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2271200000142

第142章 大才子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小时候,他父母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犬子”,好比今天“小狗子”之类的名字。他上学以后,十分喜欢读书、写文章,还喜欢舞剑。他非常仰慕蔺相如的人品,就给自己改名“相如”。

司马相如长大后,一开始花钱买了个官来做,专门侍候汉景帝的坐骑。可他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职业,再加上景帝不爱读书、写作,所以司马相如得不到重用。一天,梁孝王带着一帮爱好文学的部下进京,相如得知后便装病辞职,投奔到梁孝王那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从此以后,相如每天和知名的文人墨客交流切磋、读书讨论。几年下来,相如的学问大有长进,流传至今的《子虚赋》就是他在那时候创作的。

梁孝王死后,相如回到老家四川成都。由于家境窘迫,便来到临邛投靠旧时朋友、现在已是临邛县县令的王吉。王吉对他很恭敬,不仅以礼相待,还经常去看望他。

临邛县是一个富商云集的地方,其中有个富豪叫卓王孙。一次卓王孙宴请司马相如,还请了王吉和当地的许多富豪前来参加。当王吉来到卓家时,客人已经到了一大半,只有司马相如还没来。等到中午,卓王孙派人去请司马相如,他却说自己生病不能去了。相如不到,王吉竟然连筷子也不敢动,然后亲自前往迎接,司马相如勉强决定前去。入席后,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为他的风度及气质所倾倒的。

司马相如知道卓王孙有一个出色的女儿,名叫“文君”。卓文君的丈夫刚刚去世,家中就剩她一人。于是,相如便借着王吉让他弹琴的机会,以琴声表达自己对文君的心意,弹奏了一曲《凤求凰》。才女卓文君早就听说司马相如的大名,躲在窗后悄悄偷看,见相如仪表堂堂、谈吐不凡,非常风流潇洒,心中暗自高兴。起初还担心自己配不上他,听了曲子后,明白了琴声中寄托的情意,十分感动。宴会结束以后,相如暗中托人买通了文君身边的丫鬟,传达他的爱意。当天晚上文君便偷偷来到相如住的地方,相如连忙带着她逃回成都。卓王孙得知女儿的所做所为,异常愤怒,狠狠地说:“这个女儿太不成器,我虽然不忍心伤害她,可是我的家产她休想得到一分一毫!”

这时,文君和相如已经回到家乡,可是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辛,常常为吃穿度日发愁。过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卓文君终于无法忍受。她原来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下要她整日为柴米油盐发愁,她怎么受得了呢?她对司马相如说:“长卿啊,我们还是回到临邛去吧,何必在这里受苦呢?到临邛就是向亲戚朋友借钱也能活下去呀!”

于是夫妇二人又回到临邛。他们卖掉了车辆马匹,买了一家酒馆经营。文君亲自在柜台后面负责卖酒,相如则穿上连身的“犊(dú)鼻裤”,与打杂的佣人们一起涮洗碗筷酒杯。卓王孙听说他们在街头酒馆吆喝卖酒,觉得脸面丢尽,连家门也不好意思出。有人劝他:“你只有一儿两女,家里又不缺钱。这么多钱不给儿女给谁呢?再说他们两人既然已经结婚了,司马相如也算是一个有才的人,又是王吉的朋友,不要太小看他了。现在还是资助一下他们为好,否则丢人的还不是你老人家吗?”卓王孙这才分了一些钱财和东西给女儿。文君、相如再次回到成都,买田置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衣食无忧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继承了帝位。武帝爱好读书、写文章,召集了一批辞赋家在身边。一次武帝偶然地读到《子虚赋》这篇文章,对内容、形式以及语言大加赞赏。他自言自语道:“可惜呀!我不认识作者,不然一定召他到朝中来。”负责喂养皇帝的狗的太监名叫杨得意,正好听见了皇帝的叹息,他立刻禀报皇帝:“这篇文章的作者司马相如非常有才华,他正好是奴才的同乡,家住蜀郡成都。”汉武帝听了惊喜万分,便召相如到京城来。

汉武帝见到司马相如,问道:“《子虚赋》是你写的吗?”相如回答说:“确实曾经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可那不过是叙述诸侯们游猎场景的,不值得称赞。请让我再写一篇描述天子游猎的文章献给皇上吧!”于是便诞生了《上林赋》。这篇《上林赋》与前一篇《子虚赋》内容相接,成为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

《子虚赋》《上林赋》讲述的是楚国的子虚先生出使齐国,齐王为了在楚国使者面前显示齐国的威风和气魄,就举行了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事后,乌有问子虚:“狩猎的情况怎么样?”子虚便得意地把在齐王面前描述过的楚王狩猎盛况又重新夸耀一遍,说楚国的云梦泽如何如何的大,楚王狩猎的排场如何如何的壮观,齐国根本就比不了。乌有先生自然不服气,就为齐国辩护。两人你来我往,互相攻击。这时旁边的无是公开口了,批评子虚、乌有两个人:“你们真不懂事,不但不明白君臣、诸侯之间的礼数,反而一味地攀比,这样怎么能够扬名立业呢?真的说起来,诸侯国的事情才不值得一提呢!你们都没见过汉天子在上林苑狩猎的情景吧,那才叫真正的大国气派!”两位先生听完无是公的话以后,脸色大变,都离开自己的座位,后退几步,拱手作揖,惭愧地说:“多谢先生教导,我们的见识太浅薄,又不懂得忌讳的礼节,今天的这番教训一定牢记在心!”文章最后由汉天子出场宣布:“这也太过分奢侈了,不是有利于国家、百姓的做法。”教育人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上林赋》写成后,汉武帝任命司马相如当了郎官。

相如当了几年的官,恰巧碰到唐蒙被派到西南少数民族国家去,途中惊扰了巴蜀一带的百姓。汉天子知道以后,派司马相如去安抚民众。于是司马相如出发来到西南地区。路过家乡的时候,蜀郡的太守亲自到边界上迎接司马相如,县令更是扛着铁锹、背着箭袋,为相如开路。蜀中的百姓纷纷奔走相告,都以司马相如为家乡的骄傲。此时的卓王孙感慨万千,后悔当初对女儿的所作所为,于是他又赠了一份厚礼给女儿。

司马相如写了《喻巴蜀檄(xí)》《难(nàn)蜀父老》等文章,告诉蜀中的父老乡亲们,开发西南的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虽然对老百姓有惊扰的地方,但是这不是皇帝的本意,请大家体谅。司马相如的西南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沟通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才子司马相如擅长写文章,可是他的口才相比之下却逊色多了,因为他有口吃,还常常犯消渴疾(即今天的糖尿病)。所以在他当官的时候,从来不参加官员们讨论国家大事的活动,常常借故生病,待在家中,对于名利、地位也一点儿不稀罕。他有时候会陪天子打猎,回来后写了《上书谏猎》《大人赋》《哀秦二世赋》等文章,都是劝皇帝要节制、勤俭、以德治国。

司马相如晚年病得很严重,就辞了官,住在茂陵。在他病死后,天子怕他的文章书稿流失,就派人到家里去取。使者来到相如家中,发现四处空空,什么书也没有,就问他妻子。相如的夫人回答说:“他本来就没有留下什么书,因为常常是书刚写好就立刻被人取走了。但是他临死之前留下一部书稿,特别嘱咐我要交给皇帝派来的使者。”

使者把书交给皇帝,皇帝读后十分惊讶。原来,司马相如留下的书是劝皇帝封禅的,他认为汉武帝的功绩足以向上天宣告,值得天下人景仰和传颂。大司马也进言,劝皇帝顺应人心民意,登泰山封禅。皇帝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他们的建议。在司马相如死后的第八年举行了祭祀封禅大典。

至于司马相如的其他作品,比较有名的还有:为汉武帝失宠的陈皇后写的《长门赋》《美人赋》以及《遗平陵侯书》《与王公子相难草木书篇》等等。