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22285100000043

第43章 一封闪烁其辞的信

诸葛亮吃了司马懿这一次暗亏,气得差点吐血。他怒气冲冲地回到成都,立即去质问刘禅。刘禅吓个半死,把责任都推到了宦官头上。诸葛亮一怒之下,将传谣散谣的宦官全都杀了,但罪魁祸首苟安却早已远遁魏国了。这就连累了苟安的上司李严备受指责。

诸葛亮铆足了劲操练兵马,又一次出师北伐,这已经是诸葛亮第五次兵出祁山了。接二连三的出击,却总是无功而返,让诸葛亮陷入了无可自拔的投入陷阱。事实上,此时的蜀国只占有益州一地的资源,无论是人口,还是粮食,与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九个州的魏国均无法抗衡。再加上诸葛亮采取的还是消耗性更大的主动进攻战略,蜀国的国力已经很难支撑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了。但是,先帝刘备的重托,诸葛亮本人的志向,以及大量投入之后产生的一致性约束,都让诸葛亮超越了理性的范畴,不顾国内以太史谯周为主的反对而一意孤行。

曹休曹真相继过世后,司马懿已经成了魏国最高等级的军事主官了。曹叡得知诸葛亮再次来犯,自然而然让司马懿挂帅,以张郃为先锋,迎击蜀军。

此时正是陇西平原上小麦初熟的季节。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多次因为军粮不继而在形势大好之际被迫退兵。司马懿由此预判诸葛亮此次很可能就地取粮,以作长久之战,于是命张郃镇守祁山,自己与郭淮巡略天水诸郡,以防蜀兵割麦。

司马懿完全料中了诸葛亮的心思。蜀军之粮,仍由李严筹集运送。但李严受“苟安事件”影响后,倍受打击,开始消极怠工。因此蜀军初出,就面临着粮草不足的困难。诸葛亮自然将目光投向了陇上业也成熟的麦子。

但司马懿早已料敌机先,做了准备。诸葛亮一番深思,随即想出了一个装神弄鬼的招数来。诸葛亮从一出山,就养成了坐着四轮小车征战四方的习惯。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四轮小车当成了诸葛亮的象征。诸葛亮精心准备了四辆一模一样的小车,又按照自己的身材容貌刻了三个雕像,让“他们”头带华阳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端坐于车上。同时,诸葛亮又命二十四名兵丁,各穿皂衣,披头跣足,作为推车使者,再派大将扮作天蓬元帅的模样,手执七星皂幡,在车前步行。

经过这一番装扮,诸葛亮硬生生将刀光剑影的战场变成了神鬼乱舞的道场。诸葛亮自己也坐上一辆小车,再加上另外三个“分身”,从不同方向,四路齐出。

诸葛亮一边用分身术迷惑魏兵,另一方面则做好了抢麦的安排。魏军眼见四面八方都有诸葛亮在装神弄鬼,军心大乱,司马懿不知就里,急忙引兵退入上邽城中。

诸葛亮趁此机会,将陇上之麦尽数收为己有,并在刚刚攻占的齿城打晒小麦。司马懿得知中计后,心有不甘,与郭淮分兵两路攻击齿城,却又被诸葛亮击退。

郭淮提议调动雍州凉州的兵马前来助阵。司马懿同意了,下令让孙礼率二十万兵马前来围攻诸葛亮。诸葛亮以逸待劳,用计将孙礼击败。

司马懿接连受挫,十分忧愁,但正当蜀军形势大好之际,老天爷又对司马懿伸出了援手。

诸葛亮突然接到了李严的告急信,上面写道:“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合,令吴取蜀,幸吴未曾起兵。今严哨知消息,伏望丞相深谋远虑,早施良图。切勿怠忽。”

这一封信顿时激发了诸葛亮内心的恐惧。诸葛亮敢于起兵伐魏的大前提就是吴蜀联合,让蜀汉没有后顾之忧。如果东吴陆逊一出兵,蜀国除了诸葛亮本人外无人可敌。诸葛亮吓得心惊肉跳,只能考虑起退兵的安排。

人们在恐惧的时候,往往会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就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不例外。其实仔细分析李严的这封信,就会发现他是在夸大其辞。事实上,东吴并无实质性的军事行动。但李严用一句“伏望丞相深谋远虑,早施良图。切勿怠忽”成功地实施了“启动效应”,让诸葛亮处于慌不深思的“恐惧模式”,从而做出了反应过度的决策。

诸葛亮下达了分批撤军的命令,张郃见状,又起了起兵追击之意,于是向司马懿请示。

司马懿已经吃够了追击受挫的苦头,不想再重蹈覆辙。但张郃坚决要求追击。司马懿依然表示反对。这时,另一员大将魏平来报,说蜀兵的大营已空。

看见猎物的时候,往往看不见陷阱。面对蜀军已退的事实,司马懿坚守不出的固有想法再一次动摇了。张郃再次请命,司马懿拗不过张郃的坚决,于是同意他率领五千兵马追击,随后再派贾翔、魏平率领两万兵马随后接应。

诸葛亮绝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他在撤退之前,就安排杨仪、马忠在剑阁木门道埋伏下了一万名弓弩手,等着可能追击而来的魏兵。

张郃这一追,就等于是自投罗网,结果被蜀兵一阵乱箭射杀。曹魏硕果仅存的这一员五虎上将,就此陨落在剑阁之野。

张郃之死,对司马懿打击极大。他痛恨自己不够坚定,再一次落入诸葛亮的圈套。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发生自利性偏见,将失败的责任推诿给他人。但是强烈的愧疚却让司马懿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张郃之死,是我的过错啊!”

张郃的死讯传到洛阳,对曹叡的刺激也很大,让他更为深刻地明白了与诸葛亮对战的难度与复杂性。

再说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李严却启奏刘禅说:“粮草操办妥当,丞相却突然回师,恐怕是和魏国有所关联吧。”

刘禅担心不已,就派尚书费祎去汉中见诸葛亮询问为何退师。诸葛亮大惊道:“李严写信给我,说是东吴陆逊进犯,我这才下令回师的。”

仔细对比一下诸葛亮说的这句话,和李严写的那封信,其实差异极大。这说明诸葛亮完全误读了李严的信。

费祎听诸葛亮这么说,也大吃一惊,说:“李严在陛下面前奏称军粮已办妥,丞相无故回师,必有顺魏之意。陛下这才命我来询问丞相的。”

诸葛亮听了,急怒攻心,竟然气得说不出话来。诸葛亮好容易冷静下来,立即命人去访察李严为什么要在后主面前捏造谎言,贻误军机。

那么,李严为什么要在诸葛亮背后捣这么一个极不高明的鬼呢?

这有三个原因。

第一,李严对诸葛亮心怀不满已久。李严和诸葛亮同属刘备的托孤大臣,但从一开始就被诸葛亮排挤出了权力中枢。

第二,苟安事件进一步加大了李严对诸葛亮的不满。

第三,蜀国国力微薄,在诸葛亮连年北伐后,筹备粮草的难度越来越大,李严未能如期完成军粮的操办。

李严担心自己因此而受罚,在百般无奈之下,写下了那封闪烁其词的信。诸葛亮退师之后,李严又想利用这个机会,借后主刘禅之手,对诸葛亮发起报复性反击,没想到后主根本就不敢对诸葛亮有所动作,将一切内情全部告知了诸葛亮。

诸葛亮查明真相后,大怒道:“匹夫为免一己之过,竟然废了国家大事!”当即就要将李严处斩。诸葛亮也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丝毫没有考虑李严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其实与他本人的做法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自利性偏见的典型体现。

费祎劝道:“丞相,您还是看在当日他和您同为托孤大臣的份上,宽恕他吧。如果真的杀了他,恐怕天下人都会说丞相不能容人呢。”

费祎的这个说法,和此前杨仪劝诸葛亮不要杀苟安如出一辙。诸葛亮再一次被击中软肋,于是按照费祎的建议,将李严贬为庶人。

“李严事件”的发生,依然没有让诸葛亮认识到蜀国内部的矛盾。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没有理由不知道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但是,他依然熟视无睹,一心一意只想着北伐中原。这足以说明,诸葛亮所落入的投入陷阱已经越来越大,让他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无力摆脱。

李严事件的发生,又拖了诸葛亮三年的后腿,也让司马懿安耽了三年。诸葛亮经过三年的筹备,又一次发动了北伐。这已经是诸葛亮的第六次出征了。他当然不会知道,这也是他这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

诸葛亮信誓旦旦地对刘禅说:“今番若不扫清奸党,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也。”

但是,诸葛亮没有想到,他的这一次出征竟然遭到了刘禅的反对。

刘禅说:如今天下已成鼎足之势,吴国、魏国不来主动侵犯,相父为什么不安享太平呢?”这句话刘禅自己是说不出来的,一定是背后有人提示他这样说的。这个人,自然是对诸葛亮不满的反对者了。

蜀国太史谯周,也以诸葛亮最擅长,也经常用来说服别人的天象说事,力劝诸葛亮不可轻举妄动。

但是,深陷投入陷阱的诸葛亮,是不可能被任何人阻止的。他根本就无视天象明显对蜀国不利的征兆,依然一意孤行,兴兵点将,再度出征。

……

心理感悟:恐惧本身并不可怕,对恐惧的反应过度才最可怕。

投入陷阱当一个人为某一件事投入心力、资源后,往往很难自拔,而是倾向于不断追加投入,直至远远超越了理性的范畴,也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