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51

第51章 最高智慧的托孤

刘放孙资计议已定,于是日夜不休,衣不解体,守在曹叡身旁,要伺机搅黄曹叡此前的托孤安排。

这一天,曹叡自觉神志清明,想起曹宇的推辞,多少有点不放心,不由自言自语道:“燕王曹宇为什么要推辞呢?是不是正该这样做呢?”

刘放孙资听到这句话,大喜过望,立即抓住曹叡的话头进言说:“燕王实际上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堪担此重任。”

刘孙二人这么一说,曹叡立刻就紧张起来了。曹宇是他选定的首辅大臣,年纪也较长,如果曹宇不能胜任,岂不是说整个托孤计划就跑偏了?

曹叡急忙问:“那么谁能胜任呢?”

刘放孙资知道,决不能立即提议司马懿当首辅大臣。

原因有二。第一,关于司马懿心怀二心的传闻人尽皆知。第二,在曹叡的名单中没有司马懿的名字。这两点足以说明,曹叡对司马懿还是怀有疑虑的。

但刘放孙资必须立即做出非常肯定的回答,否则就会错过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这个时候,原名单中的五位辅政大臣刚好只有曹爽在场。这个时候身为宗室亲族的曹爽就成了最佳人选了。提名曹爽,就不会招致他的反对,从而有利于分化此前的辅政团队,将其他人选拉下马来。

于是,刘放孙资立刻接口说:“曹爽可以担当重任!”

真是便宜了曹爽这个小子!刘放孙资本来对曹爽也没有多少好感,如果不是他正好在场,刘放孙资是绝不会提名他担任首辅大臣的。但因为机缘巧合,曹爽这个本来入围辅政大臣都不太够格的小子,竟然一转眼成了首辅大臣。

不过世事难料,曹爽此刻的超级幸运在日后竟也成了巨大不幸的肇始。可见,机会本身没有好坏,能否得益则要看自身的能力与作为是否与之匹配。

曹叡还是了解曹爽的能力的,马上追问了一句:“曹爽能承担这件大事吗?”

曹爽这个不成器的家伙,听到曹叡的这句问话,竟然吓得浑身冒汗,腿都软了,紧张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刘放心里暗骂了一句,要是曹爽的回答跟不上去,自己和孙资可就白忙活了。曹叡随时可能放弃变动,维持原来的安排。

刘放暗暗踢了曹爽一脚,附在他耳边低声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爽这才明白过来,连忙按照刘放所教,说:“臣愿以死奉社稷。”

刘放在曹氏祖孙三代身边确实没有白混。他交曹爽的这一句回答堪称经典。曹叡问的是曹爽的能力是否胜任首辅大臣。但既然曹叡这样问了,说明他对曹爽的能力是有所怀疑的。而关于能力问题是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的,一个人自卖自夸反倒容易带来更坏的印象。但如果转换思路,用誓死效忠来表明态度,则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共鸣。刘放十分清楚,这些金字塔顶端的权力人物,最喜欢的就是赤胆忠心的臣子。只要曹爽这样说了,大事基本就成了。

果然不出刘放所料。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曹叡同意让曹爽担纲首辅大臣。于是,刘放孙资趁势再提出让司马懿参与辅政。

第一个改变是最难的。只要做出了第一个改变,随后的改变因为有了惯性就容易多了。曹叡已经虚弱不堪,无力再深思熟虑,于是再次同意了刘放孙资的提议。

永远不要低估帝王身边的佞幸之人的能量。如此重大的家国大事,竟然在片刻之间,凭着刘放孙资的几句话,就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曹叡刚刚颁布三天的辅政大臣名单就全然改变了。第一份名单上的五个人,除了曹爽外,全部被悄然抹杀了。

刘放孙资趁热打铁,请求曹叡写下手谕。这又是很老到的一手。眼见曹叡已经朝不保夕,如果没有手谕为凭,燕王曹宇等人完全可以拒绝曹叡对他们不利的新安排,并用矫诏的名义置刘放孙资于死地。

曹叡动了这么一番大心思,深感疲累,没有动笔就沉沉睡去了。刘放孙资唯恐有变,一直守在曹叡身边,寸步不离。这才是真正政坛老手的做法。诸如曹宇、曹爽、夏侯献这些人和刘放孙资真是差得太远了。

果然,曹叡醒来之后,想了一下,又变卦了,不想改变自己的先前的托孤安排了。他主要还是对曹爽的能力不放心,对司马懿的忠诚不放心。刘放孙资立即进言,揭发甚至是编造夏侯献、曹肇等人对宫女无礼的僭越行径,终于让曹叡打定了主意。

这一次,刘放孙资一定要曹叡写下手谕,留下铁证。曹叡叹了口气,说:“我疲乏极了,一点力气也没有,写不了字了。”

刘放立即坐到了曹叡的床上,用自己的手,把着曹叡的手,强行写下了诏书。刘放的这个举动,震撼性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暗室政治的内幕。很多伟大的决策,往往不是大人物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过是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情绪激发时的意气之作!

曹魏帝国以及如毛附皮般附属于其上的诸色人等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

刘放孙资的老谋深算还不止于此。

他们拿到手谕后,趁着曹叡尚未断气,立即拿出宫中,宣布罢免曹宇等人刚刚被任命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并让曹宇立即回归封地,无诏不得入京!

这一招很是厉害。曹宇等人被逐出皇宫后,就失去了近侍曹叡的机会,也就根本没有可能再劝说曹叡改变心意了。曹叡最后的手诏就此成为无可变更的定局。

正在苦心冥想,准备大干一番以报效皇帝的高度信任的曹宇听到这道晴天霹雳般的诏书后,顿时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这短短的三天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流着眼泪离开了皇宫,赶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刘放孙资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断定曹宇仁厚温顺,夏侯献曹肇庸常无能,缺乏足够的胆魄与能力在几天内公开举事反对。只要赶快将司马懿召回洛阳,主持大局,就能凭借他的崇高威望来弹压一切可能生发的变乱。

于是,刘放孙资马上又说服曹叡写了紧急召回司马懿的手谕。这一次曹叡没有任何犹豫,强支病体,歪歪斜斜地写下了给司马懿的“十四字手谕”。

曹叡为什么会如此痛快答应呢?

原来,这是“决策后失调”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所谓“决策后失调”,就是说一个人在做出了选择后,往往会提高已选择对象的吸引力,同时降低被拒绝对象的吸引力。

曹叡本来对司马懿心怀疑虑,但既已选定他为辅政大臣,为了维护自己决策的正确性,曹叡只有让自己相信司马懿确实是合适胜任的人选,从而热盼他赶快到来,托付后事。

司马懿接到曹叡的手谕后,立即拿出他一贯的雷厉风行作派,登上追锋车,日夜兼程,只用一天一夜就从四百里外的汲县赶到了洛阳!

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司马懿毫不停留,立即进宫去见曹叡。病榻上的曹叡此时已是奄奄一息。

曹叡见了司马懿,虽然气若游丝,但却两眼放光,说:“仲达啊,我把后事托付给您,您要与曹爽一起好好辅佐我的幼子曹芳。死难道是可以忍的吗?我强忍着不死,就是为了等着您到来啊。现在能够与您见面,我就再无遗恨了!”

司马懿再是铁石心肠,听了曹叡的这一番话,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了。司马懿出仕三十年,为曹叡效劳十三年,一直生活在“鹰视狼顾论”的阴影下,时不时风波骤起,从未有过真正的平安和顺。但是,今天曹叡的这一句“忍死以待”真正让司马懿感激涕零了。试问有哪一个君主能够这样想,这样做呢?这难道不是古往今来最为本纯的信任吗?信任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可以扫清一切的人际阴霾。司马懿深深地感动了,过去三十年的积郁顿时一扫而空。这个已经轻易不动感情的冷血老臣,在这一刻,发毒立誓要竭尽忠诚,不负曹叡的这一番重托。

曹叡示意太子曹芳拜见司马懿,勉力用手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就是他啊。您仔细看看,不要看错!”

司马懿泪流如注,跪地磕头不止。

曹叡又示意八岁的曹芳上前,搂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的坚硬心肠就在小曹芳的这一个亲昵举动中彻底融化,心中爱意横溢。曹芳只比司马懿的长孙司马炎大了四岁,司马懿不自觉间也将曹芳当成了需要自己精心呵护的孙子。

这一幕,其实是曹叡毕生智慧最高水平的体现。

世人都将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当作最佳典范。但其实不然。刘备确实开了个好头,让诸葛亮涕零感激,发誓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随后刘备出于对儿子才具的担心,又多说了一句“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正是这句话让诸葛亮如芒刺在背,觉得刘备其实一点儿也不信任自己。虽然诸葛亮日后并未背叛自己的效忠誓言,但刘备这句话的阴影一直让诸葛亮如鲠在喉,郁结于心。

而曹叡的托孤于司马懿,完全动之以情,毫无拖泥带水的多余动作。虽然他内心对司马懿不无疑虑,但却呈现出了全然、纯然的信任。这正是曹叡高于刘备,甚至高于古往今来一切托孤帝王的地方。

最后时刻,曹叡还是不放心曹爽的能力,于是在任命他为大将军的同时,又任命尚书孙礼担任大将军长史辅政他。

曹叡强摄心神,忍死而生,托付完了后事,终于油灯耗尽,就在新年的第一天黯然归西。

曹叡这一生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遗憾。他在潜意识中对父亲曹丕是如此的痛恨,但令人扼腕的是,他在行为上却不折不扣地予以模仿,并变本加厉地“成功”复制了父亲“杀妻、荒淫、滥杀、早逝”的人生悲剧。曹操期许的曹氏三世基业最终因为曹叡的英年早逝而提前划上了句号。

司马懿在阴差阳错中第三次成了托孤大臣,心里自然是百感交集。像他这样屡遭怀疑,又屡得信任,连续成为祖孙三代帝王的托孤重臣的人,也许是史上绝无仅有的。

……

心理感悟:信任是人际第一生产力,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都不信任这一点。

决策后失调一个人在做出了选择后,往往会提高已选择对象的吸引力,同时降低被拒绝对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