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49

第49章 依样也难画葫芦

司马懿借诗表明心迹后,心情安定,引领大军向辽东进发。

等司马懿赶到辽东后,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公孙渊早已命令卑衍、杨祚两将率领精兵数万,在辽水之畔的辽隧摆开严防死守的阵列,阻止司马懿的大军渡过辽水。

司马懿用“坚守不出”熬死战神诸葛亮早已成为传奇,传遍天下。卑衍、杨祚二人虽远处辽东,但也已知悉司马懿的大名。迎战之前,二人商议对策,决定依样画葫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卑衍对杨祚说:“魏兵千里远来,人多粮少,必难持久。当初司马懿在渭南坚守,就连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只能退兵。我们今天就用司马懿的招数来对付他自己。等到他军粮耗尽,不得不退兵之际,再大举反攻。”

杨祚大喜,拍掌叫好,觉得司马懿已经指日可擒。

再说司马懿见了辽东大军的阵势,不由一阵大笑,对麾下诸将说:“这不是拾我牙慧吗?他们想坚守辽遂,不与我军交战。但他们聚集辽东精锐在此,襄平空虚,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放弃辽遂,直奔襄平。敌将见势不妙,必定后撤救援,我们借机在路上伏击,就能击溃他们了。”

卑衍杨祚不知道,司马懿的坚守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越来越趋于保守,不肯冒险。诸葛亮初出祁山之时,如果肯采纳魏延的建议,从子午谷派一支奇兵,突袭长安,说不定早就大功告成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僵持时,也有一个绕过魏军大寨,出武功水奇袭长安的机会。司马懿一度非常担心诸葛亮这样做。但诸葛亮还是没有选择冒险一试,这才给了司马懿一直坚守的机会。

现在,当卑杨二将模仿司马懿的时候,司马懿却绝不会重蹈诸葛亮的覆辙。司马懿立即下令,从别处渡河,绕过辽遂,直接向辽东首府襄平发起进攻。

这真是小偷遇上了贼祖宗!

卑衍杨祚二人在司马懿面前班门弄斧,却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卑杨得知司马懿大军已经向襄平进军,大惊失色,连忙撤防追击司马懿。

司马懿早就伏下了两路伏兵,卑衍杨祚中了埋伏,司马懿又引兵杀回,将辽东大军团团围住。经此一战,卑衍被斩,辽东精锐丧失大半,杨祚带着残部退回襄平城中。

公孙渊绝没想到司马懿的攻势竟会如此凌厉无情,只好在襄平城中坚守不出。司马懿指挥大军,将襄平城四面围合,襄平遂成独立无援的孤城,而公孙渊也成了瓮中之鳖。

此时正逢秋雨连绵之季,天降大雨,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军身陷水中,苦不堪言。但大水也给司马懿带来了一个好处。运粮之船可以从辽水口直接开到襄平城下,确保了魏军的粮草供应。但是,雨水不住,军营中泥泞不堪,兵士们十分不便。

左都督裴景向司马懿请示,希望将军营移屯到远处山上,以避水患。司马懿知道襄平城中已经缺粮,如果大军一移动,合围之势顿开,辽东军马就有可能趁隙而出。司马懿大怒道:“我难道不知道营中泥泞吗?现在活捉公孙渊就在眼前,怎么能随便移动营盘呢?!你不要胡言乱语,乱我军心,再有说移营者定斩不饶!”

裴景吓得唯唯而退。

但是,在雨中驻防实在是太难受了。过不多时,右都督仇连应军士之迫切请求,又来向司马懿陈说,恳请司马懿开恩,怜悯士兵的不易。

仇连确实是不够了解司马懿。这个已经将坚忍与残忍都修炼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不但自己以六十高龄可以忍耐水中泥泞的日子,而且也会用杀人不眨眼的威严来惩罚一切犹疑之徒。

司马懿勃然大怒道:“我早已下令,再说移营者斩!你明知故犯,死罪难逃!”当下就将右都督仇连斩了,枭首示众。

这一杀之威果然生效,满营军士,再无一人敢出声抱怨。

司马懿围城日久,突然下令围攻城南的部队后撤二十里,任由城内军民出城,砍樵伐薪,放羊牧牛。

行军司马陈珪对此大为不解,对司马懿提出疑问:“太尉,您先前攻占上庸之时,只用八天急行军就攻到了城下,很快生擒孟达,成就大功。这一次,您带着精兵四万,千里而来,为什么对襄平却围而不打呢?还任由军士被秋雨淋漓,现在又纵放贼众砍樵放牧。我看不懂太尉是怎么想的,请您指教。”

司马懿呵呵大笑道:“你虽然名为司马,却不知兵法。现在的情形和奇袭孟达完全不一样。当初,孟达粮多兵少,足够支撑一年。而我的兵马数量是孟达的四倍,但粮草还不够支撑一个月。以一月之粮,敌一年之粮,怎么能不速战速决呢?以四倍之兵,敌一倍之兵,怎么能不轻松获胜呢?现在的情况是,辽东兵多,我兵少。辽东缺粮,我粮草充足。围城一日,敌人就削弱一日,又何必逼攻呢?我现在放开城南一线,其实是欲擒故纵,任由他们樵牧,就可以涣散他们的军心,以免他们困兽犹斗!”

陈珪和其他诸将听了司马懿精妙的分析,不由对他随形就势,善因事变的精深谋略叹为观止。

在司马懿的强力推动下,魏国大军集体坚忍,在雨中苦苦坚持了一个多月,终于等来雨过天晴的日子。

司马懿立即下令对襄平城发动疯狂的攻击。魏军筑土山,挖地道,立炮架,搭云梯,矢石如雨,射入城中,日夜攻打不息。

襄平城中早已粮尽,公孙渊不得已宰杀牛马为食。等到牛马也吃光了,就开始爆发人吃人的恶性事件。公孙渊眼见民心将变,心里越来越害怕,于是慌忙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出城向司马懿请降。

王建、柳甫对司马懿哀告道:“请太尉退兵二十里,我们辽东君臣自来投降。”

司马懿大怒道:“你们怎么敢轻视我呢?”立即喝令将王柳二人斩首。司马懿随后写了一道檄文,让王柳二人的随从带回给公孙渊。

司马懿为什么不肯接受公孙渊的投降,甚至也不给王柳二人任何解释的机会,就将他们一杀了之呢?要知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当时最基本的军事原则。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为了表明誓不两立的决心,才会将对方的使者斩首。这件事当初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也做过一次。那是因为诸葛亮巧用激将法,激起了周瑜对曹操的无比愤恨所致。司马懿为什么要这这样做呢?

这固然是因为司马懿心狠手辣。但司马懿其实还另有深意。这从他写给公孙渊的檄文中可以看出来:

窃谓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迎之。孤天子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得礼邪!二人老耄,传言失指,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

司马懿的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郑国都是诸侯之国,但楚国讨伐郑国的时候,郑国的国君袒胸露背,牵着肥羊向楚王请罪。而我的身份是魏国上公,王建竟敢要求魏国大军退后二十里才出来投降。这岂不是太过无礼了?这两个人一定是老糊涂了,说的话太不搭调,所以我把他们都砍了。如果你的意思还没有表达清楚,就派个脑子清楚,有决断力的年轻人来。

其实,这根本不是司马懿的真实意思表达。司马懿知道,像公孙渊这种狡诈无情,首鼠两端的人,是决不能放虎归山的。如果这一次势在必得的时候,不将他赶尽杀绝,那么,他吸取了这一次失败的教训后,以后就很难对付了。

所以,司马懿心中早已定下了斩草除根的主张,只不过是故意用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迷惑公孙渊,并瓦解他的斗志。

惊慌失措的公孙渊果然上当了,他从司马懿的檄文中窥见了一线生机。但他还是不甘心像郑伯那样肉袒牵羊无条件地向司马懿投降。他与侍中卫演商议后,决定让卫演前往魏军大营,再和司马懿谈谈条件。

卫演出城来到魏营,膝行入帐去见司马懿。

卫演早已想好说辞,他对司马懿说:请太尉息雷霆之怒,罢虎狼之威。容我等克日送世子公孙修为人质,然后君臣自缚来降。”

这就是公孙渊和卫演自以为聪明的做法,以为用儿子当人质做幌子,可以拖延时日,再寻逃脱之策。但是,聪明人往往就死在自己的聪明上。投降,最要紧的就是证明自己的诚意。郑伯之所以能够得到楚王的宽宥,就是因为无条件地把生杀大权交给了对手,从而激起了对方的怜悯之心。公孙渊本来就因为不讲信义而臭名昭著,在火烧眉毛的危急时刻,还一再和司马懿讲条件,早就挥霍了唯一可能的生机。

司马懿听了卫演的说辞,倒没有动怒,淡淡地说:“两军交战,有五条原则:能战则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你们如果不投降,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你回去告诉公孙渊,也用不着送儿子来当人质了,洗颈待戮吧。”

卫演听了,心中一凉,惶急慌忙赶回城中,将司马懿的话,原样不动,转述给了公孙渊。

公孙渊听了大惊,心中最后一点希望也断绝了。他急忙与儿子公孙修密商,连夜出逃。但是,司马懿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公孙渊这一逃,等于是自投罗网,很快就落入了魏国大军的包围圈中。

到了这个时刻,公孙渊父子才下马自缚而降。但是,这个时候的投降,已经毫无意义。“与攻击者认同”再一次出现了。心肠坚硬的司马懿立即下令将公孙渊父子、宗族全部斩首。同时,他还下达了血洗襄平的命令,让部下大开杀戒,攻击斩杀公孙渊手下文武百官二千余人,十五岁以上的兵士七千余人。

一时间,襄平城中哀声遍野,血流漂橹。司马懿一夜之间,就让自己变成了恐怖之神。

本来,像擒获敌酋这样的重大事件,司马懿是应该先将他们系狱,再向曹叡汇报后,然后听候曹叡的指示处置的。但是,在潜意识中“与攻击者认同”的驱动下,司马懿毫不犹豫就下了死手。公孙渊父子也由此和孟达一样,成为了司马懿双忍性格下的牺牲品。连带成为受害者的还有无数从逆而死的无辜冤魂。

至此,从东汉末年就占据辽东长达五十年,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无力铲除的公孙氏家族,就被司马懿彻底消灭了。司马懿这一战,堪称他这一生中最为酣畅淋漓的战例,牢牢地树立起了他无敌于天下,令对手闻风丧胆的恐怖形象。

……

心理感悟:模仿者只有找到“灵活性保镖”,才能顺利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