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021

第21章 壮心不已姜子牙

两千多年来,人们把姜太公奉为神明,顶礼膜拜,甚至杜撰出“代天封神”的神话。唐代以来,他被追封为“武成王”,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两尊偶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为“智”,武为“谋”,所以,姜太公又被后世人奉为谋略家的开山祖师。

姜太公亦称姜尚。字子牙,生于商朝末年;先世曾为贵族,传至姜尚之时,家道已经衰落。姜尚生逢乱世,一生遭遇曲折,致使他的生平经历附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他早年居住在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屠牛为生;后又在黄河之滨的盂津做卖酒生意,由于他从上流社会沦落下来,又长期广泛接触下层民众,对世态人情了如指掌。他勤苦向学,探究古今政治演变军事斗争的成败得失。可是当时,强大的奴隶制殷商王朝已经走上下坡路。政治极度腐败,内部矛盾及各方国、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都异常尖锐。以纣王为首的商朝奴隶主贵族骄奢淫逸,不惜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男女相杂其间,为长夜之饮。纣王又十分暴虐无道,重用刑罚,捕戮大臣,役使诸侯,残害百姓。因此。大臣们与他离心离德,诸侯中不时有背叛者,而奴隶和下层民众也忍无可忍,争相铤而走险、反抗不断,四海风雨飘摇。

姜尚空怀经天纬地之才,穷困潦倒大半生,始终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在商朝急剧衰败的过程中,西部的周族却在蒸蒸日上,在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当王时,笃行仁让,敬老慈少,积极网罗人才,注重发展经济,实施勤俭立国的裕民政策。社会秩序井然,商富民安,国力逐渐增强,远近民众都归心于周,四方诸侯望风依附。

怀才不遇而壮心未已的姜尚,不惜垂暮之年,依然不懈地追求,希望施展自己的胸中抱负。当他获悉周国立志兴邦、求贤若渴的情况后,毅然离开首都朝歌,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柄身于溪,垂钓于兹泉,待机为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有这样一个传说,讲他所柄之地石壁高峭,幽竹深密,林泽秀阻,人迹罕至,是个隐居小憩的所在,姜尚垂竿于渭渚,三天三夜无鱼上钩,他不禁忿然。这时,有一农人走来,告诉他说:“先生改日再钓,钓丝务必要细,鱼饵务必要香,投竿务必要轻。”姜尚遵照农人所嘱。果然连连获得大鱼,他细细揣摩成功的诀窍,无非是巧设诱饵,坐待时机,放长线,钓大鱼。姜尚由此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即将小比大,以大况小,把日常琐事与从政之道结合起来思索。于是,他愈加净心平气,决心静观世变,待机而行。

一日,姜尚又在溪边垂钓,恰值西伯姬昌到此游猎。两人不期而遇,倾心交谈。姜尚与其畅论天下大势,真是口若悬河,字字珠玑。对于治国的方法,他提出“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他的含义是,立国从政务必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以期富国强兵。这句话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同时显示了他的政治胆略。姬昌听完后大喜过望,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随后,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官,拜为国师,让他掌管全国的政治、军事,作为辅弼重臣。因姬昌话中曾有“太公望广久矣”一语,又称为“太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