔的戈壁滩笼罩在紧张和神秘的气氛中。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制站技术人员按下电钮,随着女播音员清晰而又略带机械性的读秒声结束,强光闪过,地面升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开来,大地轰鸣,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极为壮观的蘑菇云,翻滚直上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