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022

第22章 牧野之战

武王十一年,商纣与统治集团的核心产生了严重分歧和激烈冲突,大贵族王子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怀抱礼乐重器投奔周。国人见商纣王无药可救,均侧目而视,三缄其口,以免惹祸上身。商朝面临土崩瓦解的绝境。

这一年,恰逢周境遭遇饥荒,民众争相外出作战,借机掠取敌国粮食物资,以求度过灾年。眼望灭商时机业已成熟,周武王赶快询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已知兼得天时、地利、人和,毅然答道:“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行)者昌,先事(行)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武王闻言,知道兴兵伐的时机到了。

武王出师前占卜吉凶,结果得兆不祥,一向迷信的人们开始有些动摇。姜尚偏重人事,而轻枯草朽骨(占卜用此二物)之验,力劝武王勿失良机。他说:“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者将不以为法,愚者将拘泥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贤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借)卜筮而事吉,不祷祀而福从。”武王奋然而起,遍告诸侯:“商纣犯下滔天大罪,天地共诛!”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员、甲士4。5万人,出兵东征。

周军行至中途,屡遇暴雨狂风、雷电交加的天气,甚至拔树发屋,折旗毁乘。姜尚见上下交互不安,就把这肃杀之征巧释为对殷商的天怒之象,借助虚无缥缈的天地鬼神,来推行人事,理直气壮地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号。

在这一方有难,八方响应的鼎沸之际,周军的东进使各地诸侯纷纷前来会师,诸如庸(今湖北竹山)、蜀(在今川西、陕西)、羌(散居甘肃等地)、矛(今山西平陆)、微(今陕西眉县)、纑(今湖北襄樊西南)、彭(今湖北房县)、濮(在今川东、鄂西)等族的部众,也都随机加入其中。周军前歌后舞,士气高涨。二月,就从盂津渡过黄河,直扑商都朝歌。

正月甲子日清晨,周军与诸侯兵到达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离朝歌70里。在这里,武王召开了被史册称之为”牧誓”的誓师大会。他历数纣王听信谗言、不祭祖宗、不任亲族、招集凹方罪人和逃亡奴隶等罪行,此举意在激起人神共愤,号召从征各国同仇敌忾。

会后,周及各路诸侯陈兵于牧野,引商军出都决战。此时,商纣王的大军却陷于侵略东南方的夷人之地,无法分身。骤闻大敌压境,商纣只得临时驱使17万(一说70万)奴隶和战俘仓促应战.姜尚亲自为前锋,率虎贲和兵车冲击商军。商军虽多,却毫无斗志,居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向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惶然登上鹿台。蒙衣自焚而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五百余年(一说六百年)的奴隶制国家,至此灭亡。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纣王死后的第二天,周武王与姜尚等就召集众人庆祝成功,并将伐纣义举上告天神,然后,散发鹿台所积之钱,发放巨桥所囤之粟,来赈济民众;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兵,表商容之闾(巷门),用以取悦殷商贵族;斩纣王宠妃妲己,遣散后宫妇女,来表示体恤民情,安抚民心。在取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之后,又接着展开这般强大的政治攻势,足令殷商臣民心悦诚服地归顺周王。人们欣喜地称颂说:“周王对于仁人,死者尚能封树其墓,何况对于生者!周王对于贤人,逃者尚能表彰其闾,何况对于存者!周王对于财物,早先积聚起来的还要散发下去,岂能重行征敛!周王对于女色,已入宫的都要归送于父母,岂能再事搜选!”

周军在占领朝歌后继续四处出击,征伐殷商的盟邦,基本上控制了原先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同年四月,正式建立了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