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50

第50章 两道奇怪的诏令

曹叡收到司马懿的捷报后,立即增加了司马懿的封邑作为奖励。

司马懿扫平辽东,大功告成,他计算首尾时日,正好与自己估算的一年时间吻合。司马懿大军回师,准备先到洛阳觐见皇帝。回程路上,司马懿的心情十分愉悦。但是,他没有轻松多久,就接到了曹叡新下的命令,让他直接回到原来镇守的长安,不要再去洛阳了。

司马懿心里感到了隐隐的不安,胜利的喜悦立即烟消云散。按照常规的判断,司马懿这一次克成大功,皇帝理应在洛阳接见,以示嘉赏才对。曹叡加封县邑的命令已经传到,蜀魏边境平安无事,没有理由这么着急就让司马懿回镇长安。司马懿不得不猜测,是不是自己的威望高涨,又引来了什么闲言碎语。

三天之后,当司马懿行至距离洛阳四百里地的汲县时,又收到了一份加急的皇帝手谕,上面歪歪斜斜写了十四个字:

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意思是“我现在躺在榻上等你到来,你到了之后立即就进宫来见我面”。

三天前,曹叡要司马懿不要去洛阳,直接回长安。三天后,曹叡却又让司马懿立即赶去洛阳和他见面。这前后矛盾的两道诏令,顿时让司马懿警觉起来。他判断,魏国朝中一定是出大事了!

司马懿的猜测八九不离十,就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曹叡突然病情危急!

曹叡这一年刚刚三十六岁,正是如日中天的年纪,怎么会突然病危了呢?

究其根底,这还是“与攻击者认同”带来的伤害。在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强力作用下,曹叡变本加厉地复制了父亲曹丕的纵情声色,并最终以提前四年的“优异表现”超越实现了同样的英年早逝。(曹丕死于四十岁,而曹叡死于三十六岁)

曹叡后宫中的妃子宫女多达数千人,远远逾越了皇帝的礼制核定人数。曹叡在酒色上不加节制,日夜沉溺,终于过早淘空了自己年轻的躯体。而他本人,也极具讽刺意味地成为了他的最后一个受害者!

任何一个帝王,到了病情危急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赶快立嗣。但可悲的是,曹叡竟然没有亲生骨肉可以继承他的帝位。

曹叡面临的窘境并非孤例。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帝王之家的男丁往往一代衰过一代,到后面几代,往往都断了子息。这里面有个优生学的道理。开创帝王基业的始祖,往往男性雄风过人。但他后面的子孙,因为生在皇家,条件优越,在尚未发育成熟时,就过早放纵情欲,这往往导致初生之子体格虚弱。但皇室一般立嫡以长,体弱多病的长子继位的概率很大。积弱几代后,男性雄风不再,自然就会出现曹叡式的无子困局。

曹叡曾经在七年前生过一个儿子曹殷,但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后来,曹叡再也没有等来自己的亲生骨肉。他不得不从宗室子弟中找了两个孩子,收为养子。但他以为自己年纪尚轻,一定还有生子的机会,并没有急着立太子。

曹叡突然病危后,就只能在两个养子中选一个继承人了。曹叡选定八岁的养子曹芳当太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这个黄口孺子安排好辅政大臣了。

曹叡的父祖曹操、曹丕都面临过同样的场景,但曹叡的情形尤为特殊。曹操临终托孤时,曹丕已经三十六岁,且历练甚丰。曹丕临终托孤时,曹叡也已经二十三岁,基本成熟。但到了曹叡托孤,曹芳还只是个懵懂孩童,由此,辅政大臣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病势危急的曹叡决定任命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六人一起担当辅佐幼主的重任。

这也许是聪明睿智的曹叡这一生中所做的最糊涂的一个决定!

这份托孤重臣的名单上,其实就写了四个字——任人唯亲。其中,曹宇是曹操之子,自幼与曹叡交好。夏侯氏与曹氏亲如一家,夏侯献自然也是曹叡的同族近亲。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肇是曹休的长子。秦朗虽然不信曹,但也是曹操的养子。秦朗的父亲叫做秦宜禄,本是吕布的部下。吕布被曹操攻破后,曹操得知秦宜禄的妻子杜氏美貌无双,于是强纳杜氏为妾。秦朗自小就住在曹操的丞相府中,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还公开指着秦朗,对宾客说:“这世上还有像我这样喜爱继子的吗?”

从这份名单上可以看出,临死之际的曹叡对于异姓大臣们所流露出来的强烈的不信任感。虽然他此前一直很信任司马懿,但那是建立他自觉身体康健,驭控有方的前提下的。当他不得不立年仅八岁的曹芳为太子后,他不得不担心“鹰视狼顾”的“鹰扬之臣”的司马懿真的会在他死后成为横行无忌的权臣。

思来想去,曹叡最终还是觉得有着亲缘关系的宗族之人更为可信,由此拟定了这么一份清一色的辅政大臣名单。而他的父祖曹操曹丕,均是以宗族亲信为首辅大臣,并配以异姓能臣为均衡班底的。

曹叡颁布这项任命的时间是十二月二十四日。燕王曹宇生性恭顺温和,与曹叡的关系亲密。他十分抵触这项任命,因为接受这项任命就等同于确认曹叡的辞世。他一时在情感无法接受,于是非常坚决地予以推辞。曹叡没有同意他的推辞,依然颁布了自己的命令。曹宇只能强忍悲痛,发誓要竭尽全力,不负重托。

曹宇随即想起了刚刚扫平辽东的司马懿正在回师洛阳的途中。曹宇非常担心这位威望第一的老臣会对自己的辅政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于是起了防范之心。他立即奏请曹叡下诏,让司马懿直接去镇守长安,无须到洛阳觐见。

这就是司马懿为什么会收到第一封奇怪的诏令的原因。

但是,仅仅三天之后,曹叡就颠覆性地推翻了自己亲手拟定的辅政大臣名单。根子还是出在那份失衡的名单上。

曹叡在考虑名单时,完全忽略了两个他最亲信的心腹——同为侍中、光禄大夫的刘放、孙资两人。

刘放、孙资都是资格很老的人。早在曹操时代,这两个人就得到了曹操的信任而担任秘书郎一职。到了曹丕时代,刘放担任中书监,孙资担任中书令,掌管机密。曹叡继位后,这两个人继续参与中枢策划,深得信任。每逢有国家大事,朝臣集会议事,曹叡总是让他们俩决定是非,择定而行。

中护军蒋济对此深表忧虑,专门上书劝谏曹叡说:“陛下高超,明察大臣,亲自处理国事,希望不要忘记左右亲信造成的流弊。左右亲信的忠心和谋略,未必胜于大臣,但有的却极为擅长逢迎谄媚,阿谀奉承。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动辄就说‘中书’,这个名义足以迷惑世俗了。大臣们见他们能影响陛下,就会顺势趋向他们,希望陛下明察,不要使圣明之朝出现恶吏专权的丑名。”

但是,刚愎自用的曹叡却没有接受蒋济的劝诫,反而对刘放、孙资更加信任。

曹叡临终前拟定的这份失衡的名单确实让刘放孙资心理失衡了。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果。

这几位辅政大臣除了燕王曹宇,都是少不更事之徒。夏侯献与曹肇这两个纨绔子弟一步登天,得到出入皇宫,为皇帝侍寝的机会后,毫不掩饰自己对刘放、孙资由来已久的反感。(这种反感与蒋济等人如出一辙)

两人在殿中看到司晨的公鸡栖息在树上,不由联想到了依附曹叡而获得大权的刘放孙资二人。这两个毫无政治城府的年轻人,想起自己已经掌握了生杀大权,忍不住相视一笑,说:“这玩意在宫中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多久?”

他们说得很开心,却不知道这句话已经被旁边的宫人听在耳中,并立即报告给了刘放孙资。

刘放孙资本来就对夏侯献等人担任辅政重臣不满,听到他们竟有如此打算,内心先是害怕,随后就决定反戈一击,以免日后受制于人,性命不保。

两个人想来想去,决定力挺司马懿来担任辅政大臣。他们这么做,倒不是因为司马懿和他们有着特殊的交情,而是环顾朝中,只有司马懿的威望足以和这些靠着血缘关系上位的宗姓贵族相抗衡。

刘放、孙资两人决定,一定要全力扭转曹叡的决定。正是他们的这个想法,给司马懿的命运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也正是司马懿收到第二封奇怪的手谕的原因。

帝王身边的佞幸之人是绝不能得罪的。夏侯献和曹肇即将为自己的政治幼稚病付出惨重的代价,并连带改变了整个曹魏帝国的走向……

……

心理感悟:过度自信是未雨绸缪的第一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