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023

第23章 名相管仲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而托起这一代霸业的高人则是名相管仲。

管仲是姬姓后代,齐大夫管庄的儿子。管仲名夷吾,字仲,一称敬仲。齐桓公尊呼“仲父”,后人尊称管子,颍上(今颍水之滨)人。父死后,家境渐趋贫寒。为奉养老母,他当过商贩和普通官吏,参加过战斗,都不成功。但这段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在患难中,他跟鲍叔牙结为挚友。后来俩人分别成了齐襄公弟弟姜纠和姜小白的谋士,被后世称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理财家。

齐襄公荒淫残暴,兄弟和大臣纷纷逃避到国外。连姜纠和姜小白也各在管仲和鲍叔牙护卫下,避难于鲁国和莒国。

公元前686年(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被大夫连称和管至父杀死。第二年,新君公孙无知又死在大夫雍廪之手,齐国一时处于纷乱无君的状态。于是,姜纠在鲁国军队和管仲的护送下。姜小白在鲍叔牙等人的陪伴下,兄弟俩同时赶回齐国抢夺君位。兄弟俩在途中相遇,发生战斗,管仲一箭射在姜小白腰带钩上,姜小白急中生智,倒下佯死、管仲和姜纠以为姜小白真的中箭,便放慢了行进速度。而公子小白却藏在一辆密闭的车里,抢在姜纠之前,进入齐国,当上国君,成了后人溢称的齐桓公。

虽然齐桓公对管仲怀有一箭之仇,经过鲍叔牙的力荐,终于使他同意任用管仲为宰相(最主要辅臣)。于是,齐国就逼鲁国杀死姜纠,把管仲交出。

管仲到齐国那天,齐桓公赶至郊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事前,桓公还特意再三沐浴熏香。一见面就向管仲请教治理齐国之术,管仲也毫无保留地陈述了治国方略和改革计划,得到桓公的支持和赞赏。这些计划,使齐国迅速富强,把齐桓公推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管仲认为,治国之本,在于“顺民心”;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他主张在改革经济和政治制度使民富裕的基础上,采取若干巧妙的财政措施,使国库充实。富民政策一可以带来民众对政府的向心力,二对社会秩序的安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主张建立起从中央到基层的严密的行政军事组织与官僚机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并建立官吏考绩制度,使全民绝对服从政令、军令,以及建立起一支最强大的常备军。凭借富国和强兵的实力,打出“尊王攘夷”旗号,运用军事、经济和外交手段,就足以称霸于天下。这就是管仲为齐桓公称霸设计的富国强兵方案。

管仲认为,“顺民心”就是顺从民众求逸乐、富贵、安全、繁衍后代等四方面需求。而民众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丰衣足食。管仲有一句千古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认为,只要民富了,国富、政安、兵强、霸业这四方面都有了前提。因此他的改革切中要害,实事求是地从富民人手。

管仲的富民政策,以及相伴的富国政策,在使民众富裕和官府财政收入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第一,建立封建农业税制的“按地的瘠肥程度征税”制度;第二,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第三,建立使职业世袭化以提高生产技能的“四民分业”制度;第四,运用以价格和货币流通量控制生产、消费、财政收入、外贸的“轻重权衡之术”;第五,建立以大力发展盐铁业和盐铁官府统购统销增加民间和财政收入的“官山海”政策和制度;第六,鼓励对外贸易和对外商业战争的政策等。

管仲对外贸易的鼓励措施有五项:第一,实施优惠的关税政策,鼓励商品进出口;第二,运用外交手段,保护进出口业;第三,以免费提供膳食的办法,吸引外商;第四,开展转口贸易;第五,灵活控制国内外市场,进行有利于齐国的国际商战,达到称霸目的。这些都不乏为当年从商的经验所得。

齐国除了自己把食盐远贩于内地各国外,还做转口生意。“有海之口,售盐于吾国,釜五十受,而官出之以百”。一釜(合今四升八合)盐进价五十钱,加倍转手倒卖,牟取暴利。

管仲的“外贸经”是灵活多变的。某商品国外便宜时,齐国就提高国内市场价,以吸引其流入;需要向外国推销某商品时,就改用“天下高,我下”的办法,吸引外商前来购买。

管仲还迫使敌国只能发展单一经济的办法,征服它们。例如鲁、梁二国素产一种厚实的丝织品绨(tì),管仲便叫齐桓公穿上绨衣,并令群臣仿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绨衣成了齐人的时尚装束,需求量猛增。管仲遂许诺鲁、梁商人以千匹绨换金(青铜)300斤,使两国举国弃农织绨。然后管仲又叫桓公换上帛衣,齐国上下又改而流行帛衣,鲁、梁的绨顿时滞销,陷于饥荒,饥民纷纷流人齐国就食,鲁、梁只好向齐称臣。用同样的手段,管仲还造成莱、莒两国木材积压,粮价飞涨至齐国的27倍,其民也多归齐。

管仲在外贸方面的一般原则是:“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即不使齐国的财富外流,而千方百计让外汇流入。

在国内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管仲也以国家所操纵的价格为调控手段。目的跟外贸时不同,不是坑算,而是理顺。用控制货币流通量来影响市场价格,以购销粮食去调节其他商品价格,这就是他的“权衡之术”。他说:“谷轻而万物重,谷重则万物轻;币重则谷轻,币轻则谷重。”他还说,调节货币和商品的比例关系,必须把握市场变化的准确时机,即必须“乘时进退”。所以,管仲把铸币权和货币发行权牢牢地控制在官府手中,并设立“轻重九府”机构,以调控国内外商品生产和流通。《史记》说他“贵轻重,慎权衡”即缘于此。

对于富商大贾的迅猛发展,有可能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对君权构成威胁。管仲对他们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就是用提高粮价的方法,使他们经营的其他商品贬值,利润减少。

管仲除了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军事制度外,还教齐桓公以刑赏为手段使臣民效命,进一步强化了君权。

为了解决武器装备不足问题,管仲革除商周以来一律肉刑的制度,实行用武器装备赎罪的规定。一副犀甲加一支戟,就可以赎死罪。一副革盾加一支戟,就可以赎肉刑之罪。一定量的铜铁,就可以赎五刑外的小罪。并规定凡打官司,必须先交纳12支箭作为诉讼费。于是,齐军“甲兵大足”。当然,这一制度的受惠者,仅限于少数具有经济或超经济优势的贵族、官吏、奴隶主和富商等。

管仲为了提高统治机构的威信和效率,实行“察能授官”和各级官员荐贤举能责任制,规定不论出身,只要聪明好学、孝友义行、武艺出众者,均可被选用,并以刑罚强令各级官员如实举报人才和不孝不友、横暴乡里、违抗官府者。这样就形成了“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和“故民皆勉为善”的良好局面和风尚。

管仲还建立对官吏进行考绩的“三选”制,多少防止了官员的舞弊堕落,规定每年各级长官必须推荐有政绩的下属官员。齐桓公亲自考察这些被推荐者,再让他们回岗位进一步测评,其中佼佼者,拔为上卿佐吏。这种“三选制”,是后代官吏考绩制度的标准。

管仲对经济、政治、军事一系列的改革,使齐桓公凭借齐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巧妙的外交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有幸请到了管仲这个奇才,管仲也以此为契机施展才干实现了生平抱负。一个不可不提的人就是鲍叔牙,他力荐管仲为齐桓公宰相,知人尊贤,自己甘居其下,可谓慧眼独具,胸襟海阔。故管仲叹服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虽然鲍叔牙有恩于管仲,但管仲并不徇私情,他病危时,齐桓公问接班人,管仲说鲍叔牙嫉恶如仇,不宜执政,举荐了别人。所以后人把这样的纯洁友谊称为“管鲍之交”。管仲的辉煌业绩,跟鲍叔牙这种豁达大度,尊贤用能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