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42

第42章 把漏洞“发扬光大”

诸葛亮探知曹真病重,于是痛下杀手,写了一封辞锋尖刻的信给曹真,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心胸狭窄且又病体虚弱的曹真,看了诸葛亮的这封信,羞愤交迸,恨气填胸,一口气上不来,竟然被活活气死了。

这对诸葛亮来说,当然是个重大利好消息。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曹真能力不足,却占据上位,对司马懿有挚肘作用。曹休已死,曹真再一死,整个魏国的军政大权就全部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司马懿从此获得了自主应对诸葛亮的权力。诸葛亮在铲除了一个重要对手的同时,其实也给自己制造出了一个更加棘手的对手。

曹真死后,司马懿立即用兵车将他的遗体运回洛阳。曹叡大怒,本来他已下诏让魏军班师回朝,现在却严令催促司马懿出战,为曹真复仇。

两军遂在岐山之侧的平原上拉开对战架势。双方主帅出阵,开始了面对面的较量。

虽然此前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已经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但这却是两个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一年,司马懿五十二岁,诸葛亮五十岁,这两个棋逢对手的绝顶高人,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但是,他们俩对于天命的认知却截然不同。

司马懿率先开口,说:“我大魏之主,顺应天命,法尧禅舜,坐镇中原,宽容你蜀吴两国,实因吾主宽慈仁厚,不忍伤害百姓。你不过是南阳一介耕夫,不识天数,理应歼灭。如你能省心改过,早日退回,各守疆界,尚能保全性命。如其不然,身死名裂,悔之晚矣。”

司马懿这是在强调天命在魏,自己这一方是正义之师。但诸葛亮的口才绝世无双,怎么会让司马懿占了道义上的便宜?

诸葛亮微微一笑,轻轻松松就抓住了司马懿的一个弱点,展开反击,说:“我受先帝托孤之重,怎么能不尽心竭力讨伐汉贼呢?曹氏不久必将为汉所灭。你的父祖都是大汉之臣,世食汉禄,却不思报效,反而助纣为虐,帮曹氏篡夺汉室江山,难道还不该斩尽杀绝吗?”

诸葛亮这句话,一下子刺醒了司马懿尘封已久的价值观。在父亲司马防极其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下,司马懿早就形成了忠君爱上的价值观。他最初拒绝曹操的征辟也正是因为不满于曹操的逆篡行为。但是,在他出仕之后,却一步步偏离了最初的价值导向。

这是“行为改变态度”的典型体现。当一个人做出了与内心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后,为了克服内心的认知失调,往往会改变先前的态度而与已经无可更改的外在行为保持一致。

司马懿在为曹魏鞍前马后,辛苦效劳了这么多年后,早已把自己的内心态度调整为忠于曹魏的立场了。诸葛亮却毫不客气地揭开了司马氏世为汉臣的既定事实,从而将司马懿对曹魏的效忠行为重新定义为助纣为虐的卑劣之举。

诸葛亮的这当头一击,来势凶猛,司马懿面红耳赤,无力抵挡,只好不置可否,转而发起挑战。两军对战,诸葛亮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司马懿只能退至渭水南岸,安营扎寨,再一次当起了缩头乌龟,任诸葛亮如何辱骂挑战,只是坚守不出。

两军相持,曹叡催促出战,司马懿担心失败,十分苦恼。

这时,诸葛亮军中发生了一件事。诸葛亮在前方打仗,把筹集供应粮草的重任交给了李严。李严派部下苟安押送粮草。苟安路上喝酒误事,耽搁了十日。

诸葛亮治军甚严,怒斥苟安,说:“我军中专以粮草为大事,误了五日,就该处斩。你误了十日,还有什么好说的?”下令推出斩首。

长史杨仪却为苟安求情,说:“苟安是李严的部下,再说粮草押送不易,如果杀了此人,恐怕今后无人再来送粮了。”

诸葛亮一时心软,免了苟安的死罪,却喝令武士将苟安杖打八十。

苟安被责之后,对诸葛亮怀恨在心,连夜跑到了对面魏军的大寨中,向司马懿投降。

苟安将情形一说,可是司马懿吃够了诸葛亮虚虚实实的口头,哪里敢轻易相信呢?再说,诸如此类的苦肉计已经发生多次了。前有赤壁之战时的黄盖,后有石亭之战时的周鲂,都让曹魏吃了大亏,司马懿不得不防上一手。

但是,司马懿也不想放过这样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他沉思片刻,突然从苟安身上发现了诸葛亮的一个大漏洞!

苟安是李严的部属。而李严则是和诸葛亮一同受命的托孤大臣,但现在却被诸葛亮排挤出了权力中枢。诸葛亮之所以听从了心腹杨仪的建议没杀苟安,也和这一点有关。因为诸葛亮并不想被人视为大权独揽,排斥异己的权臣,尽管他事实上已经这么做了。

司马懿这么一联想,顿时惊觉诸葛亮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曹操了!你看他第一次出师北伐,诸葛亮亲自在成都上表后主,属于奏而后斩。而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只顾在汉中部署兵马,懒得再回成都,出师表都是派人送给后主的,纯属先斩后奏。到了第三次,诸葛亮甚至连出师表也不上了,变成了斩而不奏。这足以说明刘禅不过是个傀儡皇帝,而诸葛亮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但是,诸葛亮的价值观以及情境限制却绝不允许他成为曹操式的权臣,从而诸葛亮也绝不允许他人将他视为曹操式的权臣。

这一点正是司马懿的机会所在。

司马懿想通了这一点,强自压抑住了内心中喷涌而出的狂喜,冷冷地对苟安说:“诸葛亮诡计多端,我很难相信你是真心来降的。除非你为魏国立一件大功,我才能相信你。”

苟安已经身在魏营,当然不敢推辞,连忙说:“都督但有吩咐,小人绝不敢推辞。”

司马懿说:“这件事需要你赶回成都去办。”

苟安吓了一跳,叛国之人,最害怕的就是回归故国,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司马懿看出了他的犹豫,说:“这件事也没什么风险。你只要到成都散布流言,说诸葛亮有怨上之心,已经在谋划着自立为帝。你办完这件事,就立即赶回魏国,我在天子面前保举你担任要职。”说完,眼睛直视着苟安。

苟安不敢看司马懿老鹰般的锐利眼神,只是点头如捣蒜,领命而去。

司马懿看着苟安远去的身影,嘴角露出了一丝自得的微笑。几年前,他被诸葛亮炮制的谣言击中,差点连命也丢了。现在是一报还一报,当初诸葛亮怎么对付他的,司马懿要原样奉还给他。

说起来,这是诸葛亮不够残忍带给司马懿的机会。司马懿可是不会心慈手软的。那个抱怨阴雨连绵的偏将,被他毫不犹豫斩杀,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两强博弈,残忍者胜。司马懿利用诸葛亮的弱点和漏洞,对着他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苟安偷偷潜回成都,找到了几个相熟的宦官,散布了司马懿交待给他的流言。诸葛亮倚仗大功,图谋篡位的流言很快就传到了刘禅耳中。

刘禅大惊。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诸葛亮要是一向对刘禅尊敬有加,礼仪不失,刘禅是绝不会怀疑他的。但偏偏诸葛亮的行为像极了当初的曹操。刘禅再笨,也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傀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于诸葛亮图谋篡位的言论的可信度就很高了。

刘禅无奈,又不敢找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几位大臣商议,只好找贴身的宦官想对策。这些宦官能有什么见识,可以识破司马懿的谋略呢?

宦官们告诉刘禅,只有趁着诸葛亮反行未露,先下诏让他回归成都,再削去他的兵权,才能保得无忧。

刘禅也没有和大臣们商量,立即下达了让诸葛亮班师回朝的诏书,派人火速送往祁山前线。

诸葛亮接了诏书,惊讶不已,但却根本不敢违背。这就是他此前“大行不顾细谨”种下的恶果。此前他对刘禅早已缺欠尊重,如果此时再敢违诏不回,就坐实了逆篡之心。诸葛亮极为顾惜自己的名声,虽然心中万般不情愿,但也只能下令退回祁山。

这真可谓是流言犹胜十万兵。司马懿无论怎么正面进攻,都不能让诸葛亮退兵。但只用几句流言,就巧妙利用了对手阵营中看似最没有价值的资源(傀儡刘禅)而收致奇效。

诸葛亮这一退兵,司马懿可就完成了曹叡下达的任务了。于是,司马懿也退兵回到洛阳。魏蜀之间的边境,再一次恢复了短暂的平静。

心理感悟:效劳即是效忠。

行为改变态度当一个人做出了与内心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后,为了克服内心的认知失调,往往会改变先前的态度而与已经无可更改的外在行为保持一致。

重新定义给予同一个概念以不同的解释,以瓦解对方的信念系统,取得说服胜利的一种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